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4月,北京市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简称为北京市革委会,取代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成为北京市的最高行政机构。按照级别来说,北京市革委会的主任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革委会副主任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副市长,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曾担任过北京市的革委会副主任,也就相当于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她的名字叫聂元梓。那么,聂元梓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聂元梓出生于1921年,河南滑县人。早年时期,聂元梓曾在开封市北仓女子中学读书,她的哥哥名叫聂真,是我党在滑县的主要干部,受哥哥影响,聂元梓也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投身抗日宣传当中,在山西参加了“牺盟会”主办的军训。
1939年,聂元梓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学习与工作了一段时间,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聂元梓被派到东北工作,担任了哈尔滨市委理论处处长等职务,这段时期,她做了很多宣传工作,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建国初期,聂元梓主要在东北地区工作,1963年,她被调到北京大学,担任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1964年,聂元梓又被调到北大哲学系,担任了哲学系党总支书记。时间很快就来到1966年,这一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聂元梓与北大哲学系的几名老师共同贴出了一张大字报。
这张大字报颇有名气,后来被《人民日报》发表,并被命名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此后聂元梓成为了北大的名人,并陆续担任了北大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北大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也成为北大的实权派人物。1966年8月,聂元梓甚至被安排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受到伟人的接见。
那段特殊时期,聂元梓一直很活跃,她也经常张贴大字报,成为北京的名人。1967年4月,北京市革委会成立时,聂元梓甚至当上了北京市革委会的副主任。要知道,当时北京市革委会是取代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的,也就是说,革委会的副主任就相当于北京市的副市长,聂元梓也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高级干部。
从1968年开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武斗”,尤其是北京大学,一派人拥护聂元梓,另一派人反对聂元梓。因为“武斗”严重,毛主席甚至把身边的工作人员派到了北大了解情况,此后工宣队、军宣队相继入驻北大,北大的“武斗”也得到控制,聂元梓也开始走下坡路。
1969年11月,聂元梓被安排到江西鲤鱼洲北大分校农场劳动,1971年,时年50岁的聂元梓被隔离审查,审查一段时间后,聂元梓被安排到北京新华印刷厂参加劳动,不久后又前往北大仪表厂继续劳动。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聂元梓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1978年,57岁的聂元梓被捕入狱,1983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聂元梓进行刑事判决,聂元梓因诬告陷害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7年,此后聂元梓入狱服刑,1984年,她被保外就医。1986年,聂元梓获得假释。
获得假释后,聂元梓前往北京海淀区投靠了亲戚,晚年她没有任何生活费,借住在亲戚家。不过,她毕竟是高级知识分子,头脑比较灵活,再加上当时又是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对商品的需求比较旺盛,于是聂元梓瞅准时机,化名为王兰开始做生意,并经商致富,成为一名富翁。晚年的聂元梓主要生活在北京,于2019年因病去世,终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