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八一建军节”,今天来为大家讲一名退伍军人的故事。

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说起张德山,大家都称赞不已。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坚守军人本色,用自己吃苦耐劳、热心助人的品质,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被群众称为:带领大伙奔小康的“香菇王”。

农视网致富经_致富频道_致富经20130102农视网

立志重振当地香菇产业

1991年退伍的他,放弃了外出高薪就业的大好机会,回到家乡,发挥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选准产业,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执着的追求,开始了发展香菇种植的创业路。

李斌庄村在90年代初就开始种植香菇,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村民对种植香菇是既恨又爱,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想哭,种香菇;要想哭得痛,明年接着种。村里大部分村民放弃了香菇种。

经过市场调研,张德山坚信:种香菇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虽然种植香菇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掌握,之前没种好,关键是种植技术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凭着不服输、敢拼搏的军人经历,他决心重振当地香菇市场,先后自费到香菇之乡福建省三明市和河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专门学习香菇种植知识,逐步熟练地掌握了香菇的种植、制种、制菌基等相关技术。

致富频道_农视网致富经_致富经20130102农视网

学成归来,他搭起了室外香菇棚,对香菇菌袋杀菌和出菇方式也进行了改进,感染变质的菌袋明显变少了,人工成本也下降了,他自己的香菇种植规模也越做越大,最多时,他在周边发展一二十个香菇种植基地,年种植香菇达200多万棒。

通过张德山的带动,经过几年的拼搏,李斌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基地,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张德山也被乡亲们誉为“香菇王”。富裕后的张德山并没有只顾着拨打自家的“小算盘”,看着本村、邻村还有贫困户,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曾经的军旅生涯告诉他:“忠诚奉献”;多年党的培养告诉他: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张德山1968年出生,1986年入伍,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光荣退伍。他放弃了外出高薪就业的大好机会,回到家乡,发挥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选

村民张付顺一家原来是贫困户,家里几乎没有劳动力,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在张德山资金、技术、管理等全方位帮助下,张付顺放弃了“等靠要”的思想,跟着张德山种起了大棚香菇,并摘下了贫困“帽儿”。

张德山还主动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像张付顺一样的村民,如今,张付顺家年种植香菇近11万袋,年收入达30万元。致了富不忘党的恩,现在张付顺也像张德山那样,开始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每年给村里提供十几个就业岗位,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拒不完全统计,张德山通过技术、资金、人力等支持,已经先后帮扶了周边20多户农村贫困户发家致富,年赊销给贫困户棒袋等物资达20多万元。对于自己的付出,张德山看得很淡。他说,军民鱼水情。作为一名曾经当过兵的人,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应该做的。

致富频道_农视网致富经_致富经20130102农视网

用言行诠释英雄本色

张德山说,自己能有今天,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自己致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能为乡邻做些实事,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

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还入围了河南省首届最美退伍军人评选。他不忘军民鱼水情,用军人特有的敢于挑战、善于协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咱农民朋友搞种养殖,应该有像张德山这样的吃苦精神,没有技术,咱就到技术成熟的地方去学,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能走上从“小白”到“王”的道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