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成绩单让深圳“坐实”创新之城称号,展望“理想之城”未来。
9月9日,《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以下简称《报告》)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
《报告》显示,新加坡、深圳、波士顿、上海、纽约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展“理想之城”前五位。
在单项评分中,新加坡排名教育、科技两项“理想之城”榜首,而深圳成为令全球创新人才最为向往的“理想之城”。
深圳为何高度符合创新人才的理想?新加坡又何以占据高位?深圳如何持续提升“理想值”,成为“理想之城”?
强创新聚人才
深圳成全球科技创人才聚集地
在“人才”领域方面,深圳以较大优势排名科学家们心目中的创新人才理想城市首位,特别是更多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把深圳看作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的热土。
近年来,深圳将青年科技人才视为招才引智的重点工作之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加国际化的发展平台。
譬如,全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在科研任务中“立军令状”“揭榜挂帅”,鼓励青年领军人才挂帅出征,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考核周期,鼓励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进行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出台《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长期稳定在自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采取以项目形式资助入选者开展基础研究的工作机制。目前已连续实施三批次超500名,在数理化生等8个学科支持42岁以下青年人才开展基础研究。
(资料图)
同时,深圳采取构建引育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人才R字签证、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措施落地实施,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着力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
全职回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的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便认为:“深圳年轻、充满活力,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深圳是梦想之都。”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新增全职院士20人,总数达74人;3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22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17人,增至94人,高层次人才累计超2.4万人。
在“科技”领域方面,深圳排名全球20城中的科技创新理想城市第二位。
在受调查科学家心目中,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城市地位超越了纽约、伦敦、东京、旧金山等传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在应用研究领域,深圳在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引领新需求和新体验的能力得到了科学家们较高的评价。
近日在深圳走访调研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教务长林杉,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专访时评价,“深圳一流的创新环境是科学家们的‘理想之城’,也将吸引越来越多世界顶尖科学家到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教务长林杉接受深圳卫视记者专访)
被誉为中国“硅谷”的深圳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知名企业,以及各种高校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前来发展和创业。
近年来,深圳更是不断加强在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投入。去年,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大师杰曼诺夫,选择深圳,加盟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表示,深圳对人才和基础科研毫无保留的支持是他未曾见过的。
教育与科技紧密结合
新加坡吸纳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此次榜单中,新加坡凭借在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展优异的“三角形战士”表现,一举斩获“理想之城”第一位。
新加坡何以占据高位?深圳能从中借鉴是什么?
(图源 / 新华社)
首先来看“教育”方面,新加坡位列全球20城市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想城市第一位,深圳则排在第9位。
专家在解读《报告》时表示,在“教育”方面,与中国城市相比,发达国家城市在STEM教育方面仍有显著优势,特别是新加坡,呈现出教育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形态。
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培育的新加坡,依托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著名学府,把“开发下一代企业和专业领袖”和“以全球化教育吸引全球优秀科学家加盟”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重点,向全球广纳人才,有力提升新加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加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对全球科技人才网络的链接。
(图源 / 新加坡国立大学)
其次,在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上,新加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指数显示,新加坡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瑞士。在过去的五年间,新加坡持续蝉联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前三,对国际人才具有高吸引力。
总的来看新加坡的引才政策,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方面,分类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给予优厚待遇。针对不同创业人群,新加坡设计了诸如“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A*Star优秀青年科学家”“企业家移民”等分门别类的人才引进计划,并保障相应的科研资助和待遇。
例如,“A*Star优秀青年科学家”计划对相关领域的优秀研究人员给予最高50万美元的科研奖励,并创造邀请世界最顶尖专家给予指导的机会。
另一方面,实行以月薪为标准的就业准证制度,确保引进人才的“成色”。新加坡对引进的专业人才分设P1、P2、Q1等准证,不同准证在居留、税收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
例如,P类准证适用于有意从事高层次管理、行政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外籍人士。申请P1准证的,基本月薪不得低于7000新加坡元(约3.6万人民币);申请P2准证的,基本月薪必须介于3500-7000新加坡元(约1.8-3.6万人民币)之间,且拥有新加坡认可的大学文凭。
除了良好的就业环境,灵活的移民政策、较低的税收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因素外,新加坡政府为促进国际人才融入新加坡社会,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
一是成立人才政策研究和规划部门,由各部门分别完善政策顶层设计,调整移民政策,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和保留全球人才;二是以“国民融合理事会”为抓手,推动各类国际人才融入新加坡;三是专门成立“国际研究者俱乐部”,通过举办学术活动、组织会议等,集聚全球科研人才。
可以说,这就是新加坡对于国际人才,从吸引到留住的“秘诀”。
提升“理想值” 迈向“理想之城”
深圳还能做些什么?
科学家们认为,未来5到10年将是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版图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城市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开展自主探索方面有“短板”。
《报告》也提示,青年、文化、政策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先城市的关键词。
在打造“理想之城”上,深圳仍有努力的空间和方向,而新加坡和其他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补足短板、发力长处。《报告》建议,中国城市在迈向“理想之城”进程中,要更注重培育原创精神、鼓励自主探索、营造多元生态。
对深圳而言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最有价值的做法,是集中加强青年人才支持。
譬如,未来可通过鼓励本地大学、科研机构引进海外博士后和访问学者,通过青年人才项目、启动基金、概念验证基金、创新挑战赛等方式,支持全球青年科学家开展富有创造性的科技研究,以及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减轻生活压力等。
主笔 / 张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