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江静
商学院 钟雨垚 151090185
在阅读《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作为经济学类的学生,本书相对来说易于理解一些,同时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管理学知识、拓宽视野的机会,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同时也看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
虽然本课程每一章只有一个思考题,但是做起来还是需要相当多时间投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尽量尝试着用学术写作的方式去完成思考题。除了仔细阅读本书之外,还寻找与思考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在已存在的研究的基础上,再与课本相联系,结合自己的思考。当然,对我自己来说,格式方面还是有诸多不足,会在撰写期末论文的过程中,近一步规范完善。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在于阅读书本本身,还在于学术思维与写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与提高。
进一步来说,还想具体地谈谈《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对我的一些启示。无论是在国企改革还是技术创新方面,钱颖一都提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对接等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在我国具有共性、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通过阅读,我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这类问题。在这学期的阅读之后,恰好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研究“医养一体”的养老模式。在与相关负责人谈论政策的实施时,负责人就提到了这一类问题,当时我就联想到这本书对中国行政制度的分析,结合现实,感觉无论是对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还是对实践课题反映出的现实问题,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果没有这个课程作为契机,我可能仍会接触到这本书,但也许不会读得这么仔细,也不会发散性地阅读其他文献,以获得深入思考。当然自己的阅读与理解可能还比较片面浅显,若条件允许,非常希望与老师、助教多几次线下活动,听听老师的想法与理解。
6.《四书章句集注》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李承贵
信息管理学院罗蓓 151070046
我是一个不喜欢哲学的人,倒不是讨厌哲学本身,只是因为对哲学的描述与概括太过于抽象和难解,而凭借我对哲学仅有的一点兴趣尚不足以支撑起我对它的学习欲望,这也是我一直视哲学如猛虎野兽的原因。
直到学分要求,我选中了《四书章句集注》,在那一点点的兴趣上,又新增了一份责任,偏偏我又是有轻微强迫症的人,该我做的事,就想着一定要做好。于是,我和哲学扯上的联系,应当算是从《四书章句集注》开始的(我是湖南的理科生,几乎不用学哲学)。
学习过程中,意料之中的难,几乎不能看懂,挺挫败的,甚至也有考虑过干脆放弃。但总算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如今学习这本书的心境也改变了,学习就非得求甚解吗?高中语文选读课本上有写一个《渴见水》的故事,是说有一个愚人因为不能喝完整条江的水就干脆一口也不喝,最后渴死了。学习也是如此吧,因为大部分不懂就连那可以接受的一小部分也放弃的话,岂不也是愚人。所以,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不否认,对于看不懂的部分,而且是大部分,我都直接无视了,而对于我理解的、并且很喜欢的见解,我都有认真看,并联系了自身的情况做出了自己的解读。这是我这学期的学习方式,也是我接下来要写心得的方式,虽然不怎么对得住老师准备的那么多材料,但是我觉得是对我而言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也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和体谅。
我很喜欢老师补充的胡适那篇《人生有何意义》。意义,是我们为人处事经常要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付出了这么多却换来一个失败的结果,那我付出这些是为了什么?我做与他人不做都是一样的结果,甚至他人过得比我更好,那做的意义又是什么?大学是一个提供了很多机会的地方,自然也是一个充斥着竞争的地方,我有过成功,却也不乏失败,在失败最频发的那一段低谷期里,我又重新把这篇文章找出来看了。人生的意义全是个人自己寻出来的、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虽然这种说法带了点唯心的色彩,但也不失为一碗好鸡汤。自己做过的那么多事情,有没有意义,是自己说了算的。一件让你很挫败的事,你觉得挫败了,那就真的挫败了;可倘若你还愿意振奋一点,去接受它,去征服它,它也未尝不是没有意义的。说来说去,有没有意义,决定权还是在自己。那段低谷期里,我也真的就是慢慢自我安慰,才渐渐走了出来。
