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协同联动下的校园交通治理,就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发挥各自治理优势,集中合力推进校园交通治理取得实效,实现共治共建共享,形成良好校园交通秩序。通过外部机制创新的引入与互补,促进学校内部联动、各司其职,上下衔接,内外协同,在切实推进校园交通治理水平提升的同时,既能做到积极担负维护属地交通安全和社会安稳的政治责任,又能稳固实现学校各领域发展的安全稳定基础和交通保障条件,进一步提升校园交通治理的贡献度,以及师生居民对交通治理的认同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一、治理背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地区,北面紧邻朝阳路,南面紧靠京通快速路辅路,占地面积320亩,现有各类在校生、教职员工、居民及家属13000余人,家属区3个片区,家属楼9栋,学校停车系统内记录机动车达1728辆,校内教职工拥有机动车数量占总数的50%左右,占全校总人数10%左右,另有摩托车、电动车达200余辆,自行车达1000余辆。机动车校内行驶不遵守学校交通规则,校内超速、逆行、乱停乱放、不按标志行驶、不礼让行人等情况曾经频繁发生。面对这些问题,二外通过内外协同联动,切实推进校园交通治理取得实效,荣获北京市2020年度市级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学校荣获北京市2020年度市级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
(一)外部教育资源引入与内部日常宣传推广协同联动
二外积极拓展校园交通安全教育途径,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属地交通部门进行交通安全专题培训,并依托上级支持和安全科普法治宣教队伍,建设运行安全教育体验馆,同时,基于学校安全教育品牌建设,通过日常网络教育、应急演练和宣传推送,推广交通治理举措,整合校内外宣传资源,切实提升师生居民安全意识,支持理解校园交通治理政策。
第一,创新校园交通安全教育阵地,建设使用安全教育体验馆。二外2019年筹资完成安全教育体验馆一期建设。体验馆内设醉酒行走体验、交通事故心肺复苏技术、校园应急安全处置等模块,将展览与培训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仿真交互技术、地面投影交互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体验。
学校安全教育体验馆获评北京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第二,聚焦交通安全教育重点内容,开展专门教育及有关演练。一是邀请校内外专家就校园交通安全等主题,先后开展酒驾等交通安全主题培训3次;二是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日等节点,组织开展专项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三是依托网上安全教育平台,在新生入学前进行包括交通安全在内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技能,学生学习通过率达到100%;四是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学生入校第一年至少参加一次应急疏散演练,交通安全有关内容融入其中。
举行“生命无价·拒绝酒驾”交通安全主题培训
第三,丰富校园交通安全宣传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推广相结合。利用自有媒体将二外交通安全政策规定和工作动态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员工。微信公众号“二外长安”推送交通安全信息占各类推送总数的20%,内容包括交通政策宣传、交通安全提示、交通工作情况通报等,积极引导师生员工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主动性,理解校园交通治理政策,遵守交通管理相关规定。同时,建立“二外学生班长”、“二外学生宿舍长”、“教职工安全员”、“二外楼长单元长”微信群,实时向师生居民发布交通安全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及时沟通互动。
(二)外部介入个别情况与内部长期协调监督协同联动
二外积极联系国安、公安等单位,开展针对性工作,对校园交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个别关键问题单独谋划应对策略、主动邀请到场监控、消除突发事件隐患;同时,建设内部利益协调沟通和监督管控机制,在敏感问题和重大事件被破解的情况下,通过积极沟通协调化解部分利益矛盾,依托教育活动和惩治举措,引导推动形成师生居民关注校园交通安全秩序基础上的利益共通共享。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朝阳支队双桥大队现场指导
第一,精准打击,破解难点问题。二外通过校地警联动,邀请属地交警就校园交通规划进行调研,并开展交通安全主题专场活动,让师生感受到交通治理的重要性,在“同理心”基础上,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充分重视校园交通管理秩序。针对个别情况,同国安、公安部门深入探讨,邀请他们在职责范围内,进入校园开展相关指导和交流,跟进相关情况,有效发挥作用,规避突发性事件发生。
第二,利益协调,化解部分矛盾。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交集,是达成利益协调及其基础上共识的核心。二外通过“制度刚性与服务柔性”、“管控硬性与执行人性”的组合拳,进一步推动校园交通管理由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技术管理和文化管理转变,从而以点带面、凝心聚力,不断协调师生居民各个维度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融通不同意见,从事实层面实现共同参与治理过程,进而实现共建共享高水平校园交通治理环境,切实推动校园交通治理从被动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第三,长期沟通,深化认识理解。师生作为学校主体和校园交通治理中最大的利益群体,在校园交通治理工作中的参与活跃程度将直接影响治理成效。二外通过官方政策解读、相关部门做工作、榜样示范、私下熟人沟通等方式,让师生居民理解校园交通秩序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以及校园总体安全稳定秩序,必须要优先考虑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师生居民生命健康利益;但治理过程也会统筹协调教职工用车便捷小利益、车辆通行有序大利益和校园安全稳定的长久利益关系,增强交通政策和交通治理福利的感受度,形成支持交通治理的内在动力。
