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硬化水泥路通到了村庄的每一处,村民的房屋排列整齐有序,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深秋时节,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一个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民平时都会趁着农闲时节,自发组织射箭比赛、篮球赛等活动,昔日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巴麻堂村“第一书记”李水利说。
激活脱贫初心
巴麻堂村是“旧貌换新颜”的典型村庄,全村有3个社,109户人家,共385人,民族以藏族为主。2018年,全村有3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10人,是雄先乡贫困户最多的村庄。脱贫意识不强、脱贫渠道狭窄、脱贫产业不精,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让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村民安于现状。
2018年,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因地制宜,从人才支援方面率先对巴麻堂村开展贫困帮扶,派驻了扶贫干部李水利任巴麻堂村“第一书记”。上任后,李水利积极协调原单位从产业发展扶持、基础设施兴建等方面申请了一系列惠民措施支持。短短两年,村级行政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文化广场、电商服务中心、射箭场等基础设施很快建成,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改善了村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条件。
“外部输血”脱贫模式,让巴麻堂村第一次感受到政策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美好。村民偶知感慨道:“自从修建起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室、射箭场之后,娱乐设施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这都要感谢国家的惠民好政策和我们李书记。”
除了省发展改革委的支持和帮扶,巴麻堂村还在“内部造血”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对照“双推双选”标准,村委会通过深度走访了解,挖掘和培养出赵顺浩等一批有知识、有想法、有技术的村委班子和致富能手,为全村村民产业脱贫“带了个好路、打了个好样、领了个好头”,在巴麻堂村产业脱贫及致富路上极大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动及引领作用。
“外部输血”+“内部造血”,始终围绕着促民生、促脱贫的终极目标稳步向前,这既是雄先乡党委、政府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实践证明,更是巴麻堂人思想蜕变、脱贫翻身的生动写照。
凝聚致富决心
村容村貌的改变,仅仅解决了巴麻堂村眼下贫困落后的窘境,但全村近400口人如何突破产业发展单一、致富渠道狭窄、稳定增收受限的局面,怎样实现精准脱贫、持续致富,却成了村里一个老大难问题。
因山体滑坡隐患搬迁到新村的巴麻堂一社,周边风景秀丽、村庄规划整齐、院落宽敞干净,村委会通过帮扶资金争取和成熟经验借鉴,采取学习交流、培训指导等方式鼓励村民以新村规划及缸山自然景区旅游为契机,打造集休闲娱乐及民族风情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
走进即将开业的农家小院,尕仁一家正兴高采烈地收拾房间。家里新买的沙发、电视机和炕垫一应俱全,一个属于巴麻堂人的农家乐正在这里逐步成形。“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走路和饮水更方便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家改造成农家院,给自己打工,给自己当老板。”说起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尕仁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从2018年底搬迁至今,他是切切实实享受到党的扶贫搬迁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按照“第一书记”李水利的话来说:“穷日子让大家没有了底气,即便有出不完的力气,也很难聚拢起脱贫致富的朝气。”
经村“两委”多次沟通思考,最终一致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易地搬迁已经为一社的村民织好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大网,但具体如何捕鱼,就要看搬迁后的大家如何使用好这张网。为此,农家乐成为巴麻堂村持续增收致富的首选规划,就近搬迁的24户村民,逐渐开始转变思想,慢慢接受和认同在家门口给自己打工就是实实在在眼前利益的理念。
尕仁一家作为村里刚刚探索兴起的旅游业受益者,发展农家乐无疑为他的美好规划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刚搬来的时候,农家乐对于尕仁一家来说既是新鲜想要尝试的,又是陌生有所担忧的。“村委会发现我们有这个想法后,每天都来走访,鼓励我和妻子树立信心,还帮助我们到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等农家乐产业示范点进行观摩学习。”尕仁说,有了学习的目标,我们一家对未来农家乐的经营逐渐有了信心,还率先在新村开始设计农家乐内部布局和装饰,接下来,我还打算和妻子去多学几道农家菜,为来年的生意做足准备。
易地搬迁,让巴麻堂村重新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了解这里,快速提升当地旅游声誉,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出越来越多的增收产业渠道。
提升脱贫信心
“既然我们已经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打好了脱贫发展的底子,那就必须撸起增收致富的袖子。”走进未搬迁的巴麻堂村二社、三社,李水利告诉记者,因为基础道路整体升级及文化广场、活动室等其他基础设施的补充完善,更适宜在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特色发展之路。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和村“两委”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走家串户,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和需求,并对接省内相关单位专家咨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发展之路。
带着这样的思考和规划,村“两委”鼓励和引导村民逐渐形成“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发展路子。今年35岁的赵顺浩是村里公认的致富带头人,也是村里为数不多“身兼数职”的文化人。村委书记、村医、致富能手,多重的身份不仅体现了赵顺浩在脱贫致富方面的“多面手能耐”,更体现出他在村民心中“带头人”的实力与本领。在交谈中,他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养了9头牛,5头驴,另外种植了40万株云杉及2000株柏树,希望今年能卖个好价钱。明年我打算再引进一些羊和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带领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谈起自己在村委会的鼓励下进一步大胆尝试种植业、养殖业的率先探索经历,赵顺浩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过去家里种植少、养殖更少,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益,全家生活条件很难得到改善,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父亲的他,明显比同龄人更显成熟与稳重。
如今的巴麻堂村,不断融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潮流,用他们的勤劳、果敢和智慧努力向前奔跑,力争为全省人民奉献贫困村逆袭之路的精彩答卷,更用实际行动向党和政府交上贫困村增收致富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