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古称郑县、咸林、武乡,1913年改名为华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部、渭河南岸,西距省会古都西安70余公里,东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29公里。东接华阴市,西距渭南市政府驻地临渭区23公里,南依秦岭与洛南县、蓝田县交界,北临渭河与大荔县相望。
华州区幅员面积1139.5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2016年),辖1个街道、9个镇。2016年,华州区生产总值完成88.22亿元,增长3.7%。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地势南高北仰中间夹槽,其中可耕地面积41万亩,境内山、塬、川、滩兼有,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
华州区古称郑县,境内泉护村遗址出土的玫瑰花图案彩陶,据考证,中华的“华”就源于玫瑰花的“花”,因此,华州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自唐至清绝大部分时期为华州州治所在地,1913年改名为华县,2016年10月,国务院华县撤销县设区。
华州区有尧帝陵“圣山”,毛氏远祖地毛沟村,渭华起义革命遗址纪念馆,清代建设现保存完好的赤水桥上桥、汉朝遗存的桥峪古栈道等,“天下郑姓”始祖——郑桓公墓,距今2800年仍保存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数千名郑姓后裔来此祭祖。
华州区是“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 、“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 。华州自古就是京畿之地,素有“八省通衢”、“通化门外第一州”之称。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建制沿革
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今柳枝镇元君庙、泉护村、杏林镇老官台等地,就已经出现氏族村落。
西周时,境内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郑国。郑桓公居棫林(又称咸林),后迁至拾(棫林与拾在今县境东北)。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徙其民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国东迁。[9]
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因郑邑为郑国故都之故,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
战国时,郑县仍属秦国。
秦朝时,郑县属内史管辖,县治在今县境北。
西汉时,郑县属京兆尹,县治在今县境北。同时,今县境内还有两个县:一名沈阳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北十几里处;一名武城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十几里处。沈阳县和武城县属左冯翊管辖。
王莽始建国改武城县为桓城县、沈阳县为制昌县。
东汉初废武城、沈阳入郑县,郑县属京兆尹。
三国曹魏和西晋时,郑县都隶于雍州京兆郡。
十六国时期,郑县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等国。
南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于郑县设华山郡,上属泰州(治所在蒲坂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旧永济)。太和十一年(487年)郑县属华州(治所在今大荔县北)华山郡。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又在郑县设东雍州,郑县改隶东雍州华山郡,州、郡治所都在郑县。华山郡领郑县、华阴、敷西(治所在今华阴县夫水镇)、夏阳(治所在今韩城县西)、郃阳(今合阳)5县,郑县治所在今城区西。
西魏时,于废帝三年(554年)改东雍州为华州,华州领华山郡、白水郡,华山郡领郑县、敷西2县。
北周时郡治移今拾村,四年县治又移今郭村;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州废,属京兆郡。
隋朝时,于开皇三年(583年)废华山郡,大业三年(607年)废华州,郑县属京兆郡管辖,县治迁至今县西。义宁元年(617年)割京兆郡之郑县、华阴,复置华山郡。
唐朝时,于武德元年(618年)改华山郡为华州,割雍州渭南县来属,武德五年(622年)渭南复隶雍州。垂拱元年(685年)割同州下邽(今渭南市北部)来属,华州辖郑县、华阴(包括潼关)、下邽3县、州治在郑县。垂拱二年(686年)改华州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复华州旧名,天宝元年(742年)华州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次更名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华州旧称,乾宁四年(897年)华州升为兴德府,天祐三年(906年)又改为华州。郑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华州治所于永泰元年(765年)后在今县城。
五代时,华州辖郑县、华阴、下邽。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渭南改隶华州。
北宋时,郑县属永兴军路华州,华州州治仍设在郑县,下辖郑县、下邽、华阴、蒲城、渭南。
金朝时,郑县属京兆府路华州,华州所辖县与北宋同。
元朝时,省郑县入华州,郑县建制撤消,其境属华州直辖。华州上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下辖蒲城、华阴、渭南(包括下邽)3县,州治在今县城。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郑县,后又废入华州。
明朝,华州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明初,辖华阴、蒲城、渭南,洪武七年(1374年)雒南、商县来属。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西安府商州(治所在今商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改渭南直隶西安府。华州州治在今县城。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前,华州属陕西西安府。雍正三年后,华州升为直隶州,辖蒲城、华阴、潼关3县。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华州不再领县,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华州为华县,隶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关中道,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今大荔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于华县设立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县、华阴、潼关、渭南、临潼、蓝田。
1949年5月华县解放以后,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隶陕西省渭南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0月,专员公署撤销,华县直隶陕西省。1959年1月,华县与渭南、华阴、潼关合并,称渭南县,原华县分设华州、高塘、金堆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华县建制,属复设的渭南专员公署。1968年,隶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属渭南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起属渭南市。
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1月22日,华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风景旅游: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国家AAAA级景区,地处华州城区东南7千米,坐落于秦岭北麓,因道教名山少华山得名。公园由少华峰、潜龙寺、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300公顷。少华山森林公园汇聚名山秀水,兼融道、佛两教,是以避暑度假和休闲娱乐为主题,集高山揽胜、森林游憩、幽谷寻奇、科学考察、宗教活动等为一体的省级山岳型森林公园。少华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以其险绝高峻与华山并称"二华"。少华山自古有名,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一直到现代的《中国名胜大辞典》,古代文人如东汉的张衡,唐代的张乔、杜牧等,写过许多吟颂少华山的寺词和文章。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少华山。历代封建帝王曾在山上兴土木。
蕴空禅院
蕴空禅院,位于华州区大明镇政府西南3千米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于东汉,旧名“云寂寺”。禅院有大殿3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6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
李元谅碑
李元谅碑现存于华州区人民政府院内。高4.45米,宽1.57米,厚0.41米。碑头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侧雕饰蔓草花纹。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额,张哲撰文,韩秀弼书。篆额书日:“大唐镇国军陕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该碑在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年),知州石元麟自废署草莽中移置现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渭华起义纪念馆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塬上,这里地势挺拔,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川塬起伏,沟壑纵横,粮丰林茂,人杰地灵。它与雄伟高大的渭华起义纪念塔相映生辉,是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后,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先后拨巨款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一九八五年八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意,陕西省委批准在渭华起义旧址建馆修塔。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渭华起义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塔馆建成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