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说起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熟悉的话语一直回响的耳边。作为新教师的我们,那种想要成长的心情更是迫不及待。为了我们的成长,单位有想法、区里有做法,从理论学习到技能培训再到成长课实践,我们大踏步向前走,但是回过来看看自己的集体活动,那颗急切的心就更急了。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就是上好课,那我的好课呢?

一、走近巨人,解析巨人

在学习优秀教学范例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活动,这些优秀教师就象是一个个巨人,在我们心目中形象高大。我很愿意走进他们向他们学习。一个成熟的教案,一个合理的目标,一个清晰的活动流程,甚至都有成熟教师的活动反思,看到这样的优质课,我时常反问自己:如果给我这样一节课,我能上好吗?然后我开始分析教案。从目标的制定到材料的准备,从活动的设计到活动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反反复复。一遍遍的分析中,我知道了这节课的目标制定的依据,知道了材料对活动的帮助和支持作用,知道了活动的重难点的如何安排和处理,知道活动流程对活动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就是这样一节优质课,在反复的学习中,我突然明白了之前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目标、材料、活动过程的理论要求。我从实践中把理论知识从我的死板记忆中提升和理解了。这个学习效果竟然比我四年大学的理论学习效果还要大!(省时、易懂)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每一次的翻阅和分析,都会有更多的收获。就是这样的收获,让我有勇气去上这样一节优质课。我不必把精力放在活动的目标、材料、流程这样的大环节思考上,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环节细节的处理上。我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思考活动流程的具体展开的方法和策略。在执行优质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之前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活动流程的就会顺畅许多。这样,活动更容易出彩。每一次优质课执教的小成功,都会让我有一种成就感。慢慢的,我爱上了上课!我想,这个是因为站在前辈的知识力量基础上,我更容易得到的。

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

如果说,仅仅是把优质教案诠释和执行出来,活动是不可能根本成功的。我们都说教育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因为教学呼唤个性,没有个性的教学,犹如克隆出来的复制品,没有一点生命力,没有什么借鉴价值。其实,我个人认为上课很要讲感觉,可是感觉哪里来?那就是这节课必须有执教者自己的思想。所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除了学习之外,更要思考。我看完一个成熟的教案,我必须知道这个活动对于我们班级孩子是否有价值;活动的目标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孩子,是否需要在目标上做相应的调整;我必须知道活动的材料是否可以有增减,材料是否可以有更多的价值;活动流程的在重难点上笔墨多少的处理……关于这个实践,我想用一个实际教学例子加以说明。

我中班的时候,执教过一个音乐活动《青蛙》。其实,我当时只是觉得青蛙这个素材很好,我恰巧也有一段青蛙的音乐(就是青蛙童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我想来自己设计一个教案。但是,不知道到底想把课设计成怎样,是先定目标呢?还是先定活动大致流程,再反过来定目标?还是边设计边调整?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的辅导老师。她给我一盘优质课视频,我看到上面有一节课,黄颖岚老师的《青蛙唱歌》。我了解这是一节歌唱教学课,我看到她的环节设计,活动效果很好。先是荷叶风中吹的音乐表演,然后青蛙叫进行节奏打招呼,然后就是歌唱教学。活动设计很有新意,而且效果很好。我想到可以借用优质课来帮助设计自己的活动。

当时《青蛙》活动的背景很简单,那时候是夏天,孩子们晚上总能听到呱呱的青蛙叫声,孩子们很喜欢青蛙。当时这个中班是我刚接手的,发现中班孩子连最基本的常规拍手都不是很齐,我发现他们的节奏感和同龄孩子相比,相对薄弱。我想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孩子找到节奏。

中班幼儿的节奏感与小班相比较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其节奏表现形式单一。其实还是经验的缺失和节奏敏感性差。引导孩子把生活中的节奏和音乐节奏联系起来,并能用一些观察到的动作、声音表现这节奏,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音乐节奏敏感性及表现力。青蛙本身形象就是又唱又跳(叫声、跳越动作),有很好的节奏、律动取材,所以很适合节奏音乐的表现。

其实我已经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经验水平找到了活动的定位。这样,就确定了节奏的目标和表达表现的目标。现在的重点是活动流程的设计。我反复看那节,《青蛙唱歌》的视频,看看他的活动流程很完美的达成目标,原因在于它一直把握住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活动过程中也是主次分明的解决了重难点,才能最终有效服务目标。节奏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借用那首童谣,它有个很基本的节奏型:X X | XX X | 。主体部分运用童谣,让孩子在感受童谣的同时,感受节奏型,并先后用呱呱的青蛙叫声、扑通扑通的青蛙跳水声来表现和运用节奏型。但是仅仅是这样的主题部分的确定,整个活动还是缺少了活力和饱满度。

