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学校特色发展全市实现零择校

威海市委、市政府坚持高点定位,大胆探索,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任务,2013年所辖4个区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7个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实验区之一。

一、夯实基础,促进办学条件标准均衡。全市学校总体布局均衡合理,城乡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统一标准。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

二、突出重点,推动教育质量内涵发展。坚持市域统一标准、城乡统一配置原则,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全域均衡教师资源。坚持市域统一标准、市域共享共用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优质资源全域覆盖。市教育局与所辖所有中小学实现了网络链路光纤高速互联互通,中小学“校校通”达到100%、多媒体“班班通”达到99%。

将学校特色发展作为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以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引导义务教育向质量内涵方向发展。全市取消了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全面实施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实现全市范围内义务教育无择校。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根据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结果,按85%的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

三、强化机制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协调联动。市政府先后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意见和评估体系,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16部门参与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市级政府牵头、各责任部门共同参与的横向联合推进机制。通过“市级定政策、定目标、定进度,县级抓落实、抓投入、抓管理”的办法,构建起市级政府统筹、区市政府实施的纵向联动推进机制。同时,强化考核评估,巩固发展成效。

河南省新郑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近年来,新郑市坚持“均衡普惠和优质特色”两个重点,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努力探索“从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的初级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

一、教育合力工程: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认真落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职责,完善督导机制,努力打造教育均衡发展的硬环境、大格局,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和教育合力。

二、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均衡达标”。按需撤并,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完善机制,切实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师资,着力推进队伍建设。编制上力求“教育优先”,确保师资力量“够”。政策上力争“三个倾斜”,确保农村教师“稳”。管理上力促“专业发展”,确保队伍素质“高”。招生改革,引领学校规范发展。2011年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减轻初中升学压力,区域内形成了办学条件基本相当、学生基本不择校的良好格局。

三、共同体建设工程:交流共享让城乡教育“互帮互动、共同提升”。“云信息网络”促进城乡教育“探究”共享。在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全面使用“班班通”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融合,实现了城乡教师网络学习和网上教研“人人通”。

“大交流平台”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共进。校际交流平台促学校综合提升,主题论坛平台促队伍思想碰撞,师资交流平台促教师专业成长。

四、内涵提升工程:个性化发展促城乡学校“优质高效、各具特色”。一方面持续推进“多元课程”建设,中小学开发出符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300余项;另一方面统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道德课堂”实践探索、“动感高效”课堂等教学形态推动了全市课堂生态文化的形成。

湖北省宜昌市:科学布局标准化建设推动整体均衡

宜昌市是三峡工程所在地,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2013至2014年,13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

一、优化校点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确保布局调整科学性。连续6年召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现场会,明确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布局调整工作,使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

二、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根据实际,分别于2002年、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保育寄宿制合格小学建设工程和标准化初中建设工程,主要解决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设施设备配套和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让学生喝上热水、吃上热饭、洗上热水澡。

三、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着力化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全面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着力加强教师分层培养培训,初步形成一支以杰出校长和宜昌名师为龙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县级优秀教师为基础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评价,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测和学生评价体系,深化初中学业评价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招生三方面的突破。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全面实施基于互联网与电子白板技术平台的“班班通”工程,加快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待遇职称倾斜确保教师扎根农村

泸溪县是“老少边穷库”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三个倾斜”、实施“三大工程”、创新“三种模式”,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坚持“三个倾斜”,确保城乡师资水平均衡。一是调配机制上倾斜。推行中小学教师定岗招聘录用制度,将90%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推行定期服务制度,每年选派100名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片村小锻炼,全县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农村学校服务时间不少于一年。二是经济待遇上倾斜。坚持教师工资优先发放、福利待遇优先落实、培训奖励经费优先保障的“三优先”政策,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三是政治待遇上倾斜。评优评奖、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将80%的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

二、实施“三大工程”,确保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实施城镇学校班额均衡化工程,认真做好新建学校规划和城镇学校扩容提质。实施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推进农村学校“除旧换新”。实施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城乡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

