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王建华,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立足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崭新起点,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重任,我们相约美丽首都,聚首高端论坛,共谋蓝图,同绘新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崇高的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是我们不渝的信念,面对艰巨任务、重大责任,提高办学品质既是科学之举,亦是不二法门。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学校品质,追求品质的过程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面向未来,追求办学高品质和内涵发展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方向。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把提升教育品质作为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这标志着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已切实从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要依靠众多高品质学校的坚挺崛起和持续发力,学校该如何接轨高品质发展轨道呢?我们可以从相关政策文件中找到科学路径和力量源泉。

2015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中首次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关心支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工作。”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中小学校评价进行了科学改进,这是赋予教育改革的坚实后盾;《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这是为教育改革注入的强心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4个教师节之际,也明确提出要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作为教育工作目标,其中“人”被作为重要因素受到高度重视,为我们指明了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习近平“七一”讲话中提到“从新的实际出发”和“改革创新精神”,这是时代要求我们务必与时俱进。

依据政策文件,结合办学实际和经验,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描摹高品质学校:它应该在找准定位、方向的前提下,从队伍、课程、文化等方面强化建设,以“五育”融合给予生命全方位关注,从主体意识、科研氛围、制度体系等方面构建强大合力。

走高品质内涵发展之路,需要我们砥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虔诚匠心,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初心,用深化改革建设高品质学校,进而实现高品质教育。

令我倍感欣喜的是,基于对大政方针和教育政策的长期关注、深入解读,我的教育理念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在17年的一线教学经历和10年校长工作历程中,我用心提炼,精心打磨出了以人为本的“生命质感”教育理念,并不断对其进行充实、升华,这让我和我所引领的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能够一直走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在理论的指引和实践的验证下,我越来越坚信:瞄准“人”,寻找着力点,立足“生命”,培育生长点,可以助力我们走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赶考路,写好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新答卷。

围绕“人”这个核心要素,我们把“文化培植、人才培育、队伍培养”以及“课堂提质、课程研发、品牌创建”分别作为建设高品质学校的着力点和生长点。

文化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灵魂,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文化需要教育去创生,文化能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人三者之间具有和谐共生的天然基因,文化在学校与人谋求发展的进程里能够发挥相互沟通、双向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也可以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进而为学校发展、提升持续发力。

“每一所优秀学校都有它的性格和精神,一所好学校真正的最重要的且特别的价值,在于它拥有的气氛和它代表的一种精神,以及它对这种精神的凝聚力。”因此在十二中致力于发展成为一所优秀学校的最初,我们便倾力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家文化”,在经历了锁定家文化、选准立足点、追求高品质、完善体系链、催生新亮点等系列建构历程后,将“爱与尊重”确定为家文化的核心,使其成为“生命质感”教育的重要依托,经过不断的淬炼,我们构建了包含“一心、两色、三种精神、四种力量、五种管理、六项工程、七个意识”的家文化建设体系,我们的学校也逐渐具有了适合于自己的性格和精神。

文化建设需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人”是关键所在,我们牢牢把握住“人”这一关键要素,在讲求人本理念、人文关怀的家文化建设中,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学校的各个领域注入能量,校园里的每一名师生都成为了管理自我、管理学校的主人。如今,以校为家、爱校如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职业追求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文化软实力,推动硬发展,在“家文化”的引领下,家园、学园、乐园、花园成为学校的标配,民主、平等、科学、高效成为学校的硬核,“爱与尊重”无声滋养着十二中这方文化沃土。

建设高品质学校要着力于落实好“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五育之核心,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所优秀学校,总是感到该校园有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人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就是德育文化的力量。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新生词语闯入我们的生活——“教育内卷”,它是指教育领域以激烈的竞争、疲劳战的“成果”与低品质的增长交织而成的非理性发展状态。随着教育内卷化现象愈演愈烈,精神贫困成为育人的桎梏。迷茫与焦虑的蔓延,使得精神形态遭受了强烈冲击。内卷化时代的无序竞争、德育模式的盲目翻新与道德主体的过度劳作,在不同维度上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精神失落。在这种形势下,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精神,以其特有的力量,充盈生命能量。

