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务管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机关事务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在法治体系建设、职能体系建设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但随着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机关事务工作中存在的工作导向不同、职能体系不一、政策落实不到位、改革动力不足、思想意识落后等问题,导致改革推进难度逐渐增大,机关事务治理现状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是机关事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机关事务工作,需要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从治理现代化角度出发,研究机关事务内涵和宗旨,找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归纳总结其发展规律, 以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内涵转变
机关事务工作一直侧重于党政机关的自我服务和管理,为保障机关正常运转提供物质和技术条件。新时代下机关事务不仅强调服务全面、周到,更期望在强化政府机构建设、职能优化等深层面扮演积极角色,并在后勤服务保障上实现效益转变。在此背景下,机关事务管理已从基础保障性、服务性等边缘职能,转向具有核心意义的建设和监管的中心职能。
在做好后勤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运行保障能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该抓住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的时代契机,通过统筹机关内部资产和资源,为职能机构提供充沛治理资源。引入社会化专业机构参与运行保障,为职能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运用现代化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调配各类资源,保障职能机构日常工作。
职能体系要从制度优势向治理实效转变。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机关事务管理要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制度创新牵引改革创新发展,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激发改革内生发展动力,释放改革红利。要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及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推动机关事务管理高质量发展。
服务方式从单一被动向多元主动转变。传统机关后勤保障强调供给服务,即需求牵引供给,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供给。这种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后勤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同时,后勤服务专业化水平不足、粗放型管理、不计成本、效率低下等缺陷与现代治理模式客户导向、追求效率、注重成果、关注公众反馈的特点并不完全符合。要提升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减少无效供给,实现供给的精准化,避免资源浪费。因此,应强化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的衔接,缩小服务供给单一化与供给发展多样化的差距,深化服务供给资源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主导,社会服务提供者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制。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的新要求
发挥制度优势根本目的在于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体制创新上,要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紧密衔接,创新完善职能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转变服务方式,接受公众监督。职能建设上,要确立主体职能地位,实现上下级职能统一,建立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机关事务宏观调控体系,加大机关事务部门对后勤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政治意识上,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运用现代化的思路理念主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关事务管理新模式。法制规范上,要出台机关事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机关事务的职能法定化。标准化上,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业务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治理能效上,应注重运行效率,强调高质量发展,建立更高效、更具指向性的治理模式。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的调研分析
后勤服务保障现状。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市场导向、多元并存为原则,采用“自主管理+外包服务+监管”的服务模式。外包服务主要是通过公开招标,引进资质优、信誉高、服务好的专业物业服务公司。通过这一模式,基本实现了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质量均等化,后勤运行保障平稳有序。
法治化、标准化建设情况。自治区后勤服务部门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相关规定,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确立了标准体系,通过建设标准化室开展精准培训,让培训室成为“标准孵化器”。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制定服务通用基础、运行管理、服务、监管考核等标准,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把标准化运用到机关事务保障和管理等各领域、各环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线职工对法治化、标准化学习不够自主,多数依赖单位集体培训,单位培训、宣传、学习渠道相对单一。管理层初步形成以标准化理念管理后勤服务的思维模式,但遇到急难险重情况仍习惯于按经验和上级领导意图办事。基层职工对执行标准化重要性理解不够,认为按标准办事限制自主空间。将标准化精准运用于工作考核,包括职工薪酬、晋升以及具体业务指导工作的管理机制仍处于摸索阶段。
信息化建设情况。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管理人员能力素质还需提高。一线职工年龄偏高且学历偏低,对信息化产品使用不够熟练,对学习和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热情度不高。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对后勤服务保障现代化的认知情况。部分职工对后勤保障现代化理解较浅,局限于干好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缺乏深入思考后勤现代化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一部分职工对现代化后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后勤改革主动参与性不够。后勤服务大部分业务已经实施了外包,但是受外包单位整体水平、外包服务费用、社会企业最大利益思维等制约,外包服务的质量提升空间较大,部分职工对社会化外包持怀疑态度。对于原有职工的安置也是后勤部门人事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机关后勤保障管理问题解析
在多次机构改革过程中,自治区机关事务工作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职能多集中在事业单位,虽然在长期机关事务工作中成效显著,但随着整体向职能化、法治化、信息化、精细化推进,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法治化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仍需加强。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机关后勤保障的相关主体职责,但总体上还存在法治建设空白。有的事项无法可依,有的事项配套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详细规定。目前大多数规范性文件,虽然在法律层面加强了机关事务机构的管理职能,但没有在服务保障职能上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尤其没有明确事权归属,缺少执行指导。同时,机关事务标准化多停留在概念和制定层面,执行情况不到位,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行业标准化观念不强,不同程度地存在习惯于依照行政命令办事,忽视办事标准和程序,尤其是涉及保障服务等事务类工作。二是标准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已制定的标准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标准制定带有任务性和临时性,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三是监管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标准监督考核的机制不够完善。
需进一步以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理念加快推进信息化。机关后勤服务保障虽然运转顺畅,服务对象满意度较高,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是管理手段创新不够,后勤保障效率不高,服务精准度不够,资源配置效益不明显等。究其原因是理念上的落后导致行动上的迟缓,没有深刻领会现代化后勤保障的内涵。机关后勤服务的市场培育发展缓慢,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限制了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机关后勤保障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模式,在思维方法和运作方式上,对于信息化技术认知不足,对标准化支持作用发挥不足。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社会化改革推进不理想。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目前,自治区本级机关事务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造成了管理程序不合理、职能定位不准确、工作运转效率不高的现状。
需进一步加强后勤经费预算科学性,提高使用效能。政府过紧日子、建设节约型机关,缩减政府预算、降低机关后勤保障经费,对于强化经费绩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运行保障费用落实不到位,被动停滞推进的项目;机关设施设备不断更新的同时,管理费用却一再减少;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但后勤工作人员待遇没有相应增加,并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
推进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服务大局意识。实现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现代化要做好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不断理顺机关事务职能体系建设,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管理。要坚决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后勤服务保障标准和流程,切实推进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现代化,让机关后勤服务更加精准。
完善法治和标准,理顺职能体系。坚持落实国家在机关事务领域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文件,依法确立机关事务管理的各项职能职责,并保障其执行效果。要更新治理理念,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解放思想,构建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高效的管理体系。周密安排经费、资产、服务保障,确保决策、执行、监督、反馈职能互相衔接和制约,形成完备的职能体系。
落实精细化管理,加快社会化改革进程。机关事务精细化管理需要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竞争、监督、管理和服务,克服以往工作中的随意、粗放和惰性,以及人为因素对失职、失误问责的干扰,确保工作人员实际行为精细化和工作高质量。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具体运作管理,通过服务外包、政府购买等方式,让市场、社会中的多元主体参与专业化服务保障活动,减少政府成本,提升服务保障效率。
执行绩效监督机制,推动后勤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估能促使组织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评估结果也为完善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机关事务工作绩效管理,就是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及其科学的方法、标准、效率、效益和效果等进行评估与管理。机关事务绩效管理应明确评估指标,将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和服务事项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把考核指标同机关建设的标准化、信息化相结合,为打造高质量机关事务管理提供保障。
加强人员培训,推进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现代化进程。机关事务管理高效运转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有效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宏观统筹能力、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和技能素养、基层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业务能力,培育一支懂管理、懂业务、懂技术的专业队伍。
(本文荣获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2021年度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