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简介
李治杰,第三小学一年级二班班长。他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自律性强。兴趣广泛,喜欢篮球、乐高编程、阅读等。曾在“2023年第二十五届IRO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省级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大家好,我是一个职场妈妈,儿子治杰今年刚刚步入小学一年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曾经焦虑过,彷徨过,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陪伴而不是陪着
我认为不是只要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如果我们心不在焉地看着手机,只能算“陪着”。孩子想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着”。
我和孩子爸爸的工作都非常忙,我会经常加班和出差,爸爸是经常会加班。但是我们只要一有空,就会放下手机陪伴孩子。爸爸早上上班时间略微晚一些,就会跟治杰疯疯闹闹玩一会再走。我只要不加班就会在家陪他,如果出差了我也会每天跟他视频聊天,聊一聊今天有什么开心有意思的事情啊,他也会跟我讲一些他想分享的事情。有的时候时间不允许,我们还会给他留便条,让他回到家的时候能看到。周末我和爸爸都在家的时候,就会一起去户外跑一跑,玩玩飞行棋,做做手工等。
孩子想要的陪伴,是我们真心与他们共享这一段时间,想要与父母互动,哪怕只是简单的聊天或游戏,只要能得到父母积极的回应,孩子心里都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安全感。
爱要大声说出来。如果问父母:“你爱孩子吗?”,所有父母都会回答:当然爱!可如果问:“你的孩子知道你爱他吗?”答案就未必那么斩钉截铁了。
陪伴就是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大方地表达我们的爱。比如,我经常在哄睡时跟治杰说:妈妈好爱你啊,不管你干什么都不会影响妈妈对你的爱,好开心能给你当妈妈。他每次听到都非常开心。久而久之,他也会跟我们表达他的爱。比如,他会在我加班的时候,给我留个小字条放在我的拖鞋旁边;他会在我出门前大方地夸赞:妈妈今天真漂亮;会在给爸爸送礼物的时候附上一封他用拼音写的信等等。
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很多妈妈问我,为什么治杰的情绪这么稳定,他都不发脾气吗?怎么可能!大人都做不到从来不发脾气,更何况孩子呢?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重要的是如何与情绪“做朋友”。
在治杰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表达情绪的能力。起初他可能表达不明确,我会在旁边帮助他分析:你生气是不是因为这个啊?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补充和纠正。慢慢地,他自己越来越能快速识别情绪,并且准确表达他当下的感受。
后来他发现与其发脾气,不如说出来让别人知道,这样更容易解决问题,他就不愿意发火了。平时我有情绪的时候,我也会讲给他听,我会告诉他: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你多担待,我们共同成长。耳濡目染中,他对于别人情绪的理解力也变强了,时常会跟我分享,他同学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他为什么不高兴了之类的话题。我们也会一起讨论分析,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我一直打心底认为我们是平等的,不会因为我是妈妈,懂得比他多,我就要求他听我的。遇到事情我会很耐心地去听他讲,去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
治杰在上中班的时候,一次要上台做植物类主题演讲,我帮他准备了一份大约400字稿子。当他说稿件很长时我说:“以你的记忆力来讲应该很快能背下来”。他没有说什么就开始准备。在第二天晚上他再次抱怨时,我又说了同样的话,于是他爆发了:“妈妈你是大人,你可能背诵这个东西感觉很简单,但是我是小孩子,你不能一直在旁边说这个很简单,你这样说我心里好难受。”那一刻,我才发现我的说法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立刻为我的做法向孩子道歉,并跟他沟通,要不要降低难度。最终,孩子接受了我的道歉,并继续投入到练习中。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写过一篇名为《商量,商量,再商量》的文章,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很多时候,孩子是希望被我们理解的,希望我们去倾听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并平等的沟通,而非以大人的视角“想当然”地预判孩子的想法。
作为父母,我们也是不断学习,用心陪伴,学会倾听孩子,并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相信孩子未来都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班主任于雪晗老师观感
治杰性格阳光开朗,品行端正,情绪稳定,独立能力强。敏而好学,敢于探索;集体荣誉感强,与同学相处融洽。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与家长的平等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察觉情绪、表达情绪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