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派往贫困村,承担起脱贫攻坚的重任。然而,他们中的不少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那就是交通不便、资源缺乏、村民思想保守等等,带领群众奔小康不知从何处下手。

最近,中新网报道的一则新闻让人眼前一亮:江西德兴市张村乡南岸村大学生村官艾剑辉,将当地一道原先并不起眼的小吃南瓜粿,打造成休闲食品,通过包装宣传和电商营销,年销售额居然从原来的不足10万元跃升至100万元,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南瓜哥”。

“南瓜哥”的故事告诉我们,贫困村资源稀缺,但并不代表无路可走,关键是有没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眼光向内,找出自家的“宝贝”,将潜在优势发掘出来,就能转化成为产业优势。

很多人认为,贫困村脱贫,离不开上级支持、外来援助,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争取资金上,这固然没有错,而且收效也比较明显。问题是,扶贫专项资金毕竟有限,具体到每一个村常常是杯水车薪。一味地“伸手要”,难免会落空,况且也不可持续。

俗话说得好,“穷归穷,家里还有三两铜”。意思是说,再穷的家庭,总归能找到相对值钱的东西。许多贫困村也许没有显性的优势,但潜在的优势一旦被激活,其财富效应同样不可低估,南瓜粿就是最好的佐证。尽管此前南岸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但就是没有人将其当回事,更没有意识到,它会变成村民的“摇钱树”。 “南瓜哥” 艾剑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沙里淘金”,将别人看不到的财富变现。你看,他将村民们司空见惯的南瓜粿放到网上,吃货们一看便吊足了胃口,“哟,这种乡土小吃从来没见过,赶紧下单买呗。”随着网上订单不断飞来,如今全村80多户村民加入到南瓜产业中,不起眼的小吃,就这样华丽变身为脱贫攻坚的“功臣”。

在艾剑辉身上,至少有两点值得村官同行借鉴。首先是深入走访,了解村情。他常常肩扛锄头、脚穿解放鞋,与村民们一起在田间劳作。进村不到3年,已满手老茧。在与村民的亲密接触中,掌握了一组详实数据:100斤新鲜南瓜,只能卖50元。而晒干后,可得9斤南瓜干,加上5斤糖,6斤糯米粉,少量辣椒,可制成约20斤南瓜粿,售价约400元。正是有了这本账,艾剑辉才有了发展南瓜粿的底气。由此可见,走访不单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看别人看不到的,说别人说不出的,想别人想不到的,才是真功夫。另一点是他敢于追梦,有想法还有办法。为了迎合人们吃得绿色、健康的消费心理,他在南瓜粿上市前,先是举办了“南瓜节”,让消费者亲眼目睹村民无公害南瓜的种植过程,尔后又在微信上晒出手工制作南瓜粿的过程,最终引发了南瓜粿销售的爆发性增长。

“南瓜哥”走红了,相信“西瓜哥” “小米哥” “红枣哥”也会陆续登场。他们将以青春的智慧,托举起一个个富民产业!(记者 张粉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