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模

近日,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位法院人的心。他扎根边疆基层法院工作24年,始终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最前沿,用生命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职业精神。京山法院青年干警在“迎七一”文明讲堂活动中,联系岗位实际,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个主题,从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担当作为等方面分享了学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的感悟。

新入额法官 谢冰斌

经验心得总结_经验心得体会标题_泡良心得体会经验

《以榜样为“镜”,走好三条“路”》

鲍卫忠法官扎根基层24年,他的生命定格在了45岁,他的身影曾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百姓的庭院中,出现在泥泞的执行路上。他让自己成长为守护司法公正的大树,根须扎进阿佤山深处,为祖国边疆法治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从鲍卫忠法官的先进事迹中,我们更加坚定了未来要走的路。

一是筑牢理想信念,走好忠诚向党之路。“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这位勤勉履职、克己奉公的佤族法官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他写在笔记本第一页的那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法院工作期间,鲍卫忠法官始终坚持向党组织靠拢,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不断磨砺自己,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最中心的位置,努力使每一件案件都做到“案结事了”。作为新时代的法院干警我们要始终坚持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将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要部署上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锤炼忠诚的政治品格。

二是深入群众一线,走好真情为民之路。“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鲍卫忠法官的一言一行深深地震撼着我。24年如一日扎根边疆,带领干警执行攻坚,仅用3个月时间,300多万元案款全部执行到位,650件“钉子案”“骨头案”一一化解。一个标的仅为5000元的案件,他先后6次实地办理,只为尽可能地化解双方矛盾,维护佤族人民的团结。他用以人心换人心的工作方式,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新时代的法院干警,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着力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切实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柔情和温度。

三是坚守廉洁底线,走好干净笃行之路。“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竖起来的是信任。”鲍卫忠法官始终心系着百姓冷暖,尽可能地减缓矛盾冲突,主动转发被执行人的卖货广告,自掏腰包购买被执行人的土鸡,主动为被执行人垫付执行款。每一次执行,每一次帮扶,每一次回访,都让我们看到公平正义、司法温度是如此真实、如此质朴、如此鲜活。在办案过程中,他始终将依法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标尺”,在他的带领下,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无一起“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作为新时代的法院干警,我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树牢底线思维,将公平正义贯穿工作的始终,让司法之光照亮每一个不公平的角落。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刚入额的法官,面对复杂的审判实践,我可能不能像老法官那样处理得得心应手,可能我面对当事人的时候会因为审判经验不足而手足无措,可能也会因为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全面而惶恐不安,但我会像鲍卫忠法官一样,把人民放在心里,切实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力量和温度。

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致敬,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鲍卫忠法官把一片赤诚和一腔热血洒在了他深爱的佤山大地,把最灿烂的时光、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深爱的人民法院执行事业。灯火常在,行者不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精神是伟大的,作为新时代法院队伍中的青年力量,我们将以英模为镜,将榜样精神薪火相传。

来源 | 谢冰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