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经验_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基于教学文化谱系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

梁 彤 屈社明

摘要:本文以教学文化谱系为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分析法考察了36篇有关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高等外语教育学术界在教育认知、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厚实的本土化理论,但在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的校本化、教育评价机构的社会化、教育研究智慧传播的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尚存不足,有待深入探究。

关键词:国际化外语人才;教学文化谱系;内容分析法;分析框架

1. 引言

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的时代使命(曹德明 2021:4)。顺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大趋势,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学术界在过去数十年里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主题开展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高校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创新了本土化理论体系。本文以“国际化人才”“外语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外语人才”等为关键词,借助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剔除国内外学术会议文献,获取36篇外语类核心期刊研究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本研究以教学文化谱系为分析框架,从教育认知、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等维度,运用文本分析法诠释我国高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厚实的本土化理论参照。

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2. 教学文化谱系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切入点是教学文化谱系。为了便于分析,有必要厘清教学文化和谱系两个术语的基本概念。 首先,教学文化是教师群体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鲍同梅 2004:60),大学的一种精神生态(别敦荣等 2015:51),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及精神生态的总和(赵菊珊、郭均英 2016:76)。教学文化还是一种独特的从属于大学文化的文化形态,包含隐性的观念形态、显性的行为状态、受观念影响的制度文化和熏陶教与学行为的环境氛围,其中的观念是大学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思想意识和价值信念,潜在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行为是思想观念的外化,包括“教”、“学”和“管”三类行为;制度形态是指学校办学理念和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的状态;环境或氛围是指学校的人文环境和精心设计的物化环境(康淑敏 2017:60-61)。其次,谱系是某一事物在特定发展阶段,内在构成要素通过动态交互形成的一种关系网络,如概念、知识等谱系。因此,教学文化谱系是教学活动主体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后形成的一种结构化的交互关系网络。教学文化是指高等外语教育学术界在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结构化特征的精神文化,由教育认知、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三个维度构成:1)教育认知包含理据和框架,其中的理据是指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内涵人才概念界定、理据探究、素养指标和类型划分;2)教育机制是指助力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这些要素有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交流合作等;3) 教育评价指的是用于审视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术界围绕这三个维度而创新的教育实践智慧可以彰显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文化智慧。

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

3. 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分析

我们以教学文化谱系为分析框架,从教育认知、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三个维度分析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现状,挖掘其中蕴涵的研究智慧。

3. 1 教育认知

教育认知研究聚焦在概念界定、理据探究、素养指标和类型划分等子维度。

3. 1. 1 概念界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国际化人才界定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具体到外语教育语境,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善于从国际交流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与处理事务的习惯,从国别比较视野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推动事业跟随世界先进潮流方向发展(杨凡 2003:12);外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广博,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和熟悉国际事务运作规则,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强 (庄智象、韩天霖等2011:77);具有专业知识、外语特长、跨文化沟通能力,富有全球视野、民族情怀、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等(王雪梅 2014b:159)。

3. 1. 2 理据探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加深,各国高等教育都在竭力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如美国实施“培养未来教师”项目、“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卡内基博士学位创新计划”等,欧盟推出大学生流动计划、欧盟外语和知识推广计划等,日本提出“ COE 计划”,西欧国家出台“大学卓越计划”或“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曹德明2011:2;王雪梅2014a:6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为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高等外语教育要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质量国际化外语人才(胡开宝、王琴 2017:3-4;吴岩 2021:5)。进入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刻地融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吴承义 2018:90)。当前,我们处于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扎根中华大地、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的优秀人才,外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 姜锋、李岩松2020:27)。

高等外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知识适用性差(杨凡 2003:13);应试导向、流水线生产、“一刀切”、拔尖人才少(庄智象、韩天霖等 2011:75);理念滞后,模式单一(曹德明 2021:4-5)。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参与全球治理”理念的提出,外语教育要从以语言文学为主培养模式转化为依托外语语言文学优势和基础,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转型培养高端外语专门人才(王志强等 2014:40);高端人才要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吴岩 2019:4),要服务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优秀中华文化与原创成果的国际传播、国别与区域研究、全球治理(戴炜栋 2019:11)。

3. 1. 3 素养指标

学术界从知识、能力、视界、品行等视角,阐述了国际化外语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表 1 呈现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3. 1. 4 类型划分

王雪梅、徐璐(2011:10)将国际化外语人才分为学术型、专业型和职业型。 其中,学术型以发展学术研究能力为主,主要从事外交事务、语言文学翻译等本体研究、教学研究;专业型人才以发展专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主要从事专业翻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等工作;职业型人才以从事语言技能应用性工作为主。 王雪梅 ( 2014b:160)将外语类院校培养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分为四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包括通用语种和非通用语种两类,他们具有人文内涵、创新精神、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复语型专业人才包括通用语种+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通用语种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有多语种跨学科国际金融贸易法律人才、国际翻译人才、国际职员、国际新闻传媒人才、对外汉语教育人才;高端紧缺研究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

