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在工业软件领域从业25年左右的技术人员在项目中碰面,这位兄弟涉猎的领域比较广,最早是做行业性的应用系统,后面转行做IOT系统底层开发,从C、C++开始,接着又做了工控系统、大型汽车及重工行业的MES系统,经历比较丰富。时间有限,聊了一会,还是引发了很多共鸣,反思过去,有一些感悟拿出来做一个分享,这也是众多企业做制造MES系统时需要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1.大型MES系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宽泛,而且非常热的话题,之所以大家一直讨论,是因为MES项目的真实成功率是不高的,远远低于流程和管理相对成熟的ERP或CRM行业,这中间有很多因素造成,很多论点会归集到管理和人员能力不足上,认为这是因为国内的管理体系不成熟、工厂人员能力不够高,所以一定会造成这样的结局。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还是要回归理性去看待这件事,站在本质上想一想,不要总陷入方法论中。下面给出我的观点,抛砖引玉。

关键点1:MES项目的成功主要依赖乙方,找到一个运营正常、制度完善的乙方很重要。

甲乙双方对项目成功的影响,如果要给一个大概的占比,我认为这个比率乙方的影响会占到90%,乙方公司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

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大多数实施方的生存状况是不够好的,这个现状和这个行业的利润链条的分配不均衡是有直接关系的,利润率最高的是软件产品厂商,他们基本是行业的顶端,主要通过出售产品License,他们的重点是营销,通过宣传产品、打造行业标杆来影响市场以此创造销售机会。他们基本不负责项目的实施落地,落地工作主要由实施方来完成。

实施方也就是文中所指的乙方公司,是MES项目交付过程的绝对力量,他们在项目里负重前行,需要同时面对客户方的挑战及上游厂商的合规要求,大到体系架构规划,小到功能应用,全部需要了然于胸。

MES项目实施过程是异常繁琐的,沟通对象基本涵盖了制造业的各个业务单位,现实状况是国内绝大部分企业人员对项目实施的流程是不熟悉的,不熟悉的后果必然是无法提前规避潜在的风险,而这正是项目管理的根本意义。这并不是最可怕的,相信你还会面对业务Manager很可能无法把自己负责的业务讲得很清楚,实际项目过程里远不止这些,一定是状况百出。

乙方需要依靠项目生存,实际上需要承担项目的全部风险,所以在一场梭哈的牌局中,一个是付出全部,一个可能只是面临部分损失,你觉得谁会更在意这个结果呢?

我认为实施方是推动智能制造行业前进的主要中坚力量,虽然基本上这些厂商是不会进入Gartner的法眼的。事实就是这样,历史只为成功的人书写,默默无闻才是大部分人的现实。

关键点2:乙方的团队数量不是最重要的,项目中那个技术带头人会最终决定项目结果。

当下大的智能制造项目,基本上现场团队规模会达到20人,峰值人力可能会达到30-40人。庞大的团队协作给项目管理和沟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合理化的安排,效率是很难提升起来的。

现实情况是项目人数看起来很富裕,但是质量并不那么富裕。最终项目还是部分人员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部分对项目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里面,一定还有一个技术带头人。

我们需要将这个定义“技术带头人”做一下解释,这个角色的人可能是项目经理、可能是一个业务顾问,也可能是一个开发人员。在项目陷入困局时,那个排除万难,最终带领项目走出困局的人员就是技术带头人。这个感觉有点类似“带头大哥”,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为什么讲技术带头人会最终决定项目结果?虽然说项目的成功是主要依靠乙方的,但落到每个项目里将最终由不同角色的成员构成项目团队,现实状况是团队中的每个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任何公司都无法保证全员高水平。因此在项目的交付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员会由开始的固有角色发生变化,对项目的作用也在慢慢开始发生改变,技术带头人在这些变化中慢慢产生,并最终影响项目。

这并非是偶然结果,应该是必然的走向,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团体,一定有一个核心人物在带领着大家前行,否则反方向就是最终全员失败。

对MES项目起到决定作用的技术带头人他会有以下特质:

->强烈的责任感

->绝对的付出精神

->足够的工业履历

->极度的技术能力

如果你恰巧是甲方的项目负责人,需要对项目结果负责,请打开慧眼,找到那个会带领项目走向成功的技术带头人。

2.平台在项目实施中承载的是什么?

当前MES平台市场可以讲是百花齐放,国际厂商和国内厂商全都活跃在市场里,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时间洗礼,目前各个厂商已经趋向于在各自领域里打出了名号,但一切不是固定的,争夺是永恒的。我们看到了有这样一些平台,他们主打的概念有:

-柔性SOA

-BPM支持

-元数据架构

-低代码轻量化架构

-OOTB

-...

那么这些平台在实际的应用过程里发挥了什么作用。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研发团队,到底做了什么?给项目成功赋予了什么价值?基于实际项目应用浅浅的分析一下。

平台层面应该多关注架构,少关注功能。

企业的技术选型过程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不关注功能,只注重需求解决方案。另一个是就通过DEMO来看功能适配度怎么样。这两种方式并非绝对有高下之分。但通过我这些年的观察,对MES这块业务来说,现实情况其实是这样:

专业行业级解决方案的厂商,其实是项目级积累,有自下而上的经验积累,来自底层能解决问题,未必能带来多少价值提升。

全行业解决方案厂商,基本在MES里没有太多的功能级沉淀,他们在系统规划及价值视角上的思路是可取的。

基于这样一个现状,总体建议还是多关注平台的底层架构,了解其真实能力在哪里,直白的说法是了解平台这个地基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能不能满足未来业务和数据的积累,这个会更重要。

看待平台,应着眼眼下,适应变化,找适合自己的。

不要好高骛远,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现状的平台,这才是最佳的平台。很多项目现实背景决定了选择权,小的国产平台不一定就差,大的国际化平台未必就是最好的,不一而论。

总之在智能制造的项目里,变化总是无处不在的,看准那个变化点,做出合理的判断才是项目落地最重要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