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水:《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不是说,你这个“呆头鹅”。他们既是戏谑我,同时也是表扬我,戏谑我是只跟鹅打交道,表扬我对养鹅研究得比较执着,比较透彻。

情愿被人叫做“呆头鹅”的陈永水,原本是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学的硕士研究生,曾在我国南方一个亚洲最大的养鸡企业担任技术骨干,不到30岁就已经是年薪百万。如今他痴情于白鹅,成为浙江省养鹅规模最大的人,只是因为他偶然在白鹅身上发现了从没想到的财富。

在我国,鹅有27个品种,绍兴人独独偏爱这种浑身雪白、头顶红包的浙东白鹅,从古至今,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上至花甲老人下到儿童,对浙东白鹅都有种说不出的喜欢。

村民:古代开始养鹅,从古时候就开始养鹅,对,每个人都可以养。每个人都可以养,对。

商贩:家养鹅,还有我们绍兴的本地鹅好卖些,本地鹅多一个胖头(额头上的肉瘤),外地鹅没有胖头(额头上的肉瘤),红的,红的,有个冠的。

农办主任马立华:绍兴对浙东白鹅养殖是有传统的,过去都是一家一户养两三只、四五只,在过年的时候、有客人时、红白喜事的时候宰掉。

身为绍兴人,陈永水对浙东白鹅的印象就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白斩鹅,不管是读动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生还是在养鸡企业做高管,陈永水从来没有看重过白鹅。2003年,已经在广东拥有百万年薪的陈永水衣锦还乡,就在那时,从未被他重视的白鹅,一下子焕发了无限商机。

陈永水:在非典期间大家都不吃鸡,但是鹅的市场消费量还是非常稳定,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鹅还要九元多一斤。

陈永水看中的不仅仅是鹅肉的价值,他更看中鹅身上一笔额外的财富,如果利用得好,每只鹅将给他多带来十多元钱。当时在绍兴,白鹅还都是零散养殖,而陈永水在大企业专门做规模化养鸡,这个意外的财富发现让他惊喜万分。有技术、有资金的陈永水决定,留在绍兴大规模养鹅。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陈永水总喜欢用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心情。

陈永水:用我们绍兴话讲的话,我倒觉得是蛮有韵味的,不妨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满怀信心的陈永水2003年花80多万建起了养殖场,他走乡串镇,陆续从老乡手里买进了6000只小鹅,正式开始养鹅创业,而当时当地养的最多的人也不过两百只,陈永水对他们的做法不屑一顾。

陈永水:我那时候看不起他们那种方法,觉得那是小农经济的做法,只有像养鸡一样,像美国人养鸡一样,像我们目前国内养三黄鸡一样那种思路,站得高看得远,养鹅也应该是朝这个方向发展。

在当时,陈永水是当地养鹅规模最大的,他相信凭自己的专业技术,一定能靠规模化带来大笔财富。

陈永水:不要是数一数二,我一定是遥遥领先,数一数二的话跟人家的差距拉得并不大,我要求差距拉得非常非常大。

陈永水觉得当地人养鹅是小打小闹,但农户之所以不大量养殖是有原因的,陈永水没有想到,他在养鹅后,要花整整4年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浙东白鹅的饲养周期是70天,陈永水精心照料,在饲喂上他不怕花钱,舍得投入。

陈永水:我们的鹅也全部像鸡一样,全部给它吃饲料,在30天以前这鹅长得很快。

可到了50天左右,陈永水发现势头不对,而且喂的时间越久,问题就越严重。

陈永水:但是到四五十天的时候,鹅的病就开始多了。另外,鹅不爱动,生长速度明显慢下来了。

陈永水隐约觉得自己的方法可能出问题了,就在他疑惑不解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家们养鹅却依然是轻松自在。

村民:养了十几只,养的鹅有十二斤重一只。

村民:鹅养得很漂亮,我家的鹅就是经常下水洗澡,吃草,这鹅长得比较漂亮。

农户是放养,陈永水是在圈舍里集中饲养,农户给鹅吃草,他给鹅喂饲料,可70天之后鹅该出栏了,原本夸下海口说要遥遥领先的陈永水发现,自己竟然成了一个笑话。

陈永水:按照我们养鸡的思路养鹅,就出现了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第一个,这个鹅养不大,同样养70天,老百姓可以养到8斤、9斤、10斤,而我们只能养到6斤左右,甚至是5斤多的也有,和人家相差两三斤。第二个,按照养鸡的方法去养鹅,养出来瘸腿的鹅特别多,当时我们的瘸腿鹅差不多占了一半的比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