德育是学校教育之魂,要实现跨越,必须把实施高品质的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可以从六个维度做好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高度;完善德育管理机制,激发德育活力,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丰富德育活动路径,打造学生个性发展平台;全面融合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领域精品内容,发挥德育课程育人功能,凸显核心素养培养成效;以高尚品德铸就灵魂,以广博学识铸就才能,锻造优秀班主任团队,加强学生干部培养;拓宽沟通渠道,丰富交流方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营造家校融合区域效应。

此外,我们还要促进智育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提高认知能力;坚持健康第一,强化体育锻炼,拥有强健体魄;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增强美育熏陶;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培养劳动意识及能力。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学校打造了“六会教育”德育品牌,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致力于让学生人生有底气,精神有气度。

2016年和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考察清华大学时,都提到了“大先生”,从为学、为事、为人等方面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建设高品质学校,我们要着力于培养有“大先生”意识的“信仰高、修为深、学识实、育人智”的优秀队伍。作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的承载者,教师可谓使命艰巨、责任重大,如若没有优秀干部,没有名师、大师、贤师,高品质学校只能是永远的海市蜃楼。

要成为“大先生”,要打造优质队伍,首先需要过硬的意志品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以敬业专业、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建设优秀的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提高教师教育生活的品质和教育未来的亮度。

追求“工匠精神”,学校要从信念、理想、精神、品质等多个方面给予教职工积极引领,让他们能够在各自岗位上真正担负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

追求“工匠精神”,学校要加强领导队伍建设,使领导能够身先士卒、树立榜样,领导团队的工作作风、整体素质、思想境界、管理水平等对于教职工团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领导团队的情怀、视野、定力、胆识等更是会直接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追求“工匠精神”,学校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锻造:一方面是精神引领,督促教师以德立身,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一方面是业务引领,敦促教师潜心问道,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坚持教书、育人共同落实,使其能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自身则要努力奋进,不断提升,要在四有老师的总体要求下向着五有(有胸怀、有视野、有智慧、有规划、有功效)和五型(学习型、思考型、务实型、创新型、专家型)不断接近。

匠心意味着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更意味着对职业的坚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承担着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教育,学校要指引教师以坚韧不拔的执着、矢志不渝的初心守住三尺讲台,守住教育正道,做好教育这一人生大事。

建设高品质学校,如果说着力点是土壤,那么生长点可以被视为阳光、雨露,它们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这一教育的核心,也可以通过着力点间接滋养生命,在教育资源中,将“课堂提质、课程研发、品牌创建”作为生长点,可以为教育提供多元、立体的催生环境,让“人”在教育中实现更为完整的发展。

面向新的时代,新的育人使命,每一所学校都要在改变中实现与时俱进,而要让学校发生深刻改变,最关键的是改变课堂: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

改变课堂,学校一定要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引领,要充分尊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要强化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认识,方能确保改革行进在正确的航道上,学校课改才能始终具备强大动力引擎,可以在广阔的远景中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迈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教无定法”,所以教学发展进程中我们拥有广阔的改革空间,我们可以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超越,成就卓越;“教必有法”,所以教学必须讲究科学、遵循规律,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对“人”的关注和尊重。

我们学校在此理解基础上,实施了“多种课型、多元发展”的“三导四学五课型”教改举措。我们力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解决等思维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充分释放。