我再一次观看优质课视频,其实《青蛙唱歌》的主体部分我也很容易就确认,就是学唱歌曲,感受音乐和节奏,但是她的课看起来确实是非常饱满和顺畅。原来,黄颖岚老师的活动设计真的很精致取巧。在活动中先设计荷叶和风的律动游戏,感受大风和小风的音乐情境并进行表现,用这个环节把幼儿的音乐感觉找到和挖掘出来,成功地为孩子们营造了小池塘里的氛围;中间的学唱环节,黄老师不是一般的教唱,而是在欣赏和歌曲之后,还运用了想象青蛙叫声的环节,让孩子运用自己掌握的节奏,呱呱地青蛙叫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这个环节非常精彩,也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与节奏的密不可分,无形中也是对节奏的一种运用。然后多媒体的运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最后的学唱歌曲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也是水到渠成的。整个活动很痛快。

我看看自己的活动,和黄老师的课非常情境相似,而且侧重点是在节奏上,所以很自然的想要借鉴黄老师活动中的部分环节。“拿来主义”的精髓在于还要拿得恰当,用得得心应手。我针对我的活动的重点,把荷叶和风的律动游戏也放在开始,除了创造音乐情境,也是对我们班级幼儿前段时间的音乐情景表演学习的一个成果展现。然后,很自然的等待风停之后的青蛙妈妈和青蛙宝宝的打招呼,其实也是借鉴了黄老师的想象青蛙叫声环节。这个环节,节奏的重点就已经渐渐清晰。孩子们生活中的问候语言,运用青蛙呱呱的叫声,变得温馨和可爱,很自然的问候,你会发现其实在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节奏经验。然后青蛙妈妈进行简单的提问:“一只青蛙几张嘴?……”之类的问题,自然引入童谣的内容,感受童谣的节奏型,在利用叫一叫、跳一跳的说说、做做的环节巩固和运用节奏型,从而不仅从语言表达上,还是手口一致的表达上,甚至跳跃(节奏表现相对较难)等方面的表达上,真正掌握和表现节奏。这样的活动环节,我把借鉴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虽然不能说完全成熟,但是我上起来更有自己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可以让我很high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这个活动,真正融入其中。

四、我要努力成为巨人

优质课的学习对于我们新教师的成长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我在这两年的学习和实践中也在锻炼和实战中,开始更多的学习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去,让这个活动成为属于自己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上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我能想象这个过程的漫长度和难度,但是,每次的优质课学习和运用,我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也想告诉自己,优质课的学习很重要,大胆的运用和改动更重要!我想做一个优秀模仿者,我更想做一个创新的设计者。

附:黄颖岚教案 和 孔烨教案

活动名称:青蛙唱歌(中班)

——荷花池幼儿园 黄颖岚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歌唱,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

2、想象青蛙的叫声,乐意用语言节奏表现,进一步了解青蛙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大荷叶一张(能容纳进行活动的幼儿)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韵律游戏:荷叶和风。

1、发现荷叶:

——“小朋友,你们看,这会是什么?我们一起把它打开吧!”

——“荷叶长在什么地方?如果一阵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

2、倾听高音区轻柔舒缓的音乐——游戏:小风和荷叶

——“听!风来了,你觉得这是一阵怎样的风呢?”

——“当轻轻的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呢?”

3、倾听低音区快速强烈的音乐——游戏:大风和荷叶

——“又有一阵风吹来了,听!这又是一阵怎样的风呢?”

——“当大风吹来时,荷叶又会怎么样呢?”

4、强弱不同的音乐交替进行——游戏:会变的风和荷叶

——“风会变吗?仔细听音乐里的风是怎么变的?”

——“风停了,荷叶怎么样了?”

二、想象青蛙的叫声,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

1、经验再现:小青蛙。

——“谁最喜欢荷叶?”(青蛙)

——“小青蛙是长得怎样的?”(唱唱跳跳:歌曲《小青蛙》)

——“小青蛙是什么能手呢?”(试着轻轻跳到荷叶上)

2、想象青蛙的各种叫声。

——“青蛙在荷叶上喜欢干什么?它是怎么叫的呢?”(尝试不同节奏的叫声)

交流讨论:原来青蛙有那么多不同的叫声,它就象我们人一样,不一样的叫声就好象在说不一样的话。如:

“呱呱!呱呱!”(你好!你好!)

“呱呱 呱呱 呱呱 呱!”(今天我呀真高兴!)

“呱呱 呱!呱呱 呱!”(真热啊!真热啊!)

