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 “希望当代青年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选择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正确的道路走入社会”[]。《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有益于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当前, 国家也较重视实习基地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及综合素质提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实习基地建设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保障, 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更是打造高校精品教育的有力举措。
然而, 就我国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现实状况来看, 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与理论教学相比, 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普遍偏弱、偏少甚或流于形式, 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学界也围绕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从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功能定位、当前存在问题与困境及优化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取得了许多有益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总体来说有:其一, 理论上的探索仍未能较好满足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现实需要, 亟需加快推进; 其二, 研究对象基本集中于工科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较少涉及人文社科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而以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研究对象的更是鲜见; 其三, 从政、校、社合作共享视角对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纵深研究, 极少但亟需。
鉴于此, 本文将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实践与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 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践, 基于对当前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困境的剖析, 以政、校、社合作共享为视角,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探索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之合理有效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 大学生社会认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都非常依赖实践教学尤其是实习环节。
然而, 实践教学依然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就实习基地建设而言, 受意识、体制机制、场地、经费及各方追求目标的异同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滞后, 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效果差等问题, 实习供给不能较好地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实习环节日益增长的需求, 造成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强, 致使“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难以真正实现。对此, 当前我国诸多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并正着力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重点工作之一。比如, 各高校纷纷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加强实习基地硬件建设、鼓励各院系建立实习基地等, 但对于如何挖掘实习基地的内涵、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及规范实践基地运行和管理以达到高效、综合利用等方面, 尚处于摸索过程中, 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做法没得到改变。
目前, 各高校的实际教学安排基本是“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如, 相较于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太少;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不充足、建设不完备等; 教师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忽略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支撑与验证作用[], 或不知如何开展、或不愿烦心费力开展实践教学。如公共管理学科, 本身就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尤其是通过实习基地这个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 从而也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相吻合, 真正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但现实是, 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 理论教学仍居绝对主导地位, 实习基地利用率低且利用形式单一。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对这个问题也重视不够, 或尚未找到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共建实习基地有效合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其二,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实习基地难以长效运转甚或空壳化。
一方面, 虽然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相关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 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的责任和义务, 但这些政策法规主要是一些鼓励性规定, 约束力十分有限; 提供大学生实习机会也不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义务, 而是一种自愿行为, 且各实习基地依托单位本身也都有自己单独的职能[]。而且, 有时实习单位领导更换也会致使实习基地名存实亡或实习事项落实不畅、内容简化等。这就决定了基于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自愿基础上的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牢固基础, 激励约束机制很不健全, 亟需国家从制度建设上切实对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与支持作用。另一方面, 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质, 疏于管理。近年来各高校也纷纷着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但“形式主义大于实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 有些是在缺乏深入调研的情况下, 为组织活动或完成上级任务而盲目建立, 没有针对性地选择基地并设计实践, 更缺乏长效考虑; 有些是仅热衷于洽谈、签字、挂牌及夸大效应的宣传报道等, 而对于基地建立过后的实际运转、使用则投入不足, 如实习内容的设计安排、双方的职责义务规定及组织、沟通和协调机制等方面。因而, 因不够务实或疏于管理, 建立之后被“荒废”, 学校与基地的联系无法深入持久,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建完费、费完另建”的局面[]。
其三, 共建共享理念及机制相对缺乏, 实习基地多元纵深合作模式亟待加强。
一个实习基地的建立进而发挥综合、长效作用, 不是一次协议、一次挂牌、一次剪彩就能完成的; 更为重要的是, 要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 基于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双向服务和共同发展的共建共享机制, 探索实践教学、科研合作、咨询培训及志愿服务等多元纵深合作模式。而现实是, 就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一般情况来说, 高校通常主要就是利用实习基地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经验优势, 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时还可为优秀学生提供一些潜在就业机会。除此之外, 难有其他合作可言。而且, 往往基地挂牌时热热闹闹, 成立后却合作次数有限, 利用率低, 实习基地建设也就没有实质性发展, 这不仅闲置和浪费了资源, 也制约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再进一步说, 目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建设缺少统筹规划, 也没有很好地实现双赢。就高校来说, 在实习基地的功能上还存在一种认识的误区, 即认为实习基地只是为学生专业实习而建的, 这就造成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只是通过实习基地完成高校实践教学任务, 缺乏专业交流、科研合作及咨询培训等多方面合作内容和方式的拓展。就实习单位来说, 接收大学生实习不是它的义务和职责, 还要花费一定成本对实习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实习期间的业务指导; 而且, 有的实习时间和周期安排过短, 刚过磨合期实习就结束了, 大学生在实习单位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所以, 有些单位会把接收大学生实习看作一种负担。就学生来说, 也觉得实际的实习现状并不完全符合理论上的预期, 如实习岗位和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只涉及到低层次的操作性工作甚或被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等, 致使一些学生对实习也有很多看法。此外, 也有些学生的实践意识和主动性不够, 对实习应付了事[]。总之, 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功能开发及高效、综合利用等方面尚不足。
二、政、校、社合作共享视角下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框架建构与实践探索
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 当前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示我们, 亟需探索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建共享、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多途径优化共建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
(一) 充分认识实习基地的重要性, 积极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
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 强调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 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作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尤其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这一重要环节, 探索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政、校、社共建共享、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对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基于教育实践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对于高校通过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高校依托人才和专业优势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充分发挥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具体来说:
