7月8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扶贫支农帮扶团,为响应党中央“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号召,前往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砂坝村,开展了实践调研活动。此次“三下乡”活动包括经济调研、走访慰问和脱贫取经等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强化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建言献策。

7月8日中午时分,团队成员几经辗转终于到达砂坝村,此时的皖北骄阳似火,一望无垠的原野被蛙声和蝉鸣笼罩,零零散散的几位老人正在田间劳作,与他们相伴的只剩下贫穷、疾病和鲜为人知的艰难困苦。顾不上休息,队员们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调研实践当中。

经济调研,追本溯源

队员们首先同合肥工业大学驻砂坝村对口扶贫的李笛老师取得了联系,在李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砂坝村进行了经济层面的基础调研,同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查阅了砂坝村户籍,经济状况等基础信息。队员们获悉,砂坝村是典型的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小村落,全村768户,4000余村民,在当地政府以及合肥工业大学的对口援建下,该村已由2015年的137户贫困户减少到如今的106户,而造成砂坝村有众多贫困户的直接原因便是伤病和残疾。

据了解,由于种地的收入较低,而且一到农荒时节,大片土地空置荒芜,村子里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待在家中而选择外出务工,因此大部分贫困户家中都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老人年迈多病无法下田种地,所以很多贫困户只能依靠政府的贫困补助勉强维持生活。而且由于地理、气候、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当地能够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只有玉米,小麦和花生,作物种植的单一性,也同样导致该地农业水平发展缓慢。

走访村民,关心慰问

虽然同学们对砂坝村的贫困已有了总体上的认识,但当真正踏入一间只有几个平米的低矮瓦房的时候,大家心里都为之一震。那拥挤阴暗的小房子里,几块的木板搭起了一张狭窄的矮床,陈旧的杂物散乱着堆积在床的四周,放眼所见,唯一的电器就是一扇锈迹斑斑的电风扇。而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床上,她的儿子拄着拐杖站在她的身旁。

据老人的儿子讲述,他今年60岁了,而她的母亲更是已经83岁高龄,母亲卧病在床,而他从小便患有小儿麻痹症,几十年来,母子俩相依为命。因为残疾的因素,他根本无法下田种地,也一直未婚,全靠低保,残疾人补助,以及政府的帮助维持生活。这些年来,老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每年要花很多钱用来吃药。令人揪心的是,当队员问及老人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打算时,老人苦笑道:“能有什么打算,过一天算一天吧,我没有期望。”队员们沉默了,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安慰老人,此时,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紧接着,大家又走入了另一户贫困户家中。

“啊,你们来啦,快坐快坐。”同样是空荡荡的屋子里,搭着一张木床,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上面,依然热情得招呼着队员们。

据两位老人讲述,他们今年都已过耄耋之年,家中就他们两人,由于患有气管炎,哮喘,骨头坏死等疾病,无法下田种地,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同样,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吃药上,剩下的钱只够勉强维持生活。当队员们问及老人的子女时,大爷淡淡得说:“我儿子33岁就死了。”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平淡的回答,却让队员们久久哽咽。世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谁能想象这对老人是如何走过来的。

脱贫大棚 经验传播

团队成员在村子里调研期间,一处大棚基地引起了大伙的注意。

原来,这片大棚基地的主人是一位叫做郑桂玉的村民。据他介绍,他早年参军,退役后在河南做起了蔬菜生意,他在河南自己建棚,自己采摘,自己销售,已经建立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是,当他想起自己的家乡依旧深陷贫困,心中便产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郑大哥说,家乡有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但是苦于交通不便,一直都只能种植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他为什么就不能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在家乡带领乡亲们搞大棚,让贫困户村民都以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村子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还能让那些无法下田耕种的贫困户也能长期享受到大棚的分红。

郑大哥说干就干,在合肥工业大学的援建下,在村子里建成占地约50亩的的大棚基地,主要种植苞菜、西葫芦、青椒、西瓜等,产品远销南京,上海,浙江等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带动贫困户33户140人受益,人均年收入按照所投资的10%分得红利,为促进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为了村民们能更好得了解大棚的收益与产业效益,队员们以返乡创业者郑桂玉通过大棚种植经济和农场经济脱贫致富为典型,拍摄了《致富经》等文化产品,配合灵璧县政府产业扶贫战略,在全县贫困村中推广,以稳定经济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脱贫攻坚,我们在路上

扶贫帮扶工作经历了数周的细心准备和策划,帮扶中,队员们围绕精准扶贫,在全村106户贫困家庭已有的进行精准建档工作的基础上,追踪回访,入户调研,调查致贫原因,完善扶贫方案,总结扶贫经验,提高精准扶贫精准度,为砂坝村推进2018年全面脱贫工作建言献策。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全体成员在观察基层、服务基层的同时学习基层,利用专业所长,努力推动基层建设,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求真务实、服务奉献的青春风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