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4月12日,经合肥民政局倡议发起,长三角三市一区民政区域合作交流会在合肥举行,为长三角民政“一体化”按下“快进键”。首先,请徐局长介绍一下这次活动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主要成果?

【徐生彬】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合肥市四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此次活动旨在全面落实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尊重、互促共进,加强区域内服务协作,助力四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是继今年沪苏浙党政代表团到皖交流考察后,合肥积极加深与兄弟城市交流合作的首次交流会,是合肥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次活动主要的成果,可概括为“1+3+4”。

“1”,是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合作平台,为接下来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也希望将这个平台向其他城市延伸,在目前“三市一区”的基础上,将苏州、宁波、常州、芜湖等城市吸收进来,打造一个更大的“朋友圈”。

“3”,是实现“三个突破”。即在“工作资源共享共用”、“服务标准互建互认”和“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共训共享”三方面,突破区域的限制,实现精准对接。比如,“工作资源共享共用方面”,通过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让优质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公益慈善等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服务标准互建互认”方面,协作开展民政服务机构标准创建与实施工作,推动相关标准互认和实施。“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共训共享”方面,不定期组织开展四地民政业务骨干、民政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等调研考察、挂职锻炼。

“4”,是我们确立了“四项合作机制”,即协商互访机制、合作展示机制、信息互通机制和双向培训机制,为接下来的深入合作提供了机制上保障。

【主持人】《长三角三市一区民政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有哪些主要内容?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徐生彬】《长三角三市一区民政工作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合作:

一是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合作包括:共学治理方式,共享治理经验,共建研发基地,共育社会组织。

二是在社会服务方面,合作包括:统筹规划养老产业布局,推动养老机构合作共建,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育,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合作对接,推广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

三是在民生保障方面,合作包括:共建民政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共引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保障,共享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发展,共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四是在民政事业发展方面,合作包括:民政工作人才共育,标准互认,理论共研。

合作协议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而隐性的实惠。三市一区民政部门全面实施战略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这个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但也是最深远、最重要的方面。

二是直接而显性的实惠。通过“建立民政服务事项异地比对与核对机制”,老百姓将可享受更多“全程网办”、一键直达的民政服务,比如异地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异地申请社会救助。民政资源共享共用,老百姓可更加方便地享受优质的异地养老康养服务。

【主持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合肥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获得了多项全国性的荣誉。请徐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

【徐生彬】近年来,合肥市民政局立足省会城市养老服务先行示范,积极申报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全国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城市、第四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领域)等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更有质量的养老服务。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1部地方性法规+5个政府文件+40多个部门文件”,涵盖福利补贴、养老设施、人才培养、行业监管等政策,确定养老服务的制度框架。

二是强化服务供给。相继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巡访、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进养老助餐工程建设,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2022年实现市属国企运营公办养老机构。

三是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制定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智慧赋能养老服务,创建国家、省级智慧养老服务示范项目37个,2021年合肥市有6个案例,入选全国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地区典型案例,占养老领域入选案例50%。

【主持人】对标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合肥在养老服务方面有哪些优势?随着长三角民政一体化的推进,合肥养老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徐生彬】合肥市是安徽省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我市常住人口963.4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51.6万人,占总人口的15.7%。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合肥市民政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力点,从制度完善、设施建设、服务供给、政策扶持、探索试点等方面,加快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安徽省已经整体加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经济总量连跨台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创新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随着长三角民政一体化的推进,我们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一是强化制度顶层设计,2023年,我市启动《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修订工作,拟定合肥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全面对接长三角。二是推进服务设施建设,按标准配备小区养老服务用房,建设县市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中心,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三是优化服务有效供给,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市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等。四是创新智慧养老模式,30余家智慧养老服务企业聚集合肥,与家政、餐饮、旅游、文体、康养等行业互通互联、融合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统筹规划长三角养老服务业,培育建设长三角康养基地和异地养老机构,开放养老服务市场,优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促进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协作,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互利互惠,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一老一小”是民政部门的重点服务对象。刚才徐局长介绍了合肥养老方面的情况,下面,徐局长能否再介绍下,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方面,合肥有哪些举措?

