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优质问答审核_通过优质问答经验分享_精选问答要求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老大哥一起吃火锅。

大哥的孩子,都上学了。

很正常的,他开始跟我抱怨他的生活,主要是和孩子有关。

人这种动物很有趣,甭管你年轻时怎么浪怎么不羁,有了孩子之后脸都会拉的跟茄子一样长,然后在烟雾升腾中抱怨,养孩子可太难了,太烦了。

吃的喝的这些还好说,照顾上学也能解决,唯独孩子本身,是最烦的。

给孩子一个玩具,能拆了看里面的构造;

给孩子一个画笔,准能四处画画;

最不能忍受的一点是,好不容易下班了,孩子就会揪着自己问个不停,这个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哥放下酒杯,说这孩子一点也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乖巧,没个定性,很可怕。

随后他发出了灵魂一问,我相信这也是有孩子的年轻父母都会好奇的一点——对孩子来说,到底什么特质才是最重要的特质?

我笑了,你刚刚讲半天了,这不就是你说的嘛,多问啊。

就是多问,保持一颗好奇心,孩子自己就会去寻找一个答案

作为老知乎用户,从14年就开始浸淫在这个平台上,到如今我深知一点——一个好问题永远胜过一个好答案。

答案,是一个角度。

但问题,怎么问,问什么,往往会启发更多的思考。

这比答案本身还重要。

我小时候问题很多,最开始我爸妈还能凭借着个人知识水平解决,我觉得能回答出来这些问题的他们简直是我的偶像和神明,随着问题越来越专业,他们开始解答不了,就花大钱塞给我一套硬壳的《十万个为什么》。

书越看越着迷,得到了答案,但同样还有更多问题,得承认,我从小就有杠的天赋。

随着阅读量的增长,我也逐渐知道自己该向谁发问,该怎么问,以后遇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就算一无所知,也知道该问出哪些问题,怎样获取答案。

这时回看一下原点,爱问问题真的是个好特质,换句话说,问出一个问题,就开启了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过程。

当年一本本《十万个为什么》,能塑造出一批批爱问问题的孩子,他们认知世界,开启了新人生。

我恭喜老大哥,孩子能够拥有源动力,用自己的手、眼、脑三方认知世界,得到答案,你该做的不是心疼玩具,而是庆幸自己有个优秀的孩子。

我们就是这么长起来的,就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开始,最后成为了开发者,成为了工程师,成为了科学家,成为了飞行员,成为了白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从当年的孩子,变成了孩子的父母。

一切都源于当年的“为什么”。

这几天,我刷知乎时看到了吾辈问答系列中更新了一款视频,叫《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很有趣。

它是一封给父母和孩子的视频信,特效挺精彩,有点《格列佛游记》的既视感,如果顺着镜头看下去,它其实就在回答当下父母面对的问题。

一开头,它将镜头置于父母儿时的视角下,彼时《十万个为什么》开启了我们新世界大门;随着手机、PAD等时代新元素出现,带来角色转变的暗示,此时已经转换成了孩子的视角;

这时,十万个为什么也进行了迭代,由我们这代人为他们准备了新的《十万个为什么》,由他们去看,去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新世界是什么样的?

一个个幼态的孩子的剪影,他们置身于深蓝大海或者浩瀚宇宙中。这样的视觉冲击下,无疑孩子们面对的是更大,更新的浩瀚宇宙。

视频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比起回答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更应该好好问问,我们要给未来一个怎样的孩子?

前者是聚焦于父母,是上对下,责任与主动权在父母;

后者聚焦于孩子,是个人对社会,责任在父母,主动权在孩子。

最后这个问题,其实剥落了一个社会问题的外衣,露出一个本质:我们都说养孩子养孩子,这仿佛是个关起门来的,延续家族血脉关系的私事,一群因此困扰的父母聚集起来,就成了一个如何为全社会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的公事。

如何解决这个公事,是我们所有人该考虑的问题。

这就是我觉得这个视频最有趣的一点,它作为知乎吾辈问答系列的一个新作品,始终没有离开它的本质——一群爱较真的人在努力聚焦社会问题,主动承担责任,试图用知识解决。

这群人,是他们,是我们,是当年的那群爱问为什么的孩子。

他们是知乎用户,构建了知乎社区,他们经历了从倾信权威,变成了一人提问,众人回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无数个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造成的影响是许多人的世界观因此改变,无数人因此受益。

