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派对正在成为互联网平台上的时尚之举。
然而,随着平台的扩张,外界对知乎的认知已经变得模糊。
刷知乎,能带来多大的帮助?
知乎请来了流量大的明星,却举办了一场“安静”的派对。
知乎Gala类似于B站,结合平台文化,输出专题节目。不过,知乎Gala的热度远不及B站。
知乎好像还没有确定程序的定位。使用知乎六七年的小鱼说,他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看到王源这样的明星在知乎上表演。在他的认知中,这个知识界对娱乐圈明星一直是“不友好”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怎么看现在的中国流量明星?”最流行的回答是:“我们是韭菜,明星是大韭菜。”
知乎不是追星的地方。就算是老用户也未必知道这里至少有上百位娱乐明星。胡彦斌、梁静茹、谭维维等歌手,徐峥、徐静蕾、韩雪、周冬雨等演员,贾樟柯、大鹏、郭帆等导演,都在知乎上开设了账号。
但是绝大多数名人的消息都很少,更新和回答的也很少。
知乎用户对有流量但实力不足的明星特别抵触。对于这次晚会上出现的一些明星,去知乎搜索相关话题下的最佳答案,可能会发现很多差评。
从知乎每日热榜和热搜的表现来看,平台上的娱乐圈内容也在明显增加。
这引来不少老用户的吐槽。
也有用户感叹,知乎已经沦为“娱乐八卦问答版”,“在拥抱流量的同时,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和价值”。
知乎确实给了很多人一个解决方案。通过这个平台,很多人获得了知识、经验和思想上的支持。
知乎十年新人答主“肥肥猫”曾指出,知乎最大的价值在于聚集产出优质内容的用户,为优质内容输出提供平台。
一位自称是技校学生的匿名用户说,无意中打开知乎后,发现“世界这么精彩,我怎么这么单调”。之后,他从技校退学,去了一家编程机构学习。
然而,知乎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曾经让用户说“有理想的年轻人,到知乎来不及”的平台已经不复存在。
从内容生态来看,娱乐、社会、时事等内容的增加,其实已经让知乎演变成一个综合的内容生态。
在以问题为主的知乎,往往是因为一个小V,让一个话题一下子火了起来。但小V很难像大V那样起到吸引普通用户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知乎的改变,对应了周元当初对这款产品的设计。
在他的设想中,知乎最重要的是解决一个随处可见的需求,即把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连接到另一群正在分享的人身上。渴望了解它。
总之:知乎的信息筛选效率比以前低了。
明星虽然有自己的流量,但如果明星只是回答问题,在知乎出现一次,对平台的意义可能并不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知乎其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比如在知识问答社区领域,它就没有对手。
次日,知乎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悟空问答”宣布该应用下线。
要知道悟空问答出自跳调的“应用工厂”,而字节跳动是在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眼皮底下强行开辟一片天地的最有朝气的后起之秀。知乎大胜悟空问答,实属难得一见。
知乎为什么打败了悟空问答?
还有一个更核心的点,就是知乎的调性是不可替代的。
只要知乎的文化内核不变,形式上的变化只能更好地满足知识传播和问答的需要。
相比之下,悟空问答的调性与内核,无人知晓,无人关心。
在问答社区的竞争中,知乎获胜并不奇怪。
但从更广的角度来看,知乎的反对者在增加。
一潮一涨,知乎商业化面临的挑战也相应增加。
不过,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做好视频,成为知乎未来能走得稳、走得远的关键。
宇轩指出了另一个问题,即知乎未能平衡新老用户。“与娱乐明星相比,大家更受欢迎,因为知乎一直在推崇其他平台的优质用户。”
当时的活动页面截图,显示排名并非最终结果
至于老生常谈的商业化问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周元对商业有观察、有想法、有想法,但他可以采访、写作、发表,却无法验证。而他想成为“让事情发生的人”,于是知乎诞生了。
知乎的起源是理想化的。正式诞生前一年多,微博时代来临,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娱乐灌水浪潮几乎不可逆转。知乎强调的是认真和专业,这是极其不同的。
可悲的是,环境比人强。知乎不能完全保持自己的基调不变。
十年来,知乎经历了数次大V离场事件,持续的商业化探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新知青年大会上,知乎宣布品牌口号由“有问题上知乎”升级为“有问题,有答案”。
它解答了很多人的困惑,但仍需寻求自身发展路径的答案。(应受访者要求,何峰、雨轩在文中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