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我曾遭遇过一个令人心痛的瓶颈。那一天,从儿子的被窝中,我再次搜出了他的手机。我愤怒地拿起手机,责问他:“你怎么总是不听我的话?你不明白学习是你现在的首要任务吗?只有学业成功,你才有资格自由地玩手机。”
儿子这次的反应与以往大不相同。他用被子掩盖了自己,试图避免我那一连串的责骂,但我决不放弃,揭开他的被子,希望他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然而,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回答我,反而怒气冲冲地把被子扔向我,瞪大眼睛,对我大声吼道:“你认为你说的都是对的吗?我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这一刻,我整个人仿佛被震撼到了,当场呆住。
接下来的一天,令我更加震惊的是,他竟然选择了不去上学。尽管我在门外苦口婆心地劝说,但他只是死死地锁住房门,与我展开了第一次真正的冷战。这段时光,我一直在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或者,他对我的这种“恨”已经积累了很久?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听到了武志红老师的一段话:“当你对孩子滔滔不绝地讲道理,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孩子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反感,更不愿与你交流。”这句话像雷霆一般炸在我的心里,我终于明白,是我的自以为是,以为只要不断地讲道理就能说服儿子,结果却让他渐渐地对我失望和远离。
事实上,当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与孩子“讲道理”很多时候是无效的。记得儿子小时候,我常告诉他:“挑食对身体不好;吃太多冰淇淋会让肚子疼;多吃糖容易蛀牙。”尽管这些都是出于我对他的关心,但他仍然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当他长大一些,我又试图用人生的大道理去教育他,告诉他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但结果呢?往往是适得其反。
哈佛大学的丹尼尔·西格尔博士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指出,孩子大脑的发展规律是情绪先行,理智后来。这意味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完全理解我们所说的道理。而过多的刺激和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超限效应”,使他们更加反感。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叫郑子豪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他的律师父亲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对他进行道德训诫,试图说服他放下游戏,专心学习。但郑子豪似乎开启了一种自动屏蔽模式,完全忽略了父亲的教诲,反而更加沉迷于游戏之中。
有一句话说:“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而真正的沟通,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训诫。
回到家中,我深深地对儿子道歉,告诉他我之前做得不对,我不应该一直用我的方式去要求他,而是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和意愿。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我们开始更多地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而不再是简单的“讲道理”。
这次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进行道德训诫,而是真正地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