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广大老师积极备课,带领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教研室现从“第四届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活动”的优秀课例中推荐几节精品课,供大家观摩。旨在给大家提供优质素材,开阔教学思路,把握教改方向,以便更好的开展网络学习。

优质课经验交流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

推荐理由:

一、教学思路简洁,清晰,流畅。

二、围绕单元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通过多次读体会“我”的美好心愿。拓展学生思维,练习说出学生的美好心愿。

2.课上指导学生学习、书写了三个生字;结合具体的情景理解了“到处”“邀请”两个词语;对“金黄”的搭配词语进行拓展,达成了字词教学书写、理解、积累的目标。

3.能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读好长句和问句,并进行了指导。

三、把实践活动学唱歌曲、画太阳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提升了趣味性,延伸了语文学习。

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经验交流_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

滕秀艳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课《春夏秋冬》,从识字教学入手,用了短短十五分钟的时间,圆满的完成了识字、写字、朗读、说话、积累等各项教学内容,目标明确,训练扎实,脉络清晰。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注重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热爱。滕老师教学语言亲切生动,教学方法灵活高效,教学功底深厚,教学风格独特,整堂课如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如诗如画,达到了行云流水,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在学习欣赏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是识字方法的“四个结合”。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她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学过的字她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识字的过程中她重视写字的指导,把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二是朗读指导的层层深入;三是词句仿写(说)训练的巧妙设计;四是语言积累与古诗词的深入拓展;五是识字、写字、朗读、说话、积累几个方面的有机融合。

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经验交流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落实随文仿写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将阅读文本中积累的词、句、段等运用到写作中,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随文仿写能够促使读写能力转换,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那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落实随文仿写教学呢,张慧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节很好的范例。

张老师选取了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以第一段为例,学习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张老师分四步进行教学,首先带领学生品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典型的表达方法,理清构建文本的框架结构,接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美食,老师相机仿写,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最后鼓励学生动笔仿写。步骤清晰,方法得当,易于学生学习掌握。

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经验交流

《3的倍数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了2和5倍数特征之后的内容,因为2和5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看各位上数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郭老师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下面就这节课和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一、个人认为非常精彩的地方:

1.教师预设充分到位。学生学习3的倍数特征前,郭老师预设到会受到已经学过的2、5的倍数特征影响。所以,教师设置了猜想3的倍数特征这一环节,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通过验证打破思维定势,进而为以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2.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虽然知识胶囊的教学形式是没有学生现场参与的,但是郭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尽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完全由教师包办,让学生有思维过程的参与,有自我观点产生的时间,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重视情感体验。从百数表入手,在郭老师的引导下,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让其经历“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的情感变化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让其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

4.练习题设置形式多样,具有层次性。特别是最后的拓展题,既加深了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又渗透了一种判断方法(弃3法)。

二、在学习之余,值得和大家探讨的地方:

1.观察百数表中3的倍数(斜行)特征时,郭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和是几。是否可以让学生从上到下观察每一个数的十位数变化情况(多一),个位数变化情况(少一)。然后引导学生,虽然十位数和个位数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什么没变?这样让学生去想,去尝试说出和没有变化,和是3的倍数,从而让学生头脑中有了3的倍数特征的初步印象。

2.在得出3的倍数特征之前,可否再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但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学生举不出反例,这样就更突出了猜测的准确性,使特征的得出也更具有说服力。

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_优质课经验交流

《加法交换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就这节课和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情感教育的体现。课程伊始,潘老师号召学生向疫情防控专家钟南山院士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做不但丰富了容易被遗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且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打了一支兴奋剂,使他们的学习劲头儿一下子就上来了。

2.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数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认知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于是,创设情境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本节课潘老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数学故事情境“朝三暮四”引入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实现了故事情境与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教学的无缝对接,可谓妙哉。

3.过程比结果重要。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很简单,很容易就能学会,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就可以考试得分。但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知识的得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正如本节课潘老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合作、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最终抽象概括得出加法交换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活动经验,而且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一句话的作用。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本以为到这里学习内容就结束了,但潘老师接着追问了一句:加法有交换律,那减法、乘法有交换律吗?简单的一个问题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不仅再一次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习乘法交换律打下基础,也使这节课的内容更加丰厚、饱满,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在学习之余,值得和大家探讨的地方:

1.练习题第1题的后两道题开放性很强,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可否把该题目独立出来,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让其经历充分的观察、分析、解决的过程,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对加法交换律本质的理解。

2.最后一个课外作业在课堂小结前面呈现出来是否更好?因为课堂小结时,教师的一个问题再次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全体学生都沉浸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空间里,教师突然又留了一道课后作业,使学生的思绪戛然而止,感觉有点别扭,不流畅,没有了那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黄骅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0.4.2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