英语课堂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_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

综上所述,概念界定、理据探究、素养指标和类型划分四个维度呈现了学界在教育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 该领域的研究以国际化外语人才概念理解为突破口,重点分析了推进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发展形势,探查了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划分了国际化人才类型。这些研究成果的动态交织构成了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认知智慧。

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

3. 2 教育机制

教育机制探究涉及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伍、教学方法、交流合作等内容。

3. 2. 1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者信奉的教育意识和坚守的价值信念。 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王晓静、张海洋 2020: 69)。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要有危机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庄智象、孙玉等2012:69),要促进教育和管理理念、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胡开宝、王琴 2017:3-5)。

3. 2.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旨在助力国际化外语人才拓宽知识领域、发展多元能力和开阔认知视域。从人才类型看,课程设置要因人才类型不同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王雪梅 2014a: 68),以本土化人才培育为目标的教学大纲要构建以语言技能培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庄智象、谢宇等 2012:64),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要满足国际化需求(曹德明 2011:3)。从课程结构看,要构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核心文化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以及国际知识课程体系 (庄智象、刘华初 等2012:44-45),在外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知识体系课程、外语对象国文化与世界知识体系课程、提升思维能力与传播技能课程(黄立鹤、马博森 2020:23)。

3. 2. 3 师资队伍

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曹德明 2011:5;胡开宝、王琴2017:5)。国际化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意识、国际意识和视野,热爱工作岗位、学生和事业,了解和熟悉相关领域的国际惯例和最新信息(庄智象、刘华初等 2012:44)。国际化教师队伍既可以带来国际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还可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科研成果与国际接轨(胡开宝、王琴 2017:4)。建设这样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 的策略。“引进来”就是要引进国外优质师资或者学术团队,“走出去”就是要选送高校优秀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访学、研究、读学位,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王雪梅2014a:70; 胡开宝、王琴 2017:4)。

3. 2.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话题。比如: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曹德明 2011:4);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整合语言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采取对话、讨论、汇报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庄智象、谢宇等 2012:66-69)。

3. 2. 5 交流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提升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和探究机制,共享人才培养的宗旨、目标与规格、理念、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实践基地等 ( 庄智象、 刘华初等2012:46)。其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增强学术研究兴趣,提升学术意识、质量和水平(庄智象、刘华初等 2012:46)。最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助力学生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接受和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接触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感悟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提升全球就业力(王雪梅 2014b:162;束定芳2020:18)。

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交流合作等是提升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教育教学手段。学术界在该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彰显了教育机制研究智慧。

3. 3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学界用于评价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过程和效果的指标体系。 与教育认知和机制研究相比,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蔡基刚(2013:7)针对历次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存在的评估形式单一、内容片面等问题,倡导构建以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其中,评价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前者涵盖学术成果陈述、写作、讨论、词汇等,后者包括自主学习,搜索、评价和组织信息,发展批判性创新思维能力等;评价方式包括诊断性测试、学生档案袋记录、参加以项目为驱动的团队研究等。肖肃、 李明月 ( 2014:151)建议要以思维品德、心理素养、知识体系、技巧能力为核心要素构建国际化外语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束定芳(2020:19)认为,要构建以评估层次、对象、主体、方式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其中,评估层次包括学校、学科和学生,学校要聚焦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或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的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科要侧重于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要关注学习成效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幅度;评估对象中的学校主体主要是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教务部门;评估主体是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专家,或者学校邀请的校外学科专家,前者评估学校,后者评审学科,教师和相应的考试机构评估学生;评估方式要整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客观来看,学界在教育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不过还是能体现外语学人的研究智慧。

英语课堂教学经验_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4. 现有研究的不足

高等外语教育界在探究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诸问题中,都形成了结构化的教学文化谱系,为高校外语学科提升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本土化理论支撑。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是众多要素协力而为的系统化工程,其教育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每个要素的参与程度,还取决于诸要素的交互方式和效果。 每个要素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发挥着应有作用。如: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能为高校反思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人才培养过程实施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人才培养方法选择的适切性和科学性等提供参考信息。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者功能低效化,都有可能延缓人才培养进程,降低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此,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不可忽视或者淡化任何要素。从系统论看,现有研究在人才素养指标研制的校本化、评价主体的社会化和教育智慧传播的国际化等领域略显不足。

