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致富经》2008年6月26日播出:大学毕业偏偏看上鸡,以下为节目内容。

2008年5月27日,在福州市一家超市门口,一场为四川地震灾区举行的义卖活动吸引了不少顾客。

促销人员:“义卖赈灾,捐得的所有款项可以全部捐给红十字会,可以了解一下。”

潘勤:“让我们现在这创业青年拿太多的资金出来的话确实有点不现实,我们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所能来为灾区做一点贡献。”

这是义卖活动的参与者潘勤,他是一家养鸡场的老板。四川地震发生后,他想通过卖鸡的方式做点贡献,顾客买了他的鸡之后,所得货款由顾客自己投进红十字会的捐款箱。

促销人员:“这个你可以随意捐的,就是一个心意在那里。”

记者:“你这买的鸡多少钱?”

顾客:“80多元。我们反正受到了实惠,又尽了一点心意。”

潘勤的义卖活动已经持续了三天,在此期间他卖鸡所得的货款在两万元左右,全部通过红十字会捐给四川灾区。通过这样的捐赠活动,不但能表达一份心意,同时也是一种品牌宣传。创业成功后,两万元对潘勤来说不是什么负担,但在一年前潘勤大学毕业时,因为工作的事,他的父母一直对他很头疼。

今年25岁的潘勤是福州市人,2007年6月毕业于西安财经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和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也有过一段迷茫期。毕业后的潘勤对工作一点都不操心,甚至连门都不爱出,这让当父母的操尽了心。

父亲:“晚上上网白天睡觉,这个日子怎么过,年轻轻的你不想自己找个前途去。”

母亲:“我是想他那样最好早出晚归的,早上出去上班,晚上回来,找个正规工作,有个固定的工作。”

这是记者在潘勤家抓拍到的镜头,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潘勤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对他也是有求必应,但唯独在工作的事情上,父母坚决不同意潘勤的态度。

潘勤:“那种周而复始的生活我不适应,很乏味,在学校那么长时间都呆惯了呆腻了,还叫我上班,受不了。”

工作都已经找好了,但是自由惯了的潘勤就是不想去,老想找一份既自由报酬又高的工作。但社会的现实总让他四处碰壁。没想到2007年7月6日晚,潘勤上网时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改变了潘勤原来的生活轨迹。

潘勤:“毕业了失业了回家养苍蝇,就这句话嘛,其它的写得太多我倒没有怎么看,我就看了这句话感觉挺有兴趣的。”

他找到了发帖人杨国聪的博客,得知杨国聪是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毕业生,家是福建南平农村的,家里有一块承包的林地。

潘勤以前从媒体上了解到国家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很大,曾有过从事农业的念头,读完杨国聪的博客后,在城市里长大的潘勤对农村产生了很大的新鲜感和幻想。他马上联系了杨国聪。

杨国聪:“首先我们两个都有一个条件,他有启动资金,他原先在学校创业的时候手头攒了点钱,有两万块吧,我这边有地,但是我没钱。”

通了3个小时的电话以后,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大有相识恨晚。第二天潘勤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带上自己的积蓄1万元,约杨国聪在火车站见面,想跟杨国聪回家。听到这个消息,父亲怒了,母亲哭了。

母亲:“八零后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娇生惯养的,一个孩子,从来也没有吃过苦,心里想他去了几天肯定会回来的。”

然而潘勤的母亲万万想不到,潘勤这一走就是四个月。当潘勤饱含热情到杨国聪家的时候,农村的艰苦条件还是把他吓了一跳。

杨国聪:“刚来的时候我们这边老鼠比较多,他怕老鼠,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拉着我一起睡。”

潘勤:“我都出名了,我怕老鼠你不知道啊。”

记者:“带我们去看看。”

潘勤:“本来没几个人知道的,现在全国人都知道了。”

潘勤:“我就住这里。”

杨国聪:“他原先就住这里,最早的时候这边还摆个床。”

潘勤在农村的生活从除草开始。每天早晨6点钟,潘勤和杨国聪就起床干活了,从来没干过农活的潘勤,一招一式都跟着杨国聪学。

潘勤:“他兴致一高,两个拖鞋一飞,光脚漫山遍野都可以跑,我可不行啊,我也试过一次,把鞋一拖,痛啊,然后他每次就开始说我,你跟小媳妇一样,这点脏都受不了。”

他们本来打算养苍蝇,后来发现养苍蝇不现实。2007年7月,他们养了第一批500只鸡。当地的村民养鸡的很多,怎样才能养出和他们不一样的鸡呢,两个年轻人的脑子转得很快。

潘勤:“还是要让鸡在竹林里多活动,口感啊,你也知道会更强壮。”

杨国聪:“他现在是说话不腰疼,天天我要背着半包料往山上跑。”

潘勤:“好啊,你也锻炼,多强壮啊,哇,跟鸡似的。”

他们故意把食物分撒在竹林中,以增加鸡的活动量,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更紧,口感更佳。4个月过去了,就在他们想着把鸡卖个好价钱的时候,令他们想不通的问题出现了。

杨国聪:“先养,意思到时候肯定有人要,埋头苦做,先做,结果到了鸡长大了,忽然觉得这个谁要啊。”

两个人在山里埋头苦养了四个月的鸡,从未考虑过市场销路的问题,2007年11月,他们运了250只鸡到农贸市场卖的时候,才发现不对路。

现场:“慢点,慢点。”

鸡贩子:“他就是放在这里,我给他一个地方,他放在这里卖,他就是价格太高,鸡是很好,就是卖不动,我们这里最高的鸡才卖15,6元,他卖28块。”

潘勤:“鸡就在那耗了几十天,从5斤耗的三斤,都成鸡架子了,最后实在不行了,再放下去就成鸡干了。”

他们低价处理掉了80多只,剩下的都死掉了,各种费用加起来,这批鸡亏了潘勤近万元。两个年轻人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养出具有农家鸡品质的鸡,因此成本比较高,他们先后投入了10多万元,喂的是五谷杂粮,养殖周期都在四个月以上。如果把这种鸡拿到农贸市场卖,价格很难被接受。他们决定换个地方卖鸡,并开始了明确的分工。

杨国聪:“一个人专门跑市场,作为他农活肯定干不了,那肯定我来干了。”

潘勤:“不是干不了,是强项的问题,就像跑市场你也可以做业务,但是强项,做个团队嘛。”

杨国聪:“所以我也无怨无悔的呆在场里养鸡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