三、创新“三种模式”,确保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创新城乡学校帮教模式。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完善“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党员包生”全方位关爱体系,全县2万余名留守学生实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学有人教;开展“捆绑式”支教,每年选派100名城镇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帮助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模式。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生本教学”等4种课改模式。全面落实每天“三个20分钟”活动,使学生都能开起口来说话,静下心来写字。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让每个学生接受最适合的教育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加强顶层设计、填谷扬峰,抓住义务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以“一个目标”“两个破解”“三维构建”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一、“一个目标”: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名校”。顺德区将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提高质量、提升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成为名校,让每个学生接受最优质、最适合的义务教育。

二、“两个破解”: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破解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读难题。建立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就读机制,坚决落实“两个为主”政策,非户籍学生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共有近13万名的非户籍适龄儿童在顺德接受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58%,其中88%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破解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难题。为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学生布局的变化,顺德区对新建住宅小区基础教育设施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保障教育资源及时配套。

三、“三个构建”:驱动创新促每一所学校内涵提升。构建有力于激发学校活力的管理机制,让社会资源广泛进入学校,形成发展合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促进特色发展。

构建有利于学校内涵提升的评价制度。全面实施学校自主发展评价体系,改变学科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成立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记录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构建有利于形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格局的保障机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教师引入标准及统一公开招聘制度,实现教师待遇“同城化”。

完善校际帮扶和各项保障机制。在全区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共52个,涵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通过“跨校结对”“跨校带教”“跨校共研”的形式,推进校际共同提升。不断提高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并由学校自主编制预算。

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每所学校都可随时参观检查

蒙山县紧紧围绕“均衡发展”主题,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小县办强教育、贫困县办先进教育、山区县办均衡教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

一、加大经费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近10年,全县义务教育投入近4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达1.7亿元,占40.1%。清理和化解“普九”债务1568万元,偿还率达100%。

二、建设“合格学校”,均衡提升城乡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2006年启动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全县投入专项资金4900多万元,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全县83所义务教育学校通过评估验收,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69%。

三、实施“薄改计划”,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目标。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先后投入近4亿元,新建、扩建校舍13万多平方米,改造危房9.5万平方米,城乡学校设施完善率由10年前的52%提高到2014年的99%。实施“薄改计划”,近3年统筹投入3633万元,全县村级完全小学以上学校的教学设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化学校建设配备标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梯队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专家素养和世界眼光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和提高教师待遇,2006年实行校长津贴、边远山区教师津贴,每人年均1200元,设立教育教学专项奖每年100万元。同时,搭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大平台,并以激励为杠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五、创新教育管理,让城乡每一所学校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2009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现场会在蒙山县召开,与会代表对蒙山县的评价:所有学校都是一个标准,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参观,任何时候都可以检查。

六、实施教学改革,让城乡每一所学校的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生命教育新课堂。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009年全面启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已初步构建起“自主·合作·探究”主体多元、快乐开放的高效课堂模式,形成了具有蒙山特色的课程文化体系。

重庆市南岸区:强化内涵迈向现代学校建设

近年来,重庆市南岸区围绕“书香南岸,幸福教育”发展愿景,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为强化社会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

一、强化职责,提升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度。决策优先,将教育作为社会事业发展“排头兵”,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同步实施,强力推进。规划优先,着眼教育现代化,将教育纳入新型城市化布局,优先留足教育用地,夯实“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的坚实基础。投入优先,在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一个比例”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二、强化保障,提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近3年累计投入17亿元,新增校地11.6万平方米,全区中小学校地校舍标准化率达85%。师资专业化方面,优先保证教师用编、开辟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每年新进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300余名。同时,实施考评多元化。

三、强化内涵,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程度。深化课程改革。坚持自上而下,发动学校开展课程领导力建设,丰富办学内涵;坚持自下而上,引领学校主动发展,自觉向现代学校建设方向迈进;坚持开放互动,促进上下互动、校际联动,形成学校发展规划、课程体系等成果。

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一校多点、两校一法人、大学区等集团化办学模式,成功打造8个新型优质办学集团,辐射引领全区50%的学校快速成为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启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建设,积极塑造学生阳光心理。实施“135”特色学校建设行动,打造“一校一品”,区内超过40%的学校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市级特色学校,超过50%的学校成功创建成为区级特色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进山区灾区新区携手办教育