从为什么出发,得到答案后,就培养出了质疑精神和责任意识,更能消解权威,拒绝崇拜,更客观的解释世界。

知乎因此具备了源动力,打造出的【吾辈问答】这个深度内容IP,是以此为矛,刺向更大的宇宙。

一方面,它这是知乎特色的营销方式,让优质内容创作者用问答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见解;

一方面,它能够证明的内容的价值,让有问有答的创作者们更有恒心,也多了一个向外展示正面形象的窗口;

最重要的是,它证明了这批当年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如今是如何用自己的知识构建深度内容平台,不止于此,继续前行,继续拆解社会问题本质,然后用一个个为什么,努力解决它。

养儿这件公事,知乎的这群年轻父母们深深思考后,化身为策划、编辑、校对员,得到的解决办法,是一本书。

一本包含着200个问题,800个科普知识点的《知乎版十万个为什么》。

爸爸妈妈当年借此打开世界,现在交给你。

问为什么,是个好习惯,要传下去。

人生苦短,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有欢喜。

还是儿时的记忆,还是儿时的书籍,如果你看这本《知乎版十万个为什么》,你会发现它很不一样。

在内容上,它已经进行了迭代,我们当年好奇的是,百慕大三角洲到底有什么秘密,有没有雪人和大脚怪;

现在孩子已经问到了,为什么人在虚拟世界里不会觉得饿,为什么火星上的游泳池和地球上的不太一样?

知乎永远不缺问题,它上面富集了我们提出的精彩且刁钻问题,这些当年我们好奇的问题已经被解答,逐渐成为了常识。这群年轻的父母们又把新的问题与答案加入其中,交给孩子。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这些内容经过中科院院士内容审核,又经过幼儿园实地调研搜集,就为了给孩子科普启智。

科学性过关后,书内还设置了新IP角色刘小看山,这只小北极狐陪着孩子灵动的翻阅绘本内容,寓教于乐。

这是一本聚集着内容的书,但也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关系的传承。

孩子当下获得知识很重要,让孩子学会探索未来更重要,将来成为一个学识丰富,乐于分享见解,承担起责任的大人,最重要。

其实,这可以回答我文章开头的老大哥的问题。

养孩子,没必要操心,孩子会问,会成长,会自己创造未来。

我们是父母,更是孩子好奇心的领路人,孩子的世界,应该由他们自己获得的答案构建。

孩子想成为什么人,最终还是靠孩子自己选。

最后,以我之见,现在的年轻父母,很棒了。

我们会苦恼,会为孩子问出问题答不上而挠头,会担心给不了孩子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感作怪。

因为比起我们的父母,我们已经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答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想要塑造出更加优秀的孩子,对社会更加负责的公民,让孩子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这就是我们呕心沥血的原因。

在这个大前提下,现在的父母开始各领域出击。

从生理上,给孩子补齐了各种氨基酸鱼油等补剂;

从兴趣上,给孩子报了小提琴、马术等兴趣班;

从读书上,初高中知识点,以及从幼儿园时期孩子该读国内还是国外的绘本,该入手编程机器人还是人工智能机器人都了如指掌。

孩子有没有兴趣,无所谓,尽我所能,堆砌所有资源,让孩子挑,就是尽责。

但恕我直言,这其实是目前教育行业的一个误区。

一群得到了足够多答案的父母,在尽自己所能,试图穷举所有可能性。

这是静态而非动态的看待孩子的成长,用自己的求知习惯套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孩子生理成长的过程,身为父母,却越来越不会问为什么,失去了提问的热爱。

穷举,得不到答案。

单方面静态灌输,必然会造成绝对的权威,和一个绝对服从或者绝对叛逆的孩子。

关系会失衡。

这不是物质或者知识匮乏的问题,而是孩子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需要孩子爱问,去质疑,去打破权威,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颗挑战未知位置的心,而不是拥有一个已有世界的归顺者。

与其问孩子为什么对已有的世界不感兴趣,不如说为什么我们身为父母,却不爱问为什么了。

我们本身,为什么没有保持对提问的热爱?

为什么我们沉溺于已知世界,为什么我们逃避孩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再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为什么我们会沉默?

热爱不应该因为时间而衰退。

父母不能传送给孩子所有的知识,孩子需要自己学习;

同样,孩子不能问出无穷问题,父母也应该像孩子一样保持提问的习惯。

父母和子女,本来就是一段动态平衡,互相进步的关系,父母没必要在孩子面前保持绝对的权威,孩子也没必要做父母的绝对附庸,双方都在成长,这一段关系才有增量。

塑造一段有增量的关系,是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做的事。

人,之所以爬上了世界之巅。

不仅是肯干。

还有肯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