还有就是关于“诚意”的解释,我也很受启发。语文是从小学到大的东西,所以,最初在语文课本上看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唯一没有去花精力了解的就是“诚意”一词,“诚”这个词被提及太多次,以至于我很清楚它什么意思,这道标准我遵守了十多年。可是,看到老师的解释时,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的理解真的很肤浅。仅仅保证对别人说的话、不违背事物客观性就是“诚”了吗?那也太简单和太低级了。“诚意”的“意”才是“诚”最难的部分,因为“意”的对象,是自己。当一个女生喜欢一个男生时,不回避这种喜欢才叫做诚意,明明喜欢却欺骗自己不喜欢则是反面。这样的情况在自己身上也常常发生,不仅是喜欢一个人而告诉自己说我们只是朋友,有时候不喜欢某件礼物也还要安慰自己说它是朋友送的很花心思自己必须要喜欢……从前以为对得起别人就是“诚”了,一个人,也需要敢于直视自己的内心,不以外物而动摇自己的想法。
很早的时候就听过“中庸之道”,就听过“过犹不及”,高考的时候也选了它的论述,以为做事不偏不倚、不过激进也不过保守就好了。修完第二章《中庸章句》后,虽然依旧如上文所说,没看懂多少,却仍是有些思想同自己已有经验结合产生了新的启发的。倘若说,《大学》是一种方法,那么《四书》就是这种方法下所应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无欲无求,也不是佛教看破红尘的心若枯井,它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那种宁静却不乏远志的心态。也许,它的另一种解释应当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吧,能够诚意,正视自己的想法,这是“过”的趋势,而能够遵循礼法,不逾越限度,这是“不及”的趋势,倘若能够在这二者之中,求得一份平衡,便是中庸无疑了。
还很喜欢的一个材料是牟宗三的《水浒世界》,最爱里面这句话:照来不尼兹的哲学说,一个本体概念一经形成,则所有可能的谓词皆已含在里面了。这种哲学证实了李逵搬老母搬不上来的必然性,又以“真叫黛玉结婚生子,则黛玉还成其为黛玉乎”来佐证了这种哲学。大学之后,我的性情变了很多,大学中所识得的人会倾向于给我贴上“可爱”之类的标签,而从前的朋友都是认定我的“aggressive”属性。这样的转变自然不乏我的刻意为之,谁不希望能获得好的人缘,得到大家的认可呢?那么,在性格上,前者要好些的。可真做到转变之后,又无比怀念后面的属性、那个冲动任性的自己。究竟是哪种性格比较好呢?为什么其他人就没有这种困扰呢?我也曾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过很久,百思不得其解。而这句话给我打开了一扇门,给了我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的角度。当“我”以“我”的形式出现的时候,这两种属性就都是我所具有的了。一方面我喜欢随性、无拘无束的处事方式,一方面我又敏感在乎他人的看法,自然这两种性情就能在我的身上杂糅了。它们无关对错,只是顺着问题而存在着。至于我更想要哪种,也许还得看我接下来的境遇是如何发展的,看环境对哪种性情的助力更大吧。我无需纠结,随遇而安即可。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也含了挺多废话,或许也不是真的对《四书章句集注》的体会,但这是我对这本书、这个课程的学习,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以及我的心境的最深的感悟了。学的目的在于用,我想,这么学,这么写,应当是有一定道理的吧。
7.《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 张伯伟
商学院 王天易 151099139
这学期选读了《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是想在微积分和会计学的狂轰滥炸之中寻找一点人文的滋养。虽然身为文科生,但自身的文学素养与积淀的欠缺使得我并没能完全地理解这本书的精髓所在。所幸是在阅读中也偶有心得。这里就挑我印象最深刻的写。
我认为,这本书强调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情感。情感是支撑起一个文学作品的精气神儿。透过一首诗,我们可以揣摩作者在写诗的时候的心情状态,甚至可以以此推断作者的性格特点。情感的自然,一方面自然是不刻意不做作。有情则抒,绝不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则是要把握好抒情的度,就是书中提到过的“隐秀”。欧美国家讲究的是喷薄而出的感情,而我国自古讲究的是内敛而含蓄的美。“隐秀”,自然是“曲径通幽处”然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体味到隐藏至深至纯的饱满情感。而“隐秀”境界的达到,通常会借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方法,以温飞卿《菩萨蛮》为例,他选取了牡丹、月、灯、燕、春等意象来表达思念、伤春之情。因为这些意象本身就带有寂寥、孤独之感,因而使用它们来表达这一类情感便浑然天成,不露刻意之感。如此,常有一些情境被固定地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有一些意象自身就带着浓浓的愁绪,或是心胸开阔之感。或是别的什么。总而言之,一吐而尽的情感固然好,但委婉的情感,才更有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欣赏的渴望。
