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 9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强调。

在会议上,习近平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并围绕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四点意见,充分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四点意见有怎样的内涵?人民网《中国之治》栏目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宇文利为您解读。

擘画蓝图——珍惜发展好局面,巩固发展好势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在会议上,习近平对我国面临的发展局势做出精确判断。在此背景下,珍惜局面、把握机遇、巩固势头、锚定方向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十四五’规划是承接党和国家发展‘五年规划’一贯性的基本规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续工程,是有秩序、有节奏、有计划、有条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具体化实施方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宇文利解读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针对‘十四五’规划发表了指导意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进步指明前进方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面前,习近平提出三个“没有变”,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

“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

“中国经济社会欣欣向荣的局面值得倍加珍惜。”宇文利分析道,“它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序发展、接力发展、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突出特点,证实了中国道路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一程又一程的客观进程。”

“今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目前,我国生产、消费、投资、出口等主要指标都呈现出积极变化,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这种良好的局面和发展势头在世界各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洪向华指出。

“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应不断放大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使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洪向华表示。

心系民生——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在会议上,习近平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增添温暖的“民生底色”。

此次湖南考察中,习近平曾走进“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他深情地讲道,“‘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洪向华表示,“‘十四五’规划编制应该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要在民生问题上见结果。在洪向华看来,规划编制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要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需要倾听民声,立足民生。在座谈会上,10位基层代表先后发言,就办好乡村教育事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习近平逐一予以点评和回应,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近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多地调研,并相继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等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说明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利益,需要听取各方面、各领域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实事求是,更符合人民需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表示。

“十四五”规划的“民生底色”,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可以看到,未来发展还继续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基础动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宇文利说。

夯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在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对此,洪向华解读道,“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就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基层组织作为我们党肌体的‘基础细胞’,其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在党建事业上具有重要地位。”宇文利指出,“只有基层党建的事办好了,基层政权抓好了,才能够使党的事业欣欣向荣,使党的政权基业长青。”

围绕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习近平在此次座谈会上给出清晰答案——

“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在洪向华看来,“枫桥经验”正是号召各级党员干部要做到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解决问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如此一来,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转化为治理的效能,才能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目标。”洪向华说。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等诸多方面,“十四五”时期如何应对改变,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强化基层治理,目的在于从基层社会的建设、基层社会的治理等多方面实现人民利益,满足群众各方面需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最终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戴焰军表示。

凝心聚力——基层代表要更好发挥带头作用

“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基层代表要更好发挥带头作用,并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

“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大代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的群众,农村致富带头人要更加积极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团结凝聚广大基层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习近平为干部工作提出要求。

“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洪向华解读道,“基层代表只有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好头,领好路,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以他们为榜样,释放出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基层作为党领导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桥头堡’,基层代表作为执政为民事业的前沿执行人,必须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也必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具体任务。”宇文利表示。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要推动基层治理,解决群众的实际难题,就需要抓好“关键少数”,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导干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实现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

“基层代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他们的言行举止,老百姓最易看到眼里,也最能记在心上,并且把基层代表视作党的领导的代表,因此说,基层代表直接展示着党和国家政权队伍的形象与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面貌。”宇文利说。

统观此次座谈会,宇文利认为,习近平强调的四点意见均印证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将“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的要求,更加凸显“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新发展阶段,我们更需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而积蓄力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