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影子
通讯员丨郭冲圆
广州交投集团的领导和同事们为岑宇铿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会。摄影:影子
2月26日的晨光中,在珠江边的广州交通投资集团大院内,同事们热烈欢迎从北京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归来的岑宇铿。作为广州交投集团派驻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扶贫第一书记,岑宇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是广州市属国企唯一获此荣誉的扶贫干部。
四轮扶贫、三度驻村、十载岁月,从增城官塘村到五华县竹坑村,岑宇铿跨过珠三角、粤西和粤东,在“战线”绵延上千公里的农村天地彰显着扶贫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换一种身份回去,如果能教会他们掌握在农村谋生的技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十年前岑宇铿踏上扶贫路的初心。十年来,他始终坚守这份初心扎根农村,将青春与汗水洒在了热爱的扶贫事业上。
岑宇铿跟大家分享北京之行的激动心情。摄影:影子
获奖感言
“
十载扶贫路,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信心与决心。今后,无论身处何地、变换何种角色,我会继续坚守为农村事业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在需要我的地方,竭尽所能继续为农村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
事迹
岑宇铿获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
扎根农村,走实十载扶贫路
岑宇铿的生日和“全国扶贫日”是同一天,“天生”与扶贫结下了不解渊源。当得知公司将选派干部到增城中新镇官塘村驻村时,身为党员的岑宇铿毫不犹豫主动报了名。
从最初“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阶段担任官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到全力以赴参加公司“竞争上岗”担任湛江雷州市企水镇塘头村驻村党支部副书记,再到“主动请缨”担任梅州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驻村第一书记,他见证并亲身参与了每一轮帮扶。儿时的生活提供了宝贵而实用的经验,植根于灵魂的乡土情怀转化为对扶贫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引领且鼓励着这名“扶贫党员先锋”一路坚持和前进。
岑宇铿与茶树种植扶贫项目现场管护人员沟通茶树抚育情况。
心系农民,留下千里乡土情
扶贫先扶智,培养良好的家风家教会让扶贫工作事半功倍。在走访入户过程中,岑宇铿经常给贫困户的小孩“安排”家务,还将他们的“成果”拍照发给在外务工的家长,以供“监督”;看到一些家庭教育方式欠妥,他也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还会争个面红耳赤。旁人或许觉得他“多管闲事”,但他很清楚,教育对于扶贫是何等重要。
岑宇铿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参与扶贫工作。他多次在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彻夜守候,了解农产品价格和渠道,更自费前往外省市水果批发市场对接,亲历亲为,只为帮助扶贫农产品千禧圣女果打开销路。舍小家,顾大家,岑宇铿将热情献给了农民,留给家庭的却是几分愧疚。至今,他仍会想起驻扎湛江塘头村时,半夜女儿流鼻血不止,老婆抱着小孩一路跑去医院,年迈的母亲步履蹒跚跟在后边的场景。事到第二天他才知晓,因为家里人知道,紧急时刻,几百公里外的他知道了也只是多一个人焦急。
岑宇铿到海南省东方市引入千禧嫁接苗。
锐意创新,闯出产业致富经
扶贫工作,发展产业是关键。岑宇铿立足贫困村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在帮扶田头村、塘头村时,他率先探索“电商扶贫”,2014年初在淘宝网开设全国首家扶贫农产品专营网店,后升级为广州帮扶湛江95个村的扶贫农产品专营店,率先从海南引入新品种“千禧”圣女果,成为当地“一镇一业”主导产业,每亩利润达2万元。他还受国务院东西部扶贫培训基地——深圳公共人才管理学院的邀请,为来自全国多地的扶贫干部讲授“电商扶贫”经验。
夜色里的“驻村人+扶贫馆”。摄影:影子
精准扶贫期间,岑宇铿带领扶贫工作队种植840余亩茶叶,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3个村1万多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在500亩松树林中建成4200多平方米全产业链养鸡基地,为贫困户实现分红100余万元。为推动消费扶贫,他带队建立了广东省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全域扶贫消费平台——“驻村人+扶贫馆”,从构思到试营业仅用42天。该馆开业以来,销售扶贫农产品600余万元,带动线上销售120余万元,推动社会各界认购扶贫产品达1500万元。2020年该馆被纳入广州“消费扶贫专馆”。通过精准帮扶,广州交投集团的3个帮扶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98户1050人全部脱贫。
岑宇铿在“驻村人+扶贫馆”直播带货销售扶贫农产品。
党建引领,发挥“头雁”效用
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扶贫老将,岑宇铿坚持把党建引领、培养“领头雁”作为头等大事。塘头村党支部书记罗忠在他的影响下,把村内发展放在首位,把村民的事情挂在心头,以至于村民们的住所都大大改善了,自家房子还未顾及。竹坑村的张培汉以前是一名村医,只要竹坑村或邻近村的村民有困难,他都坚持送医到家。岑宇铿“看中”了张培汉的服务意识和群众口碑,与镇党委积极沟通,支持张培汉担任竹坑村党总支书记。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对的,刚上任三个月,他和张培汉紧密合作,推动群众多年来“急难愁盼”的沿河路建设项目正式动工。在他的带动下,罗忠、张培汉练就了弯得下腰、沉得住气、带得了队伍、经得住考验的良好品格,让基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提升有了最佳“载体”,锻造了一支扶贫路上“永不撤退的工作队”。
岑宇铿组织村内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凝心脱贫,不使一人掉队;聚力致富,不让一户落后。初心如故,不曾负青山,岑宇铿每到一处地方,都能带给村民一些新思考、新理念、新做法,让帮扶地区脱贫致富,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十载扶贫路,千里乡土情。这是一个农村小伙的故事,也是一位扶贫干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