(说明:教师与幼儿即兴互动,大胆想象不同的语言节奏。)

3、媒体情境:青蛙唱歌。

l 小青蛙和小金鱼——拓展经验:谁会在水里吐泡泡?(引出歌曲《青蛙唱歌》)

l 小青蛙和大白鹅——听听猜猜:教师即兴将自编的大白鹅的谜语随乐曲旋律编唱。

l 小青蛙和老青蛙——试着用不同的声音歌唱,并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歌唱游戏。

三、音乐游戏:青蛙下水

1、 编编唱唱:蛤蟆下水——青蛙下水。

唱唱玩玩:1只青蛙——2只青蛙——3只青蛙……——许多青蛙!

活动名称:青蛙(中班)

孔 烨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中班幼儿的节奏感与小班相比较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其节奏表现形式单一。因此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把生活中的节奏和音乐节奏联系起来,并能用一些观察到的动作、声音表现这节奏,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音乐节奏敏感性及表现力。

前阶段自然区中的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观察让孩子们对小蝌蚪变青蛙有了浓厚的兴趣。青蛙又唱又跳的形象(叫声、跳越动作),富有较强的节奏感,由此,尝试引导孩子们化身小青蛙来体验和运用节奏,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设计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境中,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

2、进一步了解青蛙的特征,激发幼儿喜爱青蛙的情感。

活动准备:荷叶、青蛙胸饰、音乐(风、青蛙)

活动过程:

一、 律动:风来了(幼儿手拿荷叶和着音乐律动)

1、 T: “呼……”什么声音?风来了,找张荷叶躲一躲。

2、小风:柔柔的,轻轻的

大风:波动更大,动作幅度更大

3、完整听音乐表现,提醒根据音乐相应动作变化。

二、问问好

1、宝宝向妈妈问好:

T:风停了!小青蛙们,赶快坐到荷叶上来吧!向青蛙妈妈问问好!

T:小青蛙都是怎么叫的?你来问个好。

S:呱……(解释说了什么?)

2、妈妈向宝宝问好:

T:(呱呱,呱呱呱)你们知道青蛙妈妈和你们说什么了吗?

T:(宝宝,早上好)你们怎么回答我呢?

三、跳一跳:

1、青蛙还喜欢做什么事情——跳,怎么跳?

2、个别幼儿演示,尝试模仿动作。

3、尝试有节奏地跳一跳。

四、数一数

1、T:池塘里的小青蛙可真多。那青蛙妈妈来数一数:“一只青蛙,几张嘴?动手做一做。然后呢,眼睛呢?眼睛大不大?几条腿?”

2、尝试问答式理解:两只青蛙

3、引导说说动动,初步表现X X / XX X

五、感受音乐:

1、欣赏T:青蛙妈妈这里有段好听的音乐,你们来听听音乐里的小青蛙在干什么?

2、T:刚才听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S:跳——怎么跳?巩固: X X / XX X的节奏,配上动作)

叫——怎么叫?嘴巴大不大?用手怎么表示?

六、尝试表现

1、T:你们做的真棒!那我们跟着音乐来玩玩吧!

2、T:最后小青蛙跳进哪里啊?(池塘里)那请小青蛙站在荷叶上我们一起做游戏吧!好不好?

3、完整听音乐游戏

七:音乐声中自然结束:

小青蛙们玩游戏可真棒!现在,跟着青蛙妈妈去池塘边休息吧!

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构思是非常新颖的。用青蛙的本身特点来进行节奏和音乐的师幼互动教学,本身就让这节课充满新意,也非常贴切自然。我这边要重点说下我班幼儿的现状。可能本班之前主要以美术为主开展艺术活动,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不是很高。在常规工作中,因为时常需要拍手、踏脚等安静的节奏需要,孩子们就表现出较弱的音乐表现力和感受力,更别说进行音乐教学了。所以,我运用自己的特长,想在这方面下点苦工。

本活动的进行还是较为顺利和活跃的。一开始的律动不仅是对班级前期学习音乐情景表现的复习和展示,也为接下来的青蛙游戏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景(物质情景和心理情景地创设)。接下来是活动的问好、蹦跳和童谣的学习,重点在于感受X X / XX X的节奏,这个过程让幼儿从自己发现生活节奏、重点感受节奏、运用节奏进行表现和游戏等,孩子们玩的意犹未尽,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活动中教师在重点、难点的把握上可能张显的还不够,尤其是青蛙跳一跳、玩一玩中更应抓住个别幼儿对于节奏的理解和表现,进行探索和示范,以点铺面,这样这节课的重难点就非常明显。这样也就自然解除了孩子最后还意犹未尽的困惑了。

或者这节课还可以出现节奏谱、节奏乐器等技能性、专业性更强的音乐材料。中班的孩子能力,也有这个需要去认识和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只是教师在引入这些材料的时候可以再进行修饰便于幼儿掌握和理解。

(编辑思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