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个附近人熟悉的身影一颠一簸地穿梭在养鹅场里,他就是“鹅官”朱充德,像往常一样端着鹅食喂养他的“宝贝”们。

养鹅能致富吗_致富经养鹅_养鹅的效益

朱充德在喂大白鹅

近年来,在养鹅的日子里,朱充德找到了致富之道,让他成了闻名十里八乡的“养鹅达人”。作为一名残疾人,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呢?

养鹅让他摆脱贫困和找到致富方向

7月2日,朱充德接受记者采访,他憨厚朴实的笑容挂在脸上,讲起话来爽朗又和善,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说养鹅的话题,他就来了精神:“我最初只是在家里‘小打小闹’跟随父亲养了几十只鹅,没成想这一养就是几十年”。

朱充德是礼纪镇贡举村委会石盘村村民,2015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6岁,14岁时得了白癜风,继而引发身体病变,变成了有些残疾,使得他起路来一瘸一拐,体力更是远不及同龄人。2005年母亲瘫痪在床,一家的生活重担,几乎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在2015年被列入贫困户之前,朱充德跟大哥、伯父同住在一间祖屋里。“缺劳动力、缺资金,当时我们的帮扶力度也很有限。”贡举村党支部书记曾祥艳对朱充德的境况很了解,当时的朱充德夫妇搭起一间木屋,常常与妻子一起种植水稻,打零散短工等赚取一些生活开支。

记者跟随朱充德来到他的“基地”里,未见鹅场,先闻鹅声。随着此起彼伏的“嘎嘎”声,放眼望去,一群大大小小的白鹅尽在记者眼前,憨态可掬。铺天盖地的鹅群雄纠纠气昂昂,追逐嬉戏、振羽高歌,就像一朵朵天上流动的白云,煞是壮观。朱充德在鹅群中随意抓起一只鹅,用手掂了一掂,“估计不下8斤。”他满脸笑容地说道。

如今,朱充德养鹅的规模已经达到400只,同时他还利用林下空间养了160只鸡。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肉鹅120天可出栏,出栏时平均每只9斤有余,每只鹅能卖200多元,除去60元的饲料成本,400只鹅就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

生产生活都要“向天歌”

朱充德给自己的微信起名叫“向天歌”,寓意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更代表了他本人的性格。在他的微信好友对话框里,销售白鹅成为主要的聊天内容,养殖的白鹅基本上都是通过微信销售,足不出户就搞定了。从贫困户到自主脱贫,朱充德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那时候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站起来,2017年母亲又逝世了,觉得生活也像断了腿儿。”讲起生活中的艰辛朱充德并没有太多抱怨:“好在双腿恢复了些功能,还能走,老的没了还有小的,生活还要继续。重活不能干了,就干力所能及的。”

如是,朱充德选择了养鹅。2017年,他养的第一批鹅就给他带来了6000多元的收入,当年他还应聘上了护林员,每个月还能领到1000元的工资。2017年年底,朱充德成功摘下“贫困帽”。

“现在,家乡的生态环境好了,山清水秀,林地面积大,空气质量也好,将鹅养在果园或者林地里,有着纯天然的饲料,成本低又环保健康,我养的大白鹅既圈养又放养,白天赶到坡地上吃草,傍晚就关进鹅寮用我的秘方喂养,肉质细嫩,所以卖的要比别人的贵,但是卖得也很好;鹅绒是天然的保暖材料,是加工羽绒制品的优质填充材料;鹅胸脯肉、鹅蹼和鹅肝等产品营养价值高,所以鹅肉是当今餐桌上紧俏的佳肴之一,鹅全身都是宝。”朱充德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养殖大白鹅的好处来。

梦想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加工厂

“自己享受了政府的好政策,就不能辜负政府的期望”,一直以来朱充德都坚守着这一想法。政府帮助他购买了大病医疗保险、送来了鹅苗和饲料、补贴了5万元建房款……这一笔笔账,朱充德都牢牢记在心里,也成为他肯干、实干、苦干的内在动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轻微残疾的朱充德,在最难的日子不但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还把日子过得颇有生活气息。如果说养鹅是朱充德为了生活做出的选择,那么画画和做工艺品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调味品。

曾祥艳告诉记者,朱充德利用空闲时间喜欢画画和做一些核桃等工艺品,其中有用易拉罐制作的“虎啸山河”气宇轩昂,“马到成功”上的骏马英姿尽显……

谈起未来的发展,朱充德信心满满地说:“现在养殖规模和发展状况还是有所欠缺,我想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加工厂,以‘养殖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将自己的养鹅产业发展成集养殖、加工、销售、生态观光、餐饮于一体的现代规模化养殖场,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