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加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传播和经验分享,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联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过申报或推荐、撰写培训、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123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建设类30个、学校实践类77个、解决方案类8个、研究成果类8个(详见:)。
本期为您带来研究成果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基于大数据下的小学生体质健康个性化诊断与反馈实践研究。
基于大数据下的小学生体质健康个性化诊断与反馈实践研究
窦桂梅 杨魁 梁营章 任海江 贾维佳 王建刚 张玉国 杜灿彪 何宇畅 殷一平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清华附小以学生学业质量的个性化诊断为抓手,以育人为导向,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数据分析不具体、诊断建议不全面、精准干预指导滞后等问题,基于学生体质数据和智慧操场实时监控等数据,形成了科学的、可推广的体质健康个性化诊断与反馈系列成果。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的内容设计研究阶段(2020年9月~2021年2月)。
首先使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从年级到班级再到学生个体,从横向到纵向,基于大数据跟踪,实现内容、形式、方法及平台等个性化精准服务。其次对班内学生进行个性化归因诊断,包括“体质优秀生、体质短板生、体质困难生、体脂问题生、技术问题生、环境问题生、其它问题生”等;班主任统筹,体育老师、社团及X课教师的联动,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并提供结构性供给;联动校内外,借助智能手环,全天候跟踪记录,形成数据分析,对肥胖率、运动习惯等关键指标过程性诊断与反馈。最终形成基于班级的“个性化诊断与反馈班级报告框架”,包括班级历年体测数据跟踪对比分析,按体质分层归因,按项目分类诊断,智能手环监控,改进策略等方面。
第二阶段: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的模型开发、推广阶段(2021年3月~2021年8月)。
图1 个性化诊断与反馈系列报告模型
根据诊断的目标和测量结果,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尝试开发可操作性、可批量应用的智能模型,并在实验研究中进一步收集意见和建议,对分析系统进行优化、改进,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报告模型。由于对学生的归因分析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兴趣、习惯、家庭、意志品质等,因此,归因诊断需要体育老师联手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完成,经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创造性开发“系统+人工”相结合的诊断模型(见图1)。运动负荷监测选用了SunfitLink阳光体育运动负荷监测系统,主要部件包括:心率臂带表、数据接收器、显示终端设备等。
第三阶段: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的实践应用阶段(2021年9月~2022年2月)。
根据智能模型批量应用和实践,面向班主任、学生、家长及专家继续征集意见和建议,并依托“智慧体育操场”,从体育课堂、大课间、课后服务、学生自主锻炼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升级。
图2 个性化诊断与反馈班级报告应用
第四阶段:综合研究和成果提升阶段(2022年3月~2022年6月)。
对研究的过程性成果进行梳理、提炼,形成高质量研究论文和报告;对课题进行展望和延伸,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如《小学生学业个性化诊断与反馈实践研究》(汤卫红等)于2021年4月获得海淀区“十三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一等奖。
二、研究结论
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的内容设计合理,有效落实了以体育人功能。高质量的体质健康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以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智能手环监控数据为抓手,围绕运动习惯、兴趣培养、意志品质等育人要素,打破体质提升单一逻辑,探索以“精准数据分析+科学归因诊断+个性化反馈指导”的内容设计思路,并在实践和改进中不断优化框架结构和呈现方式等。
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的模型开发实用,充分发挥了智慧体育作用。个性而精准的诊断报告需要繁杂的数据测试、分析和诊断,实现批量应用的重点是开发智能的、可操作的报告模型,因此,在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全过程协同改进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测评公司,发挥手环的智能化和精准化优势,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诊断和反馈的效率。
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的应用推广可行,基本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通过智能化的报告模型,高效实现个性化诊断与反馈报告的批量应用,例如每班1份“班级诊断报告书”,每人1份“个性化体质反馈单”,每月1次“手环监测报告”等,并持续推进科技助力体育教育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进而辐射全国。
往
期
推
荐
10.
11.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