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组措美行系列报道之三
地里有草,舍里有牛,工人们正在积极地浇水施肥、加工饲草——措美县措美镇福星种养殖有限公司多塘基地到处可见忙忙碌碌的身影,大家都投入到这场火热的振兴乡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
近日,福星种养殖公司的负责人普布旦增向记者分享了他开垦荒地、种草养牛,走上创业路的经历。
读初中时,因为家贫,普布旦增不得不辍学跟着村里的人外出打工养家。普布旦增嘴甜灵活,手脚勤快,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学到了不少技艺,攒下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3年,21岁的普布旦增回到了措美县,在县城开了一家电焊铺,慢慢地结识了不少朋友。2006年,普布旦增组建了农牧民施工队,包工程、盖房子,在措美县城慢慢闯出名气。2012年,施工队拿到了农牧民建筑施工资质证书。
图为普布旦增(右一)在查看基地的精饲料。
“有了资质,就有了保障和底气,再也不用到处‘打游击’,看人脸色揽活儿做了。”普布旦增回忆,从那时起,施工队能接的活儿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但普布旦增不是一个满足于现状的人。他将目光对准了家乡——措美县以畜牧业为主,是我市主要牧业县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措美的牛羊肉美名远扬。
“我们措美县没有大的养殖企业,我想做一家集种植与养殖于一体的企业,带领乡亲一起致富。”普布旦增暗暗定下了自己的目标。
有了想法,他便与家人商量。爱人古桑白珍说:“外面的生意我不懂,你放心出去闯吧,我会把家照顾好的。”普布旦增说,家人的支持是他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2014年,普布旦增流转当许社区、玉美村、定巴村等地的600多亩集体荒地,准备大干一场。可没想到,前期平整土地、客土改良等一系列工程就花费了普布旦增之前攒下的全部身家300多万。辛苦不说,让普布旦增难受的是,不少人说风凉话,等着看他笑话。
“全都是石头的荒地里能种出什么来?”
“脑子进水了,钱都打水漂了,肯定做不下去!”
……
听到了太多否定的声音,普布旦增有些坚持不下去了。犹豫的同时,工程机械的租赁费和人工费都在撕扯着脆弱的神经。
“不行就把县城的房子卖了!再困难我们也不能欠工人的血汗钱啊!”最艰难的时候,古桑白珍说。
一直跟随他打拼多年的好兄弟次旦旺扎也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要帮助他渡过难关。
亲友无条件的支持令他坚定了信心和决心。施工队这些年的经营还不错,普布旦增就把施工队的收入投入到种养殖基地的建设中,又四处借了些钱,才解决了资金上的难题。
图为福星种养殖基地工人在引水灌溉。
一片又一片的荒地被铁犁头犁开,昔日荒草掩埋的大地,露出了肥沃的土壤。
时代的机遇悄然而至。2016年,雅砻大地脱贫攻坚战场上号角催阵,扶贫产业项目“百花齐放”,给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门路,也给像普布旦增这样的创业者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赶上了好的时代,福星种养殖公司的春天到来了。
通过综合评估,措美县政府投入资金499.98万元,福星种养殖公司建设了基地牛舍、管理用房、仓库、门卫室、蓄水池及附属工程。为了发展现代化农牧产业,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公司探索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健全以贫困户为核心的精准脱贫利益联结机制。
“在这边上班方便,省下了交通费用和住宿费,还能拿到跟外面差不多的工资,感谢普总让我们在家门口有钱赚。”玉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德庆曲珍说。
玉美村村民次旺罗布今年55岁,在基地负责饲料加工生产,一年有3万元的收入。“现在基地发展起来了,活也不辛苦,我在家门口都能挣到不少钱呢,高兴着呢!”
2019年,基地试种的第一批饲草紫花苜蓿、燕麦、绿麦300余亩大获丰收。
图为基地生产的饲草。
4年多时间,荒地变良田,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基地有105头牛,普布旦增还扩建犏牛养殖基地,探索犏牛和安格斯肉牛杂交技术示范工作,建设精饲料加工厂,生活忙碌又充实。
然而最令普布旦增欣慰的是,福星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推广实施人工种草项目,不仅改善了措美多塘的生态环境,还有效解决了草畜矛盾等问题;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牲畜粪便,将其作为肥料还田,对于土地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饲草—养殖—有机肥还田”草牧业生态产业链,不仅变废为宝,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建设,我们不仅开垦了荒地、种上了饲草,还让多塘一带的环境都变好了,风沙时间比从前少了。”谈起这些,普布旦增很是激动。
不断做优产品,目的是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我想建设措美县最大的产业集中收购点,努力打造集养殖、优质牧草基地和生态治理于一体的特色农牧产业品牌。”普布旦增信心满满地说。
视频:洛桑贡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