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员:

2019年8月第二批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课程时长:112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本课程首先深度剖析了当今时代的本质和阶段性特征,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然后,总结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指出针对“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回答,深化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最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揭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方略、谋划了新的发展征程、制定了新的战略部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教师简介:金民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建设

2. 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精准减负——解读《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

课程时长:94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对力戒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切实为基层减负、减压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首先介绍了《通知》出台的背景、意义,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如何解决党内出现的作风问题和面临的形式主义的突出问题。最后,重点对《通知》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讲解了《通知》第三部分——加强计划管理和监督实施,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第四大部分——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制度,着力解决干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以及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加强组织领导,为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提供坚强保障。

教师简介:王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3. 当前形势下如何切实抓好巡视整改工作

课程时长:123分钟(三讲、3.5学时)

课程简介: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本课程首先介绍了高度认识巡视整改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内容包括:巡视整改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巡视整改是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巡视整改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有力举措、巡视整改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然后讲述了党组织必须严格认真履行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内容包括:要夯实党委(党组)整改的主体责任、夯实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层层传导、落实责任。最后介绍了加强监督,有效督促巡视整改做细做实,内容包括:把督促整改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把督促整改与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巡视整改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强化巡视整改问责。

教师简介:刘春,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原副院长、教授

4.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

课程时长:112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本课程首先从高校党建的实际状况出发,强调了加强高校党建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高校党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出高校要解决好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避免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然后指出,高校应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校园、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提升高校党建水平。最后指出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尤其要狠抓高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层层落实;要增强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能力,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校党建组织体系,严把学生党员发展,强化政治担当;强调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发腐败斗争,净化高校政治生态,努力将高校打造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强力的后备储蓄力量。

教师简介:陈志刚,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党史党风

5. 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课程时长:128分钟(五讲、3学时)

课程简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和学习长征精神与党的初心和使命。

教师简介:郭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教授

6. 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

课程时长:93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尊崇英雄、缅怀英烈、学习优秀精神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中共中央也十分强调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本课程上讲详述了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不仅是基于传承红色基因育人思想的考量,也是基于防范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五条凝练的英烈精神,首要的便是以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为代表的践行理想信念、英勇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正是有无数这样的英烈,共产主义之花才会在中国盛开,枝繁叶茂。下讲详述了以瞿秋白、刘胡兰、董存瑞同志为代表的救劳苦大众出水火、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以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战士为代表的挽救民族危亡、捍卫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王进喜、雷锋为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以为黄大年为代表的新时代坚持创新、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同时提出,要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和传承英烈精神,让英烈精神成为主旋律。

教师简介:李松林,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

7. 右玉精神——山西省右玉县数十年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经验

课程时长:100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近代生态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5%以上。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在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书写了塞上绿洲的苍翠传奇。

教师简介:吴秀玲,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委书记

政治建设

8. 党政机构变革70年:逻辑、规律与绩效

课程时长:40分钟(一讲、1学时)

课程简介: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是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本课程突破了传统机构改革研究的单一视角局限,统筹考察党政机构70年变革历程。创造性地运用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梳理中国党政机构变革,分为初创期、集体化期、规范化期和精细化期四个阶段,厘清不同阶段机构改革的内容和特征。归纳出了党政机构演变在数量变化、内在驱动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的变革规律。

教师简介:祁凡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9. 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课程时长:92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积极促进各类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本课程对该《意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教师简介: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10. 规划与现代国家治理

课程时长:119分钟(四讲、3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阐述了什么是现代国家治理,分析了规划与发展规划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现代治理视角下的规划定位,指出了我们要发挥国家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教师简介:杨永恒,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经济建设

11. 发展先进制造 做强实体经济

课程时长:101分钟(四讲、2.5学时)

课程简介: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要抓好的七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以《发展先进制造 做强实体经济》为题,从背景意义、基础条件、难点痛点、方向路径、对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黄汉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2.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及产业落地

课程时长:139分钟(五讲、3.5学时)

课程简介: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特点,探索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本课程从中国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大数据及其带来的可能变革、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及产业落地、智能化发展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教师简介:邓志东,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3. 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课程时长:92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既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课程详细介绍了当前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入分析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等内容,最后对如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简介:孙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部主任

14. “双线园区”模式打造政府园区招商引资新途径

课程时长:97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招商引资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双线园区”模式是政府园区招商引资的新途径。打造“双线园区”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而且有利于推动城市转型,建设数字中国。本课程首先介绍了招商引资的内涵、“旧三拼”与“新三拼”的对比和我国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着,重点讲解如何打造“双线园区”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双线园区”模式的优势、线下招商引资的三十个新战法。最后介绍了互联网+招商引资,要实现招商网站专业化、招商广告精准化、招商网络“三微化”等“十化”;阐述了目前招商引资可借鉴的十大模式和中国产业园区的十大招商新模式。

教师简介:李伟林,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院长

15. 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课程时长:98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生活,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本课程首先回顾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及其每个阶段的特征,并对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就作出了总结,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作用;其次,讲解了乡村旅游资源的识别,介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分类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六大模式,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今后建设中需要避免的八大误区,最后本课程对乡村旅游的建设提出产品特色化、发展区域化、资源资产化等六大创新政策。