4. 1 国际化人才培养素养研究的校本化特色不足

王雪梅(2014b) 深度探索了外语类高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类型及指标体系,为外语类高校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高校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既是新时代赋予外语类高校的历史使命,亦是非外语类高校应肩负的社会职责。非外语类高校外语学科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在素养上是否应该跟外语类高校同质?如若是,如何体现这类高校人才培养特色? 如若不是,这类高校应该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他们培养的人才在素养上跟外语类高校在哪些领域同质? 在哪些领域异质? 我国高校数量庞大,类型众多,学科专业布局多样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速的背景下,许多高校设法推进国际化进程。外语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非外语类高校地位重要。非外语类高校外语学科如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助力相关专业培养既有厚实专业功底又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需要深化研究。

4. 2 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研究过于单一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一直是学界探讨的核心话题。 评价高等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以评价内容、手段、主体等为核心维度的评价体系。现有研究在评价体系及构成要素,如评价内容或要素、方式等层面有学术突破。不过对教育评价主体的研究,过多关注高校内部评价主体,如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校外社会评估机构作为评价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高校对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与其说是评估倒不如说是反思。虽然反思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解释教育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推演教育结果发生的前置要素,但是反思毕竟是教育主体的心理认知,难免带有感情色彩,致使反思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受质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和真实性需要引入校外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介入无疑能给高校自我反思教育进程和质量补充新鲜血液。第三方评估机构如何介入? 有待探究。

4. 3 国际化人才培养理论智慧对外传播研究欠缺

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具有推介性 (王雪梅2014b:158)。高等外语教育学术界在各类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历经数十年探索,尤其是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方面,创造了“中国故事”,这是外语教育教学文化体系建设的一朵奇葩。这种文化要像其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走出国门,彰显人才培养教学文化的软实力。 外语教育学人应该梳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脉络,挖掘研究智慧,选择有效的叙述方式,推进研究智慧国际化。

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_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

5. 未来研究展望

5. 1 开展非外语类高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素养研究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分为外语专业教育和公共外语教育两大类。前者是为国家在国别与区域研究、外交事务、语言文学翻译、教育教学等领域培养专业人才,后者以服务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应用外语完成专业所需的对外服务工作,如涉外商务、学术交流等,属于通识教育范畴。学界提出的观点都关注到知识、能力、视域、品行和意识等。其中,知识包括外语和母语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等,能力有语言交际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视域主要是国际化,意识涉及国家尊严、民族情怀、社会责任感等,品行主要涉及如何科学行事。那么,非外语专业学生参与国际事务应具备的素养是否跟这些素养一样? 事实上,不同高校培养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在外语素养上既有相似又有差异。相似性是指外语人才应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化视野、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差异性是指外语人才在特定领域应具备的学术外语、专业知识和能力,如在国际性组织任职的人才更需要国际事务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人员协同完成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及极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感等。这就要求学界在开展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素养研究时,要立足高校特色,不可千校一面。我国非外语类高校众多,这类高校如何立足本校实际,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这需要学界思考并研究。

5. 2 社会力量介入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社会力量介入高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公允性从理论上讲无需质疑。问题是,社会评价机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由哪些人员构成? 具备哪些素养? 评价共同体如何运行?如何与高校有效沟通?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与人才步入社会若干年后的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社会影响力是人才的知识、能力、视域、适应性、人际交互策略等诸因素交互关系的全方位体现,以人才的社会参与度、贡献度等指标来衡量。社会评估机构对高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时间应该限制在几年? 10年? 20年? 需要科学研究予以界定。如何通过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反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支撑人才目标达成的教育资源的整合性、师资队伍建设的前瞻性、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多元化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都是未来应该研究的内容。

5. 3 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成果对外传播体系建构研究

高等外语界书写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的“中国故事”走出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理论问题。 教育研究智慧传播是一个有较强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传播效果需要理论支撑。这些理论既可以是本土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如何整合中外传播理论? 如何创新教育研究智慧外宣理论? 第二,模式问题。模式是一种理念或者想法的心理建构,涉及传播主体、内容、渠道、机制和效果等。简言之,谁来传播? 如何传播? 如何评价传播主体所扮演角色的实效性和恰当性? 如何评价传播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性? 如何评价传播效果? 第三,方法问题。方法是具体的实践操作,即何以为之?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传播者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达成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些学科既有外语学科、传播学、文化学,还有心理学、行为学、计算机科学。学术界如何整合这些学科知识创新传播理论和路径? 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

6. 结语

本文以教学文化谱系为分析框架,从教育认知、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三个维度分析了高等外语教育学术界在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智慧,分析现有研究有待深化的领域,提出未来研究设想。高等外语教育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涉及到的因素还有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共同体建构等。未来期望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以使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更加系统全面。

(参考文献 略)

(本文首次发表在《外语教学》2023年第2期)

英语课堂教学经验_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_英语优质课教学经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