第四,疏堵同用,综合发挥实效。校园交通治理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过程,既需要通过严格执行规矩标准来确保底线思维的建立,也需要强制性规范以外的宣传教育手段来正面引导。二外根据违反交通规定情形设置人车“黑名单”,这些人和车有的车证办理权限会受限、有的会禁止入校;同时,对违反交通规定的在职在学人员,还会与工学相关纪律挂钩,给予相应处罚。此外,要向师生提供主动接受、主动参与交通治理的合理引导,二外计划开展校园交通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师生参与到校园交通治理中来,增加参与体验度,帮助参与者了解校园交通管理的内涵、模式,同时也使其对校园交通违规有更深入的了解,真正从主人翁的角度强化对校园交通政策和交通秩序的认同。
(三)外部先进技术应用与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协同联动
二外围绕交通治理技术升级,开展高校调研、企业咨询和资料商对话等,研究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升技术手段对治理方式更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结合兄弟院校经验,根据实际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制定适合二外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外部技术引入与内部制度建设,完善治理举措,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提升治理质量。
第一,推动校园交通管理技术升级,打造一体化平台。一是加强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停车场使用现代化停车管理返寻系统,可实现快速引导车辆停放,实时记录每个车位的车辆停放情况,确保进出停车场更加便捷安全规范;同时,与学校南北门停车管理系统联动,实现校园交通与学校安防、消防平台一体化,逐步形成人车出入校园轨迹追踪可寻,促进管理系统数据服务师生安全效用最大化。二是上线人车预约管理系统,配合人脸识别、车辆管理系统等技术,形成外来人车管控体系,有针对性的破解访客登记信息不易保存且不易统计查找、身份审核不严密、不能提前预约、后期不能有效追溯、通行效率低等问题,切实提高校园出入通行的精准管理水平。
学校立体停车场使用现代化停车管理返寻系统
第二,研究出台《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对校园交通治理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考虑到车辆在教学区、生活区、居民区停放存在治安、消防、拥堵、邻里矛盾等隐患,明确要求机动车停放在南门立体停车场内或校园北侧停车位,取消主干道路和居民区停车;非机动车停放在规定区域和场所,校内其他区域禁止停放;明确办证车辆累计免费停放时间为540小时/月、超时停放按1元/3小时收费,车辆临停按1元/5分钟收费,使校园交通资源进一步盘活,长期占用公共停车位的车辆日益减少;进一步规范办证主体,杜绝借用和粗放停车管理,严控办证数量,2021年1月起至3月初,办理2021年机动车车证1073辆,减幅37.9%。
学校研究出台《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暂行)》
(四)外部专业团队规划与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协同联动
二外归纳借鉴兄弟院校关于校园交通管理的经验做法并融入校园交通政策,聘请专业外包团队来校更新交通治理规划布局、配套施画交通标志标线,同时加大校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升级校园交通管理硬件设施设备。通过校内外合力,共同推进校园交通资源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学校狭窄路段施画立体引流线
第一,优化道路功能,依托单行限制提升道路安全系数。二外校园主路狭窄,同时承担双向行车和师生员工步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二外根据所在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五学术组的交流经验,结合走访调研经验,对主干道交通路线进行改革,改成单行线,降低车辆和行人在校园主干道行进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学校主干道交通路线单向行驶
第二,升级硬件设施,建成北京高校第一个立体停车场。二外建成使用南门立体停车场,建筑面积10121.56平方米,规划车位520个,体现内部优化升级的建设理念,有效节省校内用地空间,既切实解决了校内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校园交通环境、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停车场增设新能源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40台,基本充电价格按成本价核算,同时,在校内4个区域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40台,扩充非机动车辆充电范围,从根本上杜绝私拉电线等违规充电行为。
建成北京高校第一个立体停车场
第三,强化专业指导,持续更新校园交通规划建设布局。外包专业团队,为校园加装并调整指示路标,施画人行横道,对人员密集的重点出入口施画消防通道等;加装抓拍摄像设备以增强校园北侧停车区域管理,规范学生公寓附近人行步道以增强通行安全,推进校园交通资源设施与治理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升。
校园交通治理前后对比
(五)外部权威专家指导与内部部门群体合作协同联动
二外有针对性的与属地相关部门、工作权威和业务专家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校地警多方协同联动维稳机制;同时,依托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牵头抓总、谋划设计,整合各部门力量在交通治理中发挥作用,有效化解相关利益矛盾,明确治理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提升工作实效和交通治理贡献力。
