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位于宁夏中南部地区,其名取自福建、宁夏的简称,象征两省区协作发展的山海情谊。通过几代移民的共同努力,在福建、宁夏两省区人民山海与共、携手并进的行动下,闽宁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当地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小镇。闽宁镇的蜕变,背靠着党和国家的积极引导、有效支援与强力保障,凝结了闽宁两省区人民的山海情谊,以几代移民的血泪与汗水铸就。

致富经2016_致富经_致富2023年短视频

致富经_致富2023年短视频_致富经2016

上图为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的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11月11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一、政策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自治区实施“吊庄”移民政策。由于这块土地最初是荒凉的戈壁滩,所以率先“吊庄”的农民多是年轻力壮的男性,并且他们的生存成本极高。为了让自发移民能够“稳得住”,政府一方面采取灵活的方式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在灌区的种植技术;另一方面防治风沙,开展农田防护林工作,改善粮食种植环境。

1996年,按照中央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决策部署,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习近平同志担任对口帮扶领导小组组长,拉开了这场跨越山海的帮扶序幕。1997年4月,以“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为核心的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得到确立实施。

致富2023年短视频_致富经_致富经2016

1997年4月,习近平深入固原市隆德县考察,对小圆井抽水灌溉和中药材种植很感兴趣,详细地向当地干部和群众询问了解情况。资料图

闽宁模式突破了单项的扶贫解困工作,走出了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民族团结的和谐之路。闽宁镇作为东西协作扶贫实践的丰硕果实,其建设和发展证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部协作扶贫能够为解决贫困问题贡献中国方案与地方智慧。

二、战略举措

挪穷窝:高质量打造移民新居与基础设施。移民开发初期,为让移民留下,闽宁镇在开发初期免农业税并保留原籍地户籍和土地;开展生态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借助东西协作契机引进各类企业和专家技术人才发展产业、教技术。针对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的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闽宁镇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公司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吸纳更多农村贫困劳动力和劳务移民就业。

致富2023年短视频_致富经_致富经2016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右二)与农户交流菌草种植技术(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富思想:党建引领共建移民生活共同体。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此,闽宁镇全面加强移民村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有实力、有能力、肯奉献的年轻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闽宁镇以传统文化平台搭建为文化载体,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引导不同民族主动交流、相互包容、互学互帮、互尊互信,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极大地增强了回汉民族团结友爱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换穷业:强能力改观念支持移民生计。移民搬迁后,首先,鼓励和支持企业、公司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其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移民掌握技能以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另外,坚持“三变”思路,发展共享模式,为有能力、有意愿劳动的老人和因为照顾老人和小孩无法外出工作的留守妇女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同时,闽宁镇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移民营造了温馨、便利、开放的社区交流环境,让老弱病残等真正困难人群有了幸福感和归属感。

闽宁镇地处贺兰山洪积平原的中下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酿酒葡萄、枸杞、树莓、西红柿等沙地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闽宁镇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了以酿酒葡萄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以集中+规模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以蔬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除此之外,闽宁镇还大力推进传统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

致富经_致富2023年短视频_致富经2016

这是贺兰山下的一处葡萄园(2020年7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拔穷根:好教育打造树人立德根基。闽宁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大力发展教育、务实树人立德根基斩穷根。教育扶贫在闽宁镇移民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关键作用,既作为精准扶贫的方式,也是精准脱贫的目标。近年来,闽宁镇营造重学与好学的社会氛围,无论是技能学习还是知识提升,都为贫困家庭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助力脱贫攻坚的步伐,而且有效地阻断了贫困代际再生产。

三、兜底保障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闽宁镇根据自身情况创新发展,形成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的特色兜底保障体系,采用针对性的兜底保障策略,主要包括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供人性化兜底服务;筑牢基础保障网,无缝式精准兜底;提升保障水平,打造多元化兜底格局等三方面,实现“应兜尽兜、不落一人”的目标。目前,闽宁镇实现保障兜底对象合计65户195人,涉及亲属照料、邻里照料、就餐服务、公益照料、集中托养、企业认领、康复护理、弱劳荐岗等诸多方面,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致富经2016_致富2023年短视频_致富经

图1 闽宁镇兜底保障实施情况

人性化兜底服务。闽宁镇将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作为兜底保障的基本内容,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提升兜底保障质量。闽宁镇通过“就餐服务”配套老年饭桌,使村里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自行前往就餐,失能老人则安排送餐服务。闽宁镇还通过“综合服务”衍生以村为单位的兜底保障服务中心,打造多功能服务场所,使老百姓享受家门口的服务,让农村生活更加便利。

无缝式精准兜底。闽宁镇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兜底兜到点子上”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兜底人员给予兜底保障,建立起兜底对象规范识别机制和细化管理,并扩充工作队伍和简化管理流程,以实现严格兜底、精准兜底、全力兜底和高效兜底,确保不落一人、高质量脱贫,闽宁镇兜底保障工作逐渐从单一的货币支持转向综合性保障。

多元措施提升保障水平。闽宁镇已形成“政府主导保基本、社会参与作补充、企业合作促发展”的兜底保障新格局,不仅服务于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更服务于长远的反贫困目标,为今后的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致富2023年短视频_致富经_致富经2016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这是7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回族移民群众海国宝家中看望。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四、经验与启示

闽宁镇的发展蜕变真正帮助百万移民走出大山,是解决西海固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样板,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在脱贫攻坚中创新探索建立的闽宁扶贫经验,对全国各地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区域协调发展及未来的乡村振兴具有深刻意义,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东西扶贫的样板。闽宁合作模式探索建立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

产业扶贫的良方。第一,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推进高端产业与精品品牌建设。第二,在传统种养殖业方面注意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三,持续发展劳务及商贸物流业。第四,创新发展文旅产业。第五,坚持因人因户施策,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

移民发展的示范。闽宁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移民生计转型,通过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为移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基层党建、文化活动和教育扶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和谐社区发展。闽宁镇移民村镇的发展历程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移民自身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呈现出移民村镇统筹治理和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基层治理的智慧。闽宁镇体现的是移民村镇的基层治理,同时也是民族大团结的基层治理。闽宁镇政府始终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致富经_致富2023年短视频_致富经2016

这是2019年9月3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镇建设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五、成果巩固及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改善基础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和促进社会融入等重点工作,重点实行移民收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三大提升行动,继续稳定和完善全面的兜底保障机制与措施,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闽宁镇民族宗教工作稳定和顺。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的道路。闽宁镇地处生态脆弱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打造多功能农业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非农产业发展要从规模速度为主转向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并重,增长动力要从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投入为主转向要素拉动与创新驱动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元丰收。

创新强化东西协作,助力乡村振兴。强化东西协作力度,拓展协作领域,持续增强闽宁镇发展能力与发展水平,帮助人民建设美好生活。明确闽宁镇发展和功能定位,完善乡村振兴规划,加快、加强乡村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持续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力度,实现移民村镇的有效治理,构建乡村社会发展新格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