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重视及推动,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随着近两年ESG理念的盛行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定期发布CSR报告、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向政府、投资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汇报本企业在责任管理、责任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发布相关报告已成为企业履责的必选动作。
据第十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10月31日,至少有2648家企业发布了相关报告。同时,随着发布数量的逐年增加,也暴露出一些报告编制过程中的困难与不足。
在报告编制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更好地完成报告编制工作?企业社会责任专家王忠平博士给出了八点建议,将通过上、中、下三期文章为大家一一分享。
一、报告是“做”出来的,
而不是“写”出来的
首先一点,也是非常关键、非常基础的一点:报告应该是“做”出来的,而绝不是“写”出来的。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工作内容应当包括责任管理、责任实践以及责任披露。报告就属于责任披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但它必须建立在健全、良好的责任管理,扎实、有效的责任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对企业真实履责情况的反映。
现在很多企业发布的报告,往往是为了应付政府、监管机构的要求,本身履责工作做得并不好,但希望能在报告的结构、文字上做“表面”文章。这种报告,即便结构新颖、文字漂亮,但大多也都流于形式,没有好的管理与实践做支撑,报告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经得起推敲。所以我们企业一定要知道,要想编制一本好报告,首先一定要把本身的履责工作做好做实。管理与实践做好了,信息披露就是水到渠成、锦上添花的事了。
二、明确报告需求与目的,
确定披露范围和披露内容
我们在编制报告之前,首先要根据我们的需求和目的,来明确报告的披露范围和披露内容。企业的性质、所属行业不同,可能都会导致我们对报告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对于上市企业来说,要通过ESG报告进行信息披露,获得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评级机构、投资人等的信任;对于非上市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编制相关报告,获取地方政府、监管机构、行业组织、合作方、消费者等的信任与支持。
上市公司就要根据所属交易所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如果是海外上市或是海外业务比较多、比较重要的企业,还要兼顾海外业务所在国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
非上市公司如果正在谋求上市,那么就需要按照相关交易所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如果短期内没有明确的上市需求,可以选取国内外发展比较成熟、比较权威的信息披露指引或报告编制指引,比如ISG26000、GRI Standards等进行信息披露。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参考权威标准机构、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根据所处行业及业务特色,构建一套企业自己的常态化指标披露体系,并实时跟进国内外发展动向,对指标体系进行持续更新。确定了要披露的指标体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将指标拆分至各个职能部门及下属企业,有针对性地制作资料回收清单,启动资料回收了。
三、做好实质性议题分析,
突出报告披露重点
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的议题重点有哪些,也不了解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点与热点,只是用通用的披露体系随便一套,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重点,不能很好地满足外界关注,也不能很好地展示企业的相关管理与实践。
实质性议题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找到与自己关联性强、重要级别高的议题,但事实上,目前的实质性议题分析这项工作,在报告编制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企业的报告根本没有这个分析,有的虽然放了一张分析图表,但也多流于形式,没有足够的分析流程和数据支撑,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分析。
要想做好实质性议题的分析,可以去MSCI、SASB等第三方机构的参考资料进行学习,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易于操作的方法,就是去对标国内外同行业的企业中,责任水平较高的企业发布的相关报告,分析并借鉴他们的披露框架,找出他们的重点议题,用于我们自己的报告编制中,这是一种比较简易、也更高效的方法,更适用于社会责任/ESG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
那么对于有了一定工作基础,并具备一定报告编制经验的企业来说,可以直接采用实质性议题调查和矩阵分析方法,来对自身的ESG管理和信息披露重点进行分析,并根据获取的结果决定报告的重点。
具体方式包括: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内部高层会议,讨论并明确与公司发展及战略方向具有关联性的议题,分析其重要程度;其次建立议题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动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问卷填写,这里要注意问卷填报的份数及覆盖的人群对象要相对广泛,否则会影响问卷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最后,我们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投资机构或投资人等利益相关方,对上述形成的议题分析结果进行座谈研讨,并选取合理意见,调整后形成最终的实质性议题分析图表。这样,我们在资料收集及报告写作的时候更能有的放矢,高水平地展示企业责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