在深化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中,师生不断向深度学习和“质效双增”迈进。

“三导四学五课型”课堂教学改革让教师们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让学生们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厌学”向“乐学”转变,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转变;让课堂由源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在一系列的转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改进了,活动空间扩大了,思维方式增加了,课堂成了师生共情、共学、共享、共成长的绽放生命活力的天地。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逐渐意识到,因为起点的科学与严谨,因为初心对生命的充分尊重,我们的教改在与时俱进的征程里具有灵活操控、快速适应、立体对接的优势。因为“三导四学五课型”课堂教学改革,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了,思维能力提升了,所以在面对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和“双减”的全面铺展之时,我们都实现了从容应对:疫情之下,基于牢固的自学能力、娴熟的合作操练、完整的评价体系、高效的学习模式,我们只需要融合信息课程内容,便迅速进入了状态,在当地出色完成了网络教学任务;“双减”来临,在很多学校处于“喜忧参半”的境地时,我们得益于课堂教学改革、课程研发、“六会教育”体系、劳动实践基地、作业研发中心、家校共育机制及全员导师制和家文化激发出的强大力量,快速实现了从挑战到机遇的转化,如今,学校的一系列建设正在因为“双减”而得以更深层次地彰显潜力,释放能量。“双减”对于我们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政策红利,相信我们在“减负”的落地与完善中,将会催生出更好的增效良策,更早更多地享受“提质”福利。

有深度、有广度的课程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的重要保障,要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课程、社团课程、活动课程为落脚点,努力构建内涵丰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中,“人”的重要性亦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课程研发的出发点是学生,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关注。我们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课程改革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要关注教育视角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真实获得;要关注生活,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关注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充分融入课程。其次,课程研发应该是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活动,唯有全员参与才能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让生命得到尊重,让“生命质感”得以深刻体现。

课程建设的过程往往是艰辛而漫长的,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它需要我们拿出勇气迎难而上,更需要我们拿出耐力脚踏实地。十二中的课程研发从最初以个人兴趣为中心的微小课题的单打独斗,到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间的小型合作,继而向跨越年级、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并从之前的各自为政逐渐向“家文化”品牌、“六会教育”德育品牌、“三导四学五课型”教学改革品牌不断集结,汇聚合力,形成规模,课程研发实现了统筹规划、长远谋划的一盘棋大格局。

包括文化课程、思政课程、阅读课程、五育课程、六会课程、教改课程、作业研发课程、队伍建设课程、家校共育课程及新增加的“双减”课程等十项主体课程和百余项子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将课程研发、建设的触角延申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借助完备、细致、持久、深入的课程体系,学校建设实现了无死角、大融合,在近几年来的课程建设年和课程深化年中,我们在不断收获丰硕果实。

谋求学校发展还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品牌即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内涵的外显,也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鲜明标志,是学校在较长时期内,在大量实践中,逐渐形成、建立的内外兼修的独特形象,打造学校品牌不失为建设高品质学校的有力生长点。

学校在创办的初始阶段就应该以品牌意识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在学校前进、提升的过程中,在品牌逐渐形成的基础上,要不断对其进行充实、完善,其间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做到因地制宜;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要张扬个性特点,做到特色鲜明。

打造学校品牌需要侧重内涵建设,唯有内涵才能够使品牌树立得坚挺而长久,而学校品牌的内涵主要源于对“人”这一要素的充分尊重,品牌应该是全体师生对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的共识,这也是品牌建设可以持续发力的坚实基础。此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长远系统的规划、科学完善的管理都可以促进学校品牌的内涵发展。

高品质的品牌学校,需要拥有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育人体系、课堂教学等系列品牌,要在管理、师资、科研、评价等方面凸显自身特色,这些也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度,为学校赢得来自社会的认可、赞誉和支持。

在不断打磨“生命质感”教育品牌的进程里,在时代的利好政策下,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下,在友好学校的真诚合作中,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向着力点汇聚力量,为生长点注入营养,“家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六会教育”德育品牌、“三导四学五课型”教改品牌、课程建设体系在我们的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面对今天的收获,我们珍惜凝结着汗水与智慧的成果,面向明天的憧憬,我们要继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向着高品质不断迈进,不断求索!

各位领导、老师,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我们所在的每一所学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责无旁贷的追梦人。让我们砥砺匠心、坚定初心,早日构筑起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让我们携手扬帆、直济沧海,共创新时代教育的美好未来。

注:本文是作者2021年10月16日于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三帆中学承办的“2021年初中教育发展论坛”所作的主旨演讲。文中内容是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