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央企40年,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双双进入世界500强,被誉为“双料董事长”;
大规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性提出“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公式,被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教父”;
开创并成功实践“央企市营”“整合优化”“格子化”管控和“八大工法”“六星企业”等改革创新模式,被业界广泛推崇;
出版10多部个人管理专著,为业界奉献大量深邃的管理思想和可借鉴的管理案例,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企业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者、社团领袖……多年来,他不停地在这些身份中切换,但始终没有脱离一个中心——做好企业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要传给后来者的不只是好的企业,还有我们这些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要让年轻一代知道当年的探索和过往的路径,为他们标上路标和指示牌。
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宋志平。
此文依据宋志平《问道管理》一书整理而成,让我们沿着宋志平的管理之路,去探寻他创造传奇的秘密。
战略决胜
企业领导者就是一个被绑在桅杆上的远望者,要善于思考长远问题、全局问题,时刻为企业眺望远方。
我所管理的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导企业,战略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没有什么事情比想清楚目标和解决途径更重要了。
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有想清楚。如果我们明天想吃上饭,今天饿着肚子也要想战略。
制定战略是企业一把手的职责,尽管有战略部门,但最后的选择就在一把手的方寸之间,总要有一个人去按按钮。战略敲定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想到底对不对。
战略的决定基础是信息。重要信息一方面是从外部获取。我主张多出去看看,要知道别人的最新进展,了解外部变化、最新技术发展、产业最新的变化、最新的商业模式等,这些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干部和部门的分析中来获取,集思广益,听听大家的意见。
战略具有双重性,既是不断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之后,首先是要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战略执行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曲折、艰难,要按照既定目标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不断解决前进路上的各种问题,只有执着前行,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同时,战略该修正时要修正,该完善时要完善,要随着环境变化、事实验证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和变动是递进式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
企业领导者需要有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因为很多机遇是不易被察觉的,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抓住它。这些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凡事都要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一旦机会来临,就要毫不迟疑、快速出手。
工作一经启动,就要说到做到,坚决执行。
业务选择
一把手最重要的劳动是思考。
缺什么找什么
制定战略时不一定非要有什么做什么,而是先确定目标,缺什么找什么。若是受限于思维,首先想到的是现有的资源、技术和人员,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看菜下饭,量体裁衣”,有什么做什么,企业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比如大年三十家里有面、盐、油,就只能烙饼,但如果想吃饺子,就得去找菜做馅儿。这就要求突破传统的以资源为导向的思维局限,转换到“缺什么找什么”。
企业业务“三条曲线”
“三条曲线”是讲企业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业务。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第二曲线理论”认为:一个产业到最高点时,可能越过高峰就要衰落,这时候就要有第二条曲线接上,就是所谓:吃着一个、做着一个、看着一个。
中国建材的“三条曲线”:
第一条曲线是现在正在做的传统产业,主要是联合重组,结构调整。
第二条曲线是正在发展中的“三新”产业,主要是建立新线,扩张规模。
第三条曲线是刚刚进入的一些新领域,主要是加大研发投入,能够快速进入。
“三条曲线”是从产业发展过程的新旧动能转换角度去思考的。一个产品在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替代产品,要较早筹谋布局,为业务调整转型奠定基础。
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
作为领导者,需要经常权衡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如果没有当期效益,企业活不下去,也就不可能长远发展;
但如果没有长远发展的想法,只顾当前效益,企业就没有未来。
企业要有选择地做业务
企业不是有业务就做。
选择业务之前要进行“四问”——
自身是否有优势,
市场是否有空间,
商业模式能否复制,
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
对照“四问”,应该牢记“四要”——
一要风险评估,
二要专业协同,
三要收购团队,
四要执着坚守。
业务选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赚钱的、不熟悉的、产能过剩的、有明显法律风险的业务不能做。
这每一“问”、每一“要”,每一个“不做”,都是我从多年的成功和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聪明人和愚笨人的区别是什么?聪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愚笨人总是重复犯错误。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认真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尤其是失败的教训,这是非常重要的。
成长路径
有了战略目标,就要考虑实现路径
中国建材采用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两个轮子”,解决资金从哪儿来、资源从哪儿来的问题。后来,在“两个轮子”基础上加了管理整合和集成创新,分别解决了效益提升和技术来源的问题,也称为“四种方式”。