第一,有效发挥上级权威专家作用,做到常态指导、重点支持。二外多次邀请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朝阳支队来校现场实地考察,对校内交通治理及周边交通安全环境整治进行指导,帮助学校做好校园分区域、建路标、做引导等系统性专业工作。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朝阳支队现场指导
第二,不断提升矛盾问题化解成效,做到部门配合、队伍联动。一是健全交通治理会商研判机制,针对交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形势研判,整合意见、形成预案、专人跟进、互通有无,推进交通治理相关工作全面部署和妥善处理。二是建立交通治安一体化巡查制度,保安队伍专门组建交通巡逻队,周期性巡查校内交通情况,及时劝阻交通违规行为并予以提醒;形成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建立安保一体化工作微信群,及时沟通校园交通安全等问题。
第三,切实强化交通安全机制建设,做到多元参与、形成合力。一是切实发挥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作用,每年由校领导带队至少进行一次交通治理检查督查,强化二级单位工作落实,深化全校上下交通安全治理意识。二是强化机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对所属人员进行交通安全政策解读,强化思想认识,推进交通安全治理入脑入心。三是进一步加强全校各单位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建强教职工安全员和学生安全员信息员队伍,健全队伍工作机制,做到全覆盖,实现交通治理有组织有依托,使交通治理一线责任进一步落实到位。
三、经验分析
二外通过内外协同联动,进一步改进提升校园交通治理水平,取得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内”字,压实治理工作责任
关注“内”字,就是要进一步落实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机制,以高校安保部门为主导,推进交通治理责任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人、地、物、事、组织网格化管理责任的意识,监督推进交通治理工作责任到人,积极向本部门本单位师生员工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沟通,争取师生居民的理解支持,夯实校园交通治理基础。二外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由安全保卫部门牵头,推进落实二级单位安稳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激励约束与教育警示作用,结合工作表现的差异做好关联奖惩,激发重视、参与和监督交通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升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责任意识和水平;督促、指导、检查相关部门落实学校交通治理目标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各单位交通治理经验做法,引导师生员工正向沟通,通过合理途径表达个人的意见诉求。
(二)关注“外”字,用好有关支持力量
关注“外”字,就是既要敏感捕捉、充分发掘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境局势、不同政策导向、不同诉求组合条件下,外部能够争取来的、对校园交通治理更有效的资源力量,在如何争取、如何用好、如何持续上做文章;又要胸怀大局看校园交通治理、跳出校园看校园交通治理、面向未来看校园交通治理,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研究校园交通工作,强化外部资源运用与反哺来源平台的互动性和长效性,激发外部资源力量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外溢,释放交通治理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二外拟拓展属地联动机制,利用属地、公安、政法、消防的力量联动加强校园交通治理,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朝阳支队建立合作机制,利用安全教育体验馆交通分馆场地优势和资源,定期开展交通安全专题培训,不断扩大服务朝阳东部地区企事业单位交通安全教育的功效,持续发挥交通治理带来的能量外溢。
(三)关注“动”字,推进治理不断深入
学校安全教育体验馆二期交通分馆规划图
关注“动”字,就是要不断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力量,做到校园交通治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形而活:交通治理具有现实性特征,要紧贴当前校园最新交通实际,把治理任务目标不断融入到当下所发生的热点问题和师生居民关注的问题上来;交通治理具有实践性特征,要不断创新,破除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克服主观偏见和习惯认知,不断更新政策举措与具体流程;交通治理具有实效性特征,方式方法是形、交通有序是实,不断推进治理走向深入,在没有的方面填空白、在已有的方面深挖掘、在都有的方面拼特色,才能不断在学校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始终保持校园交通安定有序。二外将继续完善安全教育体验馆功能,建设交通安全教育体验专区,通过声光电的多元化、立体式展示,以及先进的VR等互动体验设施设备,采用交通安全知识抢答、交通违法行为再现、交通事故情景模拟等方式,让校内学生及周边地区体验者学习乘车安全、安全标志以及酒驾、毒驾、疲劳驾驶等交通安全知识,模拟构建真实的交通场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观者学习各类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校园交通安全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