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梁波文/图

“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又是一个大丰收,现在河道养殖已产出细甲鱼8000多斤,卖了40多万元,山上还有3000多亩芒果。”9月9日,国胜乡新毕村,在村主任胡太兵家的院落里,村民七嘴八舌地谈论着村里的变化。

43岁的村民窦礼华提高了嗓门:“现在国家政策好,大家都在忙着挣钱,过好日子,哪个信啥子邪教哦!”

9月9日至10日,记者随盐边县防邪工作督导组走访了北部、南部三个乡镇的多个村组、社区、学校,所到之处,群众们的话语十分坚决:邪教只会扰乱我们的生活,跟着党的好政策,发展产业奔小康才是康庄大道。

多年来,针对辖区偏远村组多、群众居住分散的实情,盐边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并采用“防”、“控”、“攻”相结合的方式,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邪长堤。

“我给爸爸妈妈讲过,警察叔叔来我们学校宣传过很多次,邪教都是骗人的。”国胜乡中心小学11岁的五年级学生熊晓兰说。

9月9日,盐边县在新县城召开教师节庆祝会。当日下午,国胜乡中心小学校长叶道芸刚返校就给德育处教师陈远燕、值日生熊晓兰安排了一项任务:新学期的第一期黑板报主题就是宣传防邪知识。“县公安局要发一套防邪知识宣传光碟,马上要组织学校师生观看,黑板报要跟进配合。”站在学校操场上,叶道芸对陈远燕、熊晓兰说。

县公安局国保大队民警薛晋平在防邪一线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盐边县公安部门在防邪工作中始终保持对邪教的高压严打态势,让邪教组织、邪教人员无处遁形。

记者在盐边县委政法委了解到,全县96%以上的家庭都签订了拒绝邪教承诺卡,结合每年的综治宣传月和其他法治宣传活动,盐边县多渠道、多平台全面揭批邪教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让群众能识别和抵制邪教,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邪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县村组、社区共办反邪教宣传板报284期。县公安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破获多个外地流窜至盐边县内的邪教组织、邪教人员。

“原来,我们这些小山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产业落后,村民收入低,部分上了年纪的人没事干,容易被邪教蛊惑。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路通了、信息灵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伙儿忙着致富奔小康,谁会信骗人的邪教?”胡太兵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民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了。以前村里开次会很难把人召集起来,现在村民们有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党组织、找干部。

村民张贤国说:“好多年前,从百灵山那边来了几个外地人,说不打针不吃药,就能把病看好,村里有些老头、老太婆去看了,结果啥作用都没得,现在村里人都晓得这些是哄人的,一有啥动静,马上就给派出所反映,那些人再也不敢来了。”

盐边县建立了上下联动的防邪机制,每个乡镇都是一个独立的防邪工作平台,各个平台在县公安局等职能部门的协调下,相互交织成一张防邪的大网,在这张网里没有死角。

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红宝乡,记者了解到了防邪上下联动机制的运转情况。在乡级层面,建立防邪工作台账,每个村指定责任人;乡党委、政府定期召开防邪工作会,各包村干部定期到所在联系村派发宣传资料,检查村组防邪工作落实情况;各村组一旦发现特殊情况,由责任人直接向乡上汇报。

“公安部门对邪教的震慑作用大,出警迅速,所以盐边的防邪工作效果很明显。”红宝乡党委书记黄元林说。

“我家现在每年核桃收入突破了10万元,烤烟销售也能有好几万,我只信实实在在的好日子,不会去信邪教!”9月9日下午17时许,在红宝乡核桃箐村,正在院里挑选烟叶烘烤的村民王凤云笑着对记者说。

在距离核桃箐村近200公里开外的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中秋前后,在1.2万余亩的芒果园里,到处都听到村民采摘芒果的欢声笑语,通村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各式货车繁忙地运载着芒果。刚当选村委会主任的李强顺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芒果又是一个好收成,预计产量将突破1600吨。

近年来,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成为盐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广袤的农村,以农业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全县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现代林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记者在两天的采访中看到,“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格局已然在盐边各乡镇、村组形成:国胜乡新毕村,全村98%的人加入到以生态河道管护、芒果种植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呈现勃勃生机;红宝乡长草坪村,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在政府引导下,短短三五年时间,发展起了5000多亩核桃,曾经受邪教裹挟的村民,迅即成为核桃产业发展的致富能手;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作为全县芒果种植的大村、名村、示范村,已开始着手开发芒果食品,延伸芒果的产业链。

产业发展、生活改善、村民致富像一记重磅铁锤,把蜷缩在犄角旮旯的邪教砸得无影无踪。有38年党龄的冯国顺道出了个中缘由:原来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干旱缺水,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现在,党委和政府为老百姓建公路、修水渠、兴产业,家家户户都有钱了,“我们村10年前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村里一户中等家庭的芒果收入就可以达到50万元,谁都不会放着好日子不过,去信邪教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