资本运营:2004年,中国建材经过债务重组和战略转型,步入发展正轨。将旗下的两家A股企业打包,组建成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在香港上市,解决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问题。
联合重组:中国建材没有走自建式的产能扩张道路,而是把现有的企业联合起来,走了一条基于存量结构优化的全新成长路径——重组徐州海螺,组建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国联合水泥,和中材集团合并,还并购几家国外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三分天下”的战略布局
中国建材重组战略不是“包打天下”,而是“三分天下”。不是要全国布局,而是区域布局,增加区域定价实力和市场控制力。
企业战略布局犹如打仗布阵——
第一,要有分利的思想,不能钱都自己挣了,也得让别人挣。
第二,必须各有地盘,我们有地盘也得给人家地盘,要让竞争者有生存的空间。
做企业,要好好研究过去的一些战争案例,看当时是怎么打仗的。“三分天下”是“隆中对”里提出来的。中国建材做水泥就要分析,海螺在哪儿生存,金隅在哪儿生存,大家彼此有个分割。《道德经》里有两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的是融合。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不是你争我夺,都能够有自己的核心利润区,能够自律,市场就会健康发展。
联合重组中“三盘牛肉”是一个重要原则
未来学家、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的约翰·奈斯比特在《定见》一书中有句名言:“变革,就要端出牛肉。”要告诉大家好处是什么,且好处要显而易见。
联合重组的三盘“牛肉”——
第一是要公平地评估,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价原则;
第二是整合效益和留给创业者部分股份;
第三是对那些有能力、有业绩、有职业操守的创业者给予充分信任并继续留用,吸引他们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加入中国建材。
重组选择中的文化认同
重组过程中,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如果企业没有整体文化,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建材重组的都是中小规模的企业,重组是一个大文化融合无数个小文化的过程。大家非常认同中国建材的文化。核心是“创新、绩效、和谐、责任”,行为准则是“敬畏、感恩、谦恭、得体”,每个人都能背下来。
文化认同不能拖得时间过长,若重组的企业存在落后的文化,就需当断则断。如我们收购的个别企业,就有一个人开会,来好几辆车,随从一大堆,有拿杯子的、提包的,这种落后的文化符合人的劣根性,特别容易滋长,如果不去改变,就会导致其他企业盲目跟从。
一把手的选择
重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一把手的选择——重组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是一个经营者,得会赚钱。
中国建材是个平台,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决不能妥协。
应对变化
创新纳入企业的战略层次
市场环境永远在不断变化。要把创新纳入企业的战略层次。中国建材有三大战略,其中创新驱动是首位,不创新必然死亡。
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他们总用过去总结的成功经验
我会经常到一些企业去看一看,一重、西宁,以及美国的实验室等,就是想看到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东西,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把自己固化在这个企业里,固化在成功的经验里。看到外边的世界,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否定之否定,把一些认识螺旋式上升。这对于企业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家要在坚守业务和创新业务之间寻找平衡
创新无处不在,但战略应该相对稳定。持续性改进和颠覆性创新之间是辩证关系。在思考变与不变时,我们要辩证看待,要解决好变和不变的关系,解决好现有产业和新产业之间的关系,企业领导者永远是在这两难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
大数据和智能化
大数据可以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促使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方向发展。智能化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用工,不光解脱了人,关键是实现了精准化。
企业开拓新业务的时机
做企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冲动。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在发展,该进入时进入,不要失去机会。但我们也不能在成功遥遥无期时过早进入,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里面。这就是经营之道。如果狭隘一点,站在企业的利益角度来看,我一般不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者,而是会考虑这项新技术有没有人做成功了,有没有人完成了一个循环,也就是说有没有颠覆性的风险。快速切入一个新行业的方法:这个行业里有人成功了,我就迅速重组他,给予资金支持。
打铁还需自身硬
企业能否壮大,取决于做企业的格局够不够大,而企业能否攻坚克难,则取决于企业所蕴含的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成功的企业总是把格局和能力建设考虑在先。
企业的格局要大,其实格局就是站得高,看到全局性。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能力讲的是特殊能力,不是一般性经营能力,是构成企业家品质的一部分。
企业格局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企业领导的认知格局、企业的战略格局、企业的工作格局、处理复杂问题的格局
企业的五种特殊能力——
捕抓力、整合力、创新力、承压力、复原力
中国企业的战略愿景是走向世界,要成为一流企业,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强的能力。(待续)
关于宋志平
宋志平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双料会长”。在40年传奇企业历程中,他从技术员到央企掌门人,数次将身陷绝境的困难企业改造成全球领军者,先后推动8家央企重组,整合上千家民营企业,成功带出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他常年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国企改革创新,出版十多部专著,为业界贡献大量成功企业思想和经验,被誉为中国“企业思想家”。
▫ 本文亦在今日头条、大鱼号、搜狐号、一点号、趣头条、百家号、微博、企鹅号、快传等平台同步更新。
END
编辑|思洋 校对|坚果 视觉|牛小伟
使用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