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焦 翔

《人民日报》(2014年03月14日21版)

致富经马_马致富青绿山水画_马致富画家

在“地毯大王”奥萨马的店里,一名少年正在卷起铺开的地毯。

本报记者 焦 翔摄

奥萨马经营多年的地毯店不但在持续近3年的叙利亚危机中生存下来,而且找到了新的商机。叙利亚顽强的民间经济在与战乱抗争的同时,也在学着适应乱局,为自身谋得出路。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历史上就是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主要通道,商贸活动经久不衰,而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哈梅迪亚市场则是东西方商品在大马士革最主要的交汇地。时至今日,这里销售的商品依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阿拉伯风格。

市场里专营地毯的商铺有10余家,奥萨马堪称这里的“地毯大王”。他在这里有4个店铺,囤积的地毯不计其数。他把记者引到其中一家店面的阁楼上,满屋子叠放的地毯错落有致,尘封的旧味与艺术的瑰丽筑起一条时空隧道,显现出这所集市在鼎盛时期的繁华。

在历史上,帐篷和地毯是阿拉伯民族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虽然早已定居城市,但不少阿拉伯家庭仍然要铺地毯,或赤脚穿行,或席地而坐,甚至躺倒便睡,地毯延续着阿拉伯人随性、质朴的生活方式。做工精美、质地上乘的地毯还是阿拉伯家庭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奥萨马祖上6代都在大马士革经营地毯生意,他告诉记者:“伊朗的波斯地毯世界闻名,卖的最贵但物有所值;埃及的地毯颜色更加靓丽,但褪色略快;土耳其各地的地毯风格迥异,实用性是最好的……叙利亚民间本也编织地毯,但战争致使工人流落四方,精湛工艺逐渐失传。”

奥萨马说,持续的危机让叙利亚地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翻转,保暖、耐用的羊毛地毯因需求增大而价格陡升,甚至比一些进口的真丝地毯还要贵。

与其他商家截然不同的是,奥萨马自始至终都在微笑,没听他抱怨危机带来多大损失。原来,针对危机形成的大环境,他摸索出自己的“致富经”。一直以来,他的货源都不依赖进口,而是通过往来大马士革的朋友带货,这种原始的易货模式规避了封锁导致的货源匮乏;危机之后,他的国内货源反而更多了。“我的地毯很多是从清真寺里收来的,战争摧毁了叙利亚大量的清真寺,从这些清真寺抢救或倒卖出来的地毯很多,我就廉价收购。”

除了清真寺,大量在战争中空置的民宅也是他收购地毯的一大来源。奥萨马说,武装分子不论是破门,还是挖地道,总有办法进入那些没人住的房子,市场上充斥着从这些地方偷来的财物,包括地毯。同时,危机导致的生存困境迫使一些人变卖自己收藏的地毯,奥萨马也因此淘到不少“好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很多仓库,不怕地毯积压。“西方人更喜欢颜色稳重一些的旧地毯,地毯在我这里放的时间越久,价格越高”。近日来,大马士革及周边的安全状况整体有所好转,奥萨马认为外国游客迟早会重回叙利亚。

商店能够在危机中坚守3年不关门,在叙利亚算是凤毛麟角。深谙供需关系和地毯文化的奥萨马看上去还能在这场危机中坚持很长时间。但在旷日持久的危机中,像奥萨马这样“幸运”的人少之又少。

(本报大马士革3月13日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