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创业,他的员工大多是赞比亚人,他改变了赞比亚当地400多个家庭的命运,当地人称他为“部落之子”。这个赢得了在赞比亚对外国人最高认可的人是谁?他就是“一带一路”的践行者,来自福建厦门的叶世鹏。
决心走出去,剑指赞比亚
2017年3月,叶世鹏从消防部队转业后,拿着妻子的积蓄加入厦门的一家公司,成了大股东,并担任总裁一职。谁能料到叶世鹏一上任,就砍掉公司多个盈利的项目,重点发展非洲的家具生意,而这个生意在当时已连续亏损了三年。
在非洲这块大陆的中南部,有一个内陆国家——赞比亚。赞比亚是农业大国,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木薯、小麦等。在林区生活的赞比亚人世代以伐木为生。
叶世鹏看准了赞比亚的小巴花木材品质好,以及非洲木材生意近年来市场走俏的趋势。而且他也觉得,“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为华人海外创业带来了更多机遇,而且更是走出国门、大展拳脚的好时机。叶世鹏说干就干,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以及语言和文化上差异,铁了心来到了非洲赞比亚。
因地制宜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非洲的深山老林虽然神秘,但却危机重重,再加上医疗条件不佳,搞不好就会有丧命的危险,很少有中国商人敢进丛林。然而叶世鹏一到赞比亚就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叶世鹏冒险进山,原于公司过去3年来一直头疼的大难题,就是原木的采购成本太高,一立方米的原木价格要折合人民币2200元。叶世鹏此番进山就是为了寻找能够让公司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原材料和供货商。
尽管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为了能顺利敲下供货商,叶世鹏用手机播放公司的宣传视频,让对方了解自己公司的实力。之后,他又承诺供货商,只要把木材运到公司,质量符合标准,他会当场现金结算。叶世鹏从林区回来后,不到一个星期,就有60多个一手供货商主动送货上门,而且一立方米原木的采购成本比之前降低了400元左右。
成本降低了盈利增加了,叶世鹏却并没有满足。由于赞比亚当地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对木材的利用率只有不到45%,制造家具过程中更是剩下大量的边角料,这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些看起来不值钱的废料成了叶世鹏眼中的宝贝。他把这些边角料收集起来,做成了拼接家具在赞比亚当地市场销售。拼接家具成本低,售价能降低三分之二。因为物美价廉,深得赞比亚消费者喜爱。
2018年5月底,叶世鹏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了新产品发布会,餐桌、椅子等十几款产品惊艳亮相,当场签下的订单,折合人民币1100多万元。
“两步走”提高效率 造福一方百姓
销量增加了,叶世鹏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大,现在他的公司有450名赞比亚员工,分别来自马宁加部落、索利部落、伦杰部落等十多个部落。在非洲当地,由于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本地人喜欢不急不燥的生活节奏,加班赶工是不可能的,那要怎么提高工作效率呢?
其实,工作效率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工作效率也就不在话下了。叶世鹏想出了“两步走”的方法。攻人先攻心,这第一步就是拉近和当地人的距离,消除彼此因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隔阂。民以食为天,叶世鹏决定先从吃上入手。叶世鹏每天在员工食堂跟当地的员工一起吃着西玛聊着天,虽然这种非洲传统的食物吃的时候得下手抓,还不合胃口,但叶世鹏逼着自己每天吃顿顿吃。也就是这股狠劲儿拉近了叶世鹏和当地员工的距离。第二步,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工人们干活的积极性。以前工人干活是固定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而叶世鹏实行绩效工资,谁的技术好,出活量大,谁挣得工资就多。这样一来,当地的员工干活积极性就上来了,他们开始愿意学习技术,愿意多干活。一个月在员工不变的情况下,产值增加了200万元。
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
从挑选砍伐直径30厘米以上树木,到主动保护直径在70厘米以下的树木,践行绿色发展观;从木材利用率由不到45%提高到75%,资源物尽其用;从当地人最高工资700元不到,到一名技术骨干可以拿到5000元,增加了7倍多。可以说,叶世鹏不只是一名商人,更是当之无愧的“部落之子”。他用赞比亚的木材,创造赞比亚人的幸福生活。这绝不是一种资源的掠夺,而是一种资源最优配置,他让资源发挥了最大价值,这是为民造福。这是企业责任的体现,更是一种大爱。 叶世鹏抓住了赞比亚对加工技术的需要,进行资源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财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和赞比亚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201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7.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对赞比亚的投资新增2.81亿美元。合作共赢让民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让两国人民梦想想通、命运相连。只要你敢想敢拼,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创业者可以走出去。要知道,不走出去,你的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了,世界就是你的家。在世界这个大舞台,开始你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