【徐生彬】一是对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按照每人每月2360元的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建立自然增长机制每年对孤儿基本生活进行提标,切实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

二是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机制和强制报告机制,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工作,有针对性开展救助帮扶,杜绝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无人监护现象。

三是开展“福彩圆梦 孤儿助学”项目和“明天计划”孤残儿童康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孤儿,每人每学年资助1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学年资助6千元;对符合条件的孤残儿童,在扣除医保报销、医疗救助、大病保险报销等费用后,自费部分可以报销。

四是切实加强“六大保护”。加强家庭保护,提升家长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学校保护,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安全环境;加强社会保护,有效维护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加强网络保护,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政府保护,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机制;加强司法保护,推动平安城市建设。

【主持人】社会救助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近年来,合肥不断抬高“底线”,提升社会救助的力度和温度。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合肥的社会救助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今后,在长三角民政一体化中,合肥民政如何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徐生彬】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救助保障标准上来看,我们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们正视差距,主动对标,在救助力度和温度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在力度上,我们建立了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低保等社会救助及补贴标准与全市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直接挂钩,实行自然增长。目前合肥低保标准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5%-45%,该比例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几乎保持在同一个水平。

在救助温度上,我们探索“资金+实物+服务”的救助模式,在全市开展服务救助提升暨品牌创建在百街(镇)行动,由传统的“单一救助”向“多维援助”转变。

我们还不断加大“政策找人”力度,让数据多跑腿。通过“互联网+主动救助”,利用合肥市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汇集医保、残联、教育、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对可能致贫的群众及时发现,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各镇街、村居,主动发现“沉默的少数”,实现智慧的“数据跑路”让“政策找人”。

此外,我们还主导促成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相衔接,慈善救助与社会救助相衔接,不断凝聚救助合力。创新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近邻”关爱机制,关注身边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

今后,我们将借此次民政区域合作交流会成果,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聚焦社会稳定,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在提升和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方面,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作为,围绕社会救助信息数据共享、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等方面与长三角兄弟城市互动交流,促进民政差异化融合发展,从点线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共同打造合作共进的样板。

【主持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针对他们,合肥有哪些救助政策和举措?

【徐生彬】近年来,我们针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多措并举、创新实践,深入开展主动救助、应急救助、联动救助、保护性救助、延伸性救助,彰显合肥民政救助的暖心和担当。

在极热、严寒天气下,我们开展全方位街面巡查的“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做到及时发现、应救尽救,实现“动态清零”。为了及时发现和救助特殊困难群体,我们还开展“近邻关爱”志愿服务,呼吁广大市民合力关心、关爱他们。春节期间,我们开展“春节团聚、暖心救助”专项行动。连续两年,春节期间把29名流浪人员接进站团聚过新年。春节期间,街面实现“全进站、零流浪”。

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我们及时提供“四种服务”:生活照料的“助困服务”、接送返乡的“助返服务”、医疗救治的“助医服务”、就业圆梦的“助业服务”。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和康复服务,合肥市还成立了由市民政局牵头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关爱工作专班,初步形成了多维度、有支撑、可持续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康复与关爱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患者家庭幸福、社区和谐、社会稳定。

【主持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着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合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长三角民政一体化会对合肥的基层治理工作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徐生彬】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质增效。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若干举措》,将基层治理的重心向小区下沉,形成“小区党建指导员+党组织书记+红色小管家”的小区治理体系。二是夯实基层阵地。打造100个集基层党建、议事协商、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建成233个标准化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出台《合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健全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机制。全市社会组织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5000余个。四是提升智治水平。投入近1亿元推进智慧社区项目,2个区、3个街道被确认为省级试点单位,建成4个市级试点社区。

深入推进长三角民政事业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助力在基层治理领域实现“四个协同发展”,即共学治理方式,建立对标共建机制,实现交流互鉴;共享治理经验,通过举办论坛、会议等形式,展示合肥治理成果;共建研发基地,依托合肥市三级社区治理学院,合作建设长三角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共育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组织资质互认、相互开放、相融共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让合肥优质社会组织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主持人】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婚姻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在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这方面,我们民政做了哪些努力?

【徐生彬】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大力进行有益探索,包河区、瑶海区分别获批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和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努力提供心理咨询师心理援助、社会工作师专业帮助和律师法律服务,深入开展婚前教育、婚姻家庭辅导和离婚调解。我们打造了一批户外颁证场所,创新婚姻登记颁证模式,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传承弘扬良好家风,为爱减负。此外,今年6月1日,我市婚姻登记实现了“跨省通办”,去年5月,开展涉外婚姻登记试点,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

【主持人】慈善力量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优抚、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民政部门下一步推进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力点在哪里?

【徐生彬】我们下一步将在社区慈善上发力,出台《合肥市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建设一批慈善氛围浓厚、体制机制完善、惠民实效凸显的慈善社区,培养一批长期参与慈善服务、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社区慈善人才。从发挥社区慈善主体作用、打造特色社区慈善项目、建立社区慈善支持平台、弘扬社区慈善文化四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好慈善在扶弱济困等方面作用,到2025年底,各县(市)区、开发区培育慈善品牌项目数量不少于5个;实现全市镇(街)慈善(志愿服务)联合会、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志愿)综合体、社区慈善项目全覆盖。

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网

编辑 | 徐楚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