第二则是词句,即修辞手法的运用。书中对于斟词酌句和一挥而就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并没有像很多文学评论那样,不赞成对一句诗句进行各种装饰。书中强调的是,首先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灵感,然后则是细心雕琢的技巧。雕琢与偶得的关系就是“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的关系。如果纯粹是一时兴起写下的诗句,常常用词上不够精心,没有好好琢磨,显得略微苍白;但如果修饰太过,又会如同一个浑身挂满了金银珠宝的贵太太,一身的铜臭。修饰和偶得,都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好的状态就是作品被细细雕琢过,却不露痕迹。就如同作者十分赞赏的陶渊明的诗作,他的诗作一直被认为是纯真质朴的代表,关键也就在于他的诗作来源于心灵,同时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当然作者也强调这个境界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模仿的来的,所以追逐真我,沿着自己的路子走,也是不露刻意非常重要的一点。
书中的很多章节,比如《真情与兴会》《深情与至诚》《自然与藻饰》等,都在说明这个道理。我自己总结下来,自然就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宜太露,也不宜太收。有情而不滥情,有才而不滥才,才是行文作诗的上上之策。
8.《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导读读书班 悦读导师:张伯伟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乐天呈 151150024
有幸考入南京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后,我发现更有幸能有机会参与“悦读经典”计划。本学期我选中了“悦读经典”计划中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这本书。经过一学期的阅读和学习,我发现我收获颇丰——“悦读经典”计划让我获得了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及在书本中找不到的东西。
首先,能选入“悦读经典”计划的书都是好书,《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也不例外。《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是由文学界著名教授傅庚生编写。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这本书,但是经同学推荐,我选了这本书。阅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对我而言闻所未闻的书实在是一本好书。该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虽说不是举世闻名的名著,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文学方面的知识,增加了文学素养,这对理工科的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机会,若不是“悦读经典”计划,我几乎没可能接触这本书,并且细细品味它的。在无比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说,阅读《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是我仅有的几种放松手段之一。
不仅是傅庚生的这本书本身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线下讲座也让我受益匪浅。《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导读老师张伯伟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线下讲座每次都是座无虚席,有时走廊上都有同学。
此外,通过“悦读经典”计划,我还认识了很多其他院系的同学,虽然跟他们只是泛泛之交,一段时间不见面走在路上都不一定能认得出来,但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我的眼界。我所在的学习小组会经常开展线下讨论活动,这其实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自己一个人阅读时看不懂的东西通过讨论或许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可以从自己先前没有关注到而别人关注到的内容中发掘新的知识;同时,大家一起讨论难免会聊起书本以外的东西,这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有帮助,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自己院系本专业内,还应当了解一些其他的东西。我们小组的组员都是来自不同院系的,不同地区的,虽然交流过程比较短但还是能了解很多东西。
总而言之,南大的“悦读经典”计划让我收获了许多,我起初还把这项课程当成了负担,现在看来全然不是。我觉得读课外书不应是一件被动的事情,但是事实上中国当代许多学生就是把看课外书当成负担,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这是错误的观点。“悦读经典”计划正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学生的观念,化被动为主动,让他们爱上阅读,从而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