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农村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的重要工程,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2020年2月,北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立。作为基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我们才刚刚起步,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和新动力?北城街道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强宣传,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北城街道党工委一开始就把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把中央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精神和省市区相关工作的安排部署宣传好,学习好。2019年12月出台了《黄岩区北城街道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党代会重大事项票决、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法使得基层的干部群众知晓什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哪些作用?使机关干部与村干部自觉主动作为,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分内之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创阵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就是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一是投入专款建阵地。北城街道党工委投入三十余万元专款在永宁江畔建起具有北城特色的街道本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二是实现街道全覆盖。统筹使用街道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把很多功能作用相近或相同,分属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阵地资源进行整合、盘活。统筹使用,协同运行,进一步提升这些阵地资源的效能。如通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便民服务中心等建立理论宣讲平台;依托中小学、春泥活动乐园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依托24小时书吧、街道图书馆、农家书屋、乡村大使工作室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依托村健身广场、村文化活动广场等,建立健身体育服务平台。三是联合基层单位拓阵地。基层涉及的民生事务多,相对应的机构、企事业单位也比较多,北城街道卫生院、司法所、街道文联等各单位、团体按自己职责权限,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互相联动,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平台和阵地。
(三)建队伍,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体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要目的是让群众有参与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成立服务队伍时,必须选择熟悉基层、有服务意识、能给群众具体办事的人员。一是注重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北城街道新时代文明所(站)的所(站)长都由村社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相应成立的志愿队伍也由对应层级的党政负责同志任队长,逐级逐层压实主体责任。二是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每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都建立了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的志愿者队伍。三是优化服务队伍。北城街道探索以网格员充当“询单员”,志愿平台管理员为“接单员”,实践所工作人员为“派单员”,接单志愿服务队作为“服务员”,驻村干部为“指导员”,网格员为“反馈员”的“六员工作法”。依据阵地平台,组建来源广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服务队伍,让群众享受新时代文体服务。
(四)抓内容,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
一是着力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传播新思想的主阵地。经常组织基层理论宣讲员到实践所(站)通过讲白搭、唱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和政策宣传。通过开展群众喜欢的书画图片展等主题展板教育活动引导基层群众从内心深处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着力提升基层群众的道德素养。指导各实践站建立起适应本地实际的村规民约,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注重榜样的引领作用,开展身边的好人好事评选,促进基层善治。三是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修为。着力打造一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深受群众喜欢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正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修养,使基层文化工作为群众带来更大更真切的获得感和影响力。如邀请乡村大使胡崇德、郑英俊到黄土岭实践站以讲白搭的形式宣讲“梦想小康年”。邀请区曲艺协会的张健到马鞍山文明实践站、午尚洋文明实践站进行越剧文化的讲座和表演。
虽然北城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已经起步,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一)组织定位不够清晰。还有少数人的思想认识模糊,没有真正把握文明实践的内涵。大多数实践站则是完成了工作部署,还未能充分激活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远远不足。目前实践所(站)的志愿者由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及少数乡贤、退休老同志来担当,缺少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和专业的志愿者队伍。
(三)提供志愿的公共服务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不足,存在活动载体利用率不高、群众自娱自乐多,专业指导少、活动主体需求分层化不够等现象。
(四)实践活动模式单一。一些实践站虽然基础性设施功能较齐全,但没有将功能完全发挥出来。群众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单一化,活动组织不够规范,活动内容创新不足。
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基层生根开花?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齐抓共管,建立运行制度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大格局。可以建立联席联动机制,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席成员制度”,在制度中明确成员部门及其职责、工作机制和落实措施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可以通过联席联动制度,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建立起固定与常态融合服务机制,切实增强综合效益,形成共建共享协调联运的工作格局。
(二)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机制
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做志愿、全社会参与文明实践的良好氛围。从现有的党员志愿者管理工作人员、青年志愿者管理工作人员、义工协会管理工作人员等中间挑选出精兵强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骨干。发挥好党员志愿者、各类乡土文化人才、科技人才、退休老干部等各类社会志愿者的作用。通过举办培训、互动交流、外出学习,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方式提升服务人员的能力水平。针对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设计和打造志愿服务项目,突出“文化味”“乡土味”,使志愿服务项目成为具有价值引领、公益实践、文化创建三个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吸引力。
建立起常态化志愿服务制度,夯实服务队伍人员责任。可探索建立志愿活动固定日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在活动中亮旗帜、亮身份、亮形象。同时,在服务队伍组建完成后,以及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强化队伍的组织引导,做好服务队伍的权益保障。
(三)精准对接,构建精神家园
志愿者要充分结合群众需求,摸清群众所需,紧密结合实际、精准制定活动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要从源头上切实提高文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动搜集群众意愿建立需求库,链接社会资源建立资源库。可以采用设置志愿服务“订单”或者建立志愿服务“超市”的形式更好地回应群众需求。充分运用智慧云平台、“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推动文明实践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各种服务项目和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便捷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北城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