教师简介:宁志中,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

16. 如何加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课程时长:78分钟(两讲、2学时)

课程简介:红色旅游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观光赏景、了解革命历史,培养新的时代精神,也有利于扶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本课程首先讲解红色旅游与红色旅游融合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旅游、旅游文化产品特征、旅游融合等内容。然后,主要讲解西部旅游与景区旅游特征前三部分内容和旅游与行政六不同的部分内容,着重介绍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六大不同之处。最后,介绍中国旅游规划四十年四步走、旅游发展三绝招、名人效应、旅游活化以及品质旅游的重要内容。

教师简介:原群,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7.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课程时长:77分钟(三讲、1.5学时)

课程简介: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了新局面,发展理念有了变革,发展阶段有了全新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本课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政策建议,以期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

教师简介:张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18.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几个问题

课程时长:80分钟(三讲、2学时)

课程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北大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从营商环境的定义、营商环境的便利化、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国际化、竞争中性和营商环境的基础是信用环境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

教师简介:王大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社会建设

19. “八八战略”:从浙江实践到治国方略

课程时长:82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战略,此谓“八八战略”。本课程分析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八八战略”的历史思维和现实意义,重点讲述了走在前列的系统谋划、新思想的萌发与实践、践行新期望展现新作为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简介:徐明华,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浙江行政学院副院长

20. 颠覆性技术创新与领导力

课程时长:152分钟(四讲、4学时)

课程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那么,何为“颠覆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与领导力具有什么联系?本课程由浅入深,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科学技术活动、研究与开发、巴斯德象限、技术创新等,通过对柯达和LED案例的讲解,分析了颠覆性技术与维持性技术的异同。最后,从新价值观、战略、组织、开放、学习等多个视角,着重剖析了颠覆性技术创新与领导力的关系。

教师简介:李纪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1. 国家大数据战略与政务大数据应用

课程时长:102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大数据战略旨在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本课程首先进行了国家大政策政策解读,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的内涵、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推进,以及国家大数据发展指数。然后介绍了政务大数据思维方法中分析数据的内容,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方法逻辑。最后介绍了政务大数据思维方法的要件三应用数据并总结了政务大数据应用心得。

教师简介:杨道玲,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

22.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课程时长:97分钟(两讲、2.5学时)

课程简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课程首先回顾了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历程,包括单灾种应对适应时期、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综合性应急管理发展时期、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时期和新时代应急管理五个时期;其次,讲述了我国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的原因;然后介绍了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包括MEM职能、应急体制表述的变化、应急管理部的运行和应急管理体制的亮点;最后,讲述了应急管理部面临的挑战以及应急管理部的风险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教师简介: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3. 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课程时长:99分钟(两讲、3学时)

课程简介:地球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认识灾害、管理灾害、治理灾害,继而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课程首先着重介绍为什么管理自然灾害,其中包括地球时刻在运动、本世纪以来的三次大地震对比、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成效等内容;接着,重点讲解什么是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的类型,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形成机制和基本特征及分布。最后,重点讲解如何进行灾害管理,其中结合相关案例主要讲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组织体制保障、我国灾害的风险与挑战以及从灾害管理到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师简介:孙柏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24. 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养评价路径

课程时长:116分钟(三讲、3学时)

课程简介: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本课程详细地讲述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一是高质量发展呼唤“工匠”精神,二是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阐述了新科技革命呼唤“工匠”精神。然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介绍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最后指出为培育更多的工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实行双轨制教育、完善工匠评价体系、完善制度机制和法治、厚植工匠文化与创建新工匠文明、加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活动。

教师简介:刘兆彬,中国工匠学院校长

科学人文

25. 纳米科学——推动科技走向极限

课程时长:90分钟(三讲、2.5学时)

课程简介:什么是纳米?一纳米到底有多大?为什么研究纳米?变成了纳米尺度,物质就变了吗?纳米尺度下的光学和力学有何特性?纳米科技有何应用?本课程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教师简介:梁文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6. AI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新方向

课程时长:20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人工智能设备将成为人类的合作伙伴,发挥积极的作用。本课程首先讲解了60年以来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领域,然后介绍了当前机器人在自主智能机械、可穿戴设备方面的发展,最后结合2017年7月中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了人工智能2.0发展的新方向,即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以及自主智能系统。

教师简介: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27. 中国高铁发展与技术前沿

课程时长:21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当下要抓住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关键窗口期,让科技创新成为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本课程指出交通运输在人民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等交通运输业的工程奇迹出现在中华大地,标志着中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教师简介:何华武,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28. 智慧交通

课程时长:17分钟(一讲、0.5学时)

课程简介:智慧社会催生出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其中,智慧交通是智慧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本课程指出智慧交通沿着信息化、网联化、自动化和协同化的路径演进,正向自主化阶段发展,车联网是推进智慧交通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所谓的智慧交通,就是以智慧赋能交通,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以数据信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协同管控与创新服务,促进交通行业科学管理、高效运行和优质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

教师简介: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19年8月27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