近年来,成都“学有良教、品质卓越”进程不断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教育标准和监测体系”“教师县管校聘”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均衡配置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采取领办、合办等形式,推进名校进入山区、灾区和新区。2014年,全市已组建52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集团,52所名校带动125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优质发展。

二、持续推进教育标准化建设。市政府先后投入10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投入48亿元实施灾后教育重建工程,投入77.5亿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2014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的78.5%,完成为期3年、投入40亿元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

三、努力完善师资均衡配置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含副校长)同一学校9年任期制,严格教师交流制度,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实行教师退出教学岗位制度。每年培养地方免费师范生115名,“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累计招募2949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制定《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成都七中、成都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市和全省、全国,覆盖学校420所,学生人数近10万人。

五、切实保障义务教育公平就学。围绕“免试就近、公开公平”的原则,通过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严格规范招生行为等措施,推进机会公平;通过建立督查机制、加强学籍监管、加强信息采集等措施,推进结果公正。

六、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同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阶段建设和国家、省、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农村孩子享“同质校舍同优师资”

丹寨县是一个只有17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始终坚持“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2010年起,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教育落后的面貌。2014年9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一、相对集中办学,提供优质公平教育。2003年通过“两基”验收后,丹寨县逐步明确了“减少数量,增加容量,提高质量,实现均衡”的思路,并将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2008年,全县共完成22所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形成小学在中心校办学的合理布局。

二、软硬兼施,逐步优化办学环境。硬件方面,2008年至2014年,共投入6.3亿元,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18所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实现了“校舍同质”。同时,实现“班班通”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的设备、图书配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全县学校实现“设施同配”。

软件方面,推行校长岗前培训、岗上竞聘、择优选聘,多方式促进校长交流、挂职锻炼。为解决教师结构失衡、城乡教师配备失衡问题,进行教师资源合理调配,出台政策鼓励骨干教师扎根农村学校。加大教师公租房、周转房建设,极大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在实现“质量一体”的同时,基本实现了“师资同优”。

孩子寄宿,老师就是爱心“父母”。吃的方面,全力让家长满意。每年投入300万元,配备200名食堂人员,将其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强力推广“3+X”和“4+X”营养午餐模式,为中小学生提供真正营养的“免费营养餐”。住的条件,一样让家长放心。实行24小时动态管理,教师对口联系寄宿生,及时掌握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对于低龄儿童,专门安排教师做“爱心父母”,“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特别关照。此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出台政策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00%就近入学,并享受与“寄宿”的孩子同等待遇。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以改革拓宽均衡发展途径

近年来,高台县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战略任务,把办好每一所学校、育好每一名学生作为最大追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初中校际均衡差异系数为0.28和0.16。

一、“六大工程”,奠定均衡发展的新基点。一是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初步形成了中心小学在乡镇集中,完全小学在中心村集中的学校布局。二是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县2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办学。三是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四是教师安居房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农村教师“居者有其屋”。五是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六是“阳光圆梦”工程,全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率达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6.3%。

二、“三个注重”,培育均衡发展的新活力。一是注重铸师魂塑形象。二是注重提学历强素质。大力实施“双名”工程,建立教师成长梯次管理办法,着力加强教师培训。三是注重强管理重交流。6所城区城郊学校与14所农村小学、173名城区名师与农村教师结成帮扶对子,449名城乡教师进行了交流,占教师总数的23.5%。

三、“五项改革”,拓宽均衡发展的新途径。一是管理改革,实行以中心校为依托,辐射管理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一校多区”。二是课程改革,以项目试点校为龙头,建立学校课程建设联合体,资源共享,开发了校本课程149种,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区域联动”。三是教学改革,创新构建“三段六环”“一引二导三思”高效课堂模式,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教研活动,实现了课堂改革和教研改革的“双轮驱动”。四是德育改革,开发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大力推行“成长导师制”等德育品牌活动。五是评价改革,全面推行“学业考试成绩(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主要依据的招生制度,实现了教学相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