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圈主阿彪,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我有两个小孩,我把带他们的心得提会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孩子,研究如何养孩子,再把研究成果写成文字,汇集成养孩子的书,这就是我后半生的生活。
有人说为孩子而活的男人可悲,然而我不这么认为。
从我第一次牵着孩子的手,领着他蹒跚学步开始,我告诫自己,不要再做急性子;
从孩子第一次跟我说“不”开始,我便不得不告别前半生的固执骄傲和自以为是……
因为孩子,我涉足了这一辈子原本不可能接触的知识领域,看到了人生别样的风情和另外的可能;
也因为孩子,我把自己当初贫瘠的童年未曾体验过的事,全部陪孩子体验了一遍,我重新体会到了做孩子的乐趣,说是重生一次,毫不夸张。
从彷徨犹豫着要不要二胎,到现在自信地拥着左宝右贝,还能腾出手来晒俩娃的朋友圈,甚至能腾出精力码字分享经验,谁说这不是一种质变?
相信我的变化大家也是能看得见。虽然我原创文章的产量并不高,但我发表在这里的每一篇文字,都是我真实生活的记录、真实内心的表达。几年前我的文字,也是充满了迷茫、犹豫和不确定性。后来随着育儿经验的积累,专业知识的增加,慢慢的,我变得更加明确
比如,关于“是否可以打孩子”这个问题。几年前,我还是持着一种顺其自然(其实是随波逐流)的态度。
但是现在,在我的新书里,我明确表达了“不可以采用肉体惩罚”的观念。不仅是因为我从大量的专业书籍研读中,找到了支持这个论点的依据,还因为我确实找到了不打孩子也能教育好孩子的方法,并且,我自己身体力行,真真正正做到了。
我曾经也是一个暴脾气的妈妈,而我家大宝川哥也恰好是集“高需求、低智能、急性子”等各种问题为一身的“问题儿童”(当时的感受)。
若干年前,我也曾在极度抓狂下对孩子动过手,也在打过孩子之后万分愧疚。母子关系更是像过山车一样,极不稳定。
但是现在,在经历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学习和培训之后,至少在对待孩子方面,我战胜了情绪的魔咒。
不打孩子之后,孩子也没有变得任性骄纵,而是更懂合作,更懂感恩,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更和谐了。
这些方法经验,我都曾在公众号里陆陆续续发文分享过,但是因为不成体系,这些分享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我写过一篇讲“打孩子不好”的文章,有读者就留言说:“我也不想打,可是脾气上来了,控制不住啊!”
于是我又写了一些关于“如何管理情绪,保持温和理性”的文章。有人看到就说:“光对孩子温和怎么行?你不管教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地替你管教”——听起来好有道理。
于是,我又写文章介绍,除了打骂之外,还有很多科学文明的教育方法。
然后有人又留言说,这些教育方式都很好,“可是脾气上来了,就是控制不住啊!”
……
不成体系的碎片化阅读,就是如此,永远看到的只是局部,永远形不成体系,今天信这,明天信那,永远建立不起稳固的育儿观。
这也是促使我下定决心再出版一本育儿书的原因。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喻成一颗沙子的话,那么一本书就是一栋房子。它的构成,首先要把分散的沙子按类别属性集结成砖块,再按照一栋房子应有的结构次序,一块一块垒好。
因此,书籍阅读最大的优势是: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词句,你都知道它所处的位置。它是窗?是梁?是在一楼还是二楼?这篇文章的概念靠什么支撑?这个观点的前提和背景是什么?
这就是阅读书籍的好处,它带给你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而不是一盘散沙。
因此,即便是在网络碎片化阅读如此便利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沉下心来,去阅读完整的一本书。
首先,温和而坚定,是房子的基础或一楼。虽然这个概念广受认同,但是它的实践,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因此在这本书里,我花了很多篇幅去仔细阐述:什么是温和而坚定?为什么要温和而坚定?具体怎样才能做到温和与坚定并存。
俩宝养育内容则是二楼。有了一楼的温和而坚定做支持,二楼主要在俩宝家庭关系上做提升。包括:父母跟大宝的关系,父母跟小宝的关系,大宝跟小宝的关系。我同样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包括我自己抚养俩宝的经历,作为墙体,来支撑二楼。
最后介绍第三部分。这是我在家长课堂中,遇到的很多实际案例的解答。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房子的窗户,引入一束束穿透现实世界的光芒,给大家更多实际应用的启发。当然有一楼的窗子,也有二楼的窗子。
下面是本书的纲要:
☞ 第一篇:温和而坚定
第1章 为什么要温和而坚定?
第2章 怎样做到温和?
【理解孩子】
【改善心态】
【有效管理】
【科学育儿】
第3章 怎样做到坚定?
【明确底线】
【规矩与坚持】
☞ 第二篇:俩宝之家
☞ 第三篇:家长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