其一, 实习基地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设了一个了解专业、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的真实环境, 一个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及职业素养培育的实务环境,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中长见识、增才干、悟理论, 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教学的不足, 是应用性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托和有效途径, 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路径和举措。
其二, 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实习, 可以参与到社会实际工作中, 通过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和公益服务等诸多环节, 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意; 这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一环, 有利于培育“担当在心、使命在肩”的青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 实习基地也是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了解彼此需求、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及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的重要平台, 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的科研能力, 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也有利于高校依托人才和专业优势发挥服务实习单位、服务社会的功能, 最终实现多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二) 把大学生实习基地建成为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共生体
就公共管理专业来说, 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有优势资源和差异性需求, 也具有互为资源要素及基于此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的关系特点。充分利用政、校、社的各自优势和资源,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把大学生实习基地建成为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共生体, 是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且必由之路。
基于上述认识, 为发挥政府和社区资源对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及发挥公共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实现高等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发展实践的对接, 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加强区校联动, 实现区校融合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基于对大学生实习基地功能的定位及大学生实习基地面临问题与困境的剖析, 结合多年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践, 努力探索建构政、校、社合作共享视角下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框架, 并在校、院的支持下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平凉路街道办事处、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总的原则是结合公共管理学科优势与特点、学生培养需要及政府和社区需求,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双向服务和共同发展。
其一, 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紧密配合, 依托实习基地, 充分挖掘、高效利用实习资源, 让学生“学做结合”。
近年来,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与各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共建平台, 扎实开展短学期实践课程, 组织学生进实习基地, 参与基层政府工作实践、居民区工作实践及社区志愿活动, 辅助社区干部工作, 力求知行合一、学做结合,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协同增效的实践教育模式力。实习基地依托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条件和便利, 并精心制定了具体实习方案。就具体实习内容来说, 其一, 充分运用学生们的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及文字表达、计算机运用、沟通协调等方面技能, 安排学生参与办公室日常文书、会务、数据处理及后勤工作等, 安排学生参与政府组织及社区各种主题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工作; 其二, 政府干部给学生们讲解社区管理相关政策及实务, 并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考察社区建设及各类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等, 增强学生对社区、社会的感性认识。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也始终以“学做结合、服务社区、奉献社会”为理念, 严格要求自己, 勇于担当、作为, 坚持以知促行、学做结合, 立足岗位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为社区发展作贡献; 同时, 通过实习, 学生们对自己专业也有了更为详尽、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对课堂所学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运用, 并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沟通、合作、组织、协调、创新等综合素质。
此外, 如除了安排短学期实习外, 平时也可以多形式利用实习基地资源, 弹性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观摩、社会调查, 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讨论问题及撰写调研报告; 倡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密切结合, 并借助实习基地提供的平台、资源及指导等积极进实习基地调研, 力求真题真做。
其二, 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凭借各自特点和资源优势, 积极、广泛开展科研交流合作及咨询培训等业务合作,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如, 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依托单位提供专业技术研发、咨询、培训及服务等智力支持; 也可以充分挖掘实习基地依托单位的实践经验和资源服务于高校师生科研和学习所需, 如师生可以深入实习基地开展课题调研或邀请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实务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高校举办实务讲座等; 还可以依据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各自特点和资源优势, 找寻双方需求契合点, 共同开展横向科研交流与合作。这既可帮助解决实习基地依托单位面临的各种实践问题, 又可为高校教师的科研提供研究方向和素材, 把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建成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 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使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巩固[]。目前,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依托公共管理专业资源, 已初步与一些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开展了横向课题研究及专业咨询与培训等; 同时, 也极力鼓励、组织学生进实习基地开展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实地调研。但总体来说, 目前在科研交流合作及咨询培训等方面刚刚起步, 亟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其三, 依托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 挖掘实习基地所在社区需求, 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公益服务等, 助力社区发展, 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协同增效。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以“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活动为载体, 积极弘扬志愿者精神, 开展志愿者工作校、社对接共建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实习基地志愿活动。比如, 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青年中心周末爱心课堂志愿服务活动, 对社区困难家庭学生进行全科学业的辅导以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志愿者们认真、高效的工作赢得了社区学生、家长及青年中心的赞赏和感谢;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区、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活动, 志愿服务社区文化创建活动等。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信仰和信念的力量, 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增强了践行“两学一做”的能动性和实效性, 助力社区发展。
(三)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制度体系
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应根据学科特点及优势、专业发展规划、实践教学需要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及所在地具体情况, 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明确建设的目标、内容及进程, 并通过组织建制及管理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制度体系, 避免实习基地空壳化, 促进共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具体来说:
其一, 在组织建制上, 建立双方联动、共同管理的组织体系, 明确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双方的责权利及相关人员职责和分工等。为了规范基地管理和实习工作,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在校、院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公共管理系领导和实习基地相关分管领导共同组成的实习基地共建工作领导小组, 指导和协调解决实习工作中方向性、框架性及经费预算方面的问题; 由双方实习指导老师和具体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实习基地共建工作执行小组, 具体负责共建工作全过程。
其二, 在管理制度上, 建立与完善计划、组织及沟通协调机制。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应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 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基地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习方案制定、实习项目设计、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过程监控及学生成绩考核等各环节紧密合作, 切实做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 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联合培养机制, 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据此,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根据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及《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实践类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 按照实习方案的要求及每年双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实习基地参加实习, 并通过责任明确、分工具体、相互协作的组织沟通协调机制及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监控实习全过程; 此外, 双方也会通过各种交流形式督查共建协议及管理规定执行情况, 用感情纽带和专业纽带双带连接共建双方, 共同协商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但是, 在共建双方联合开发实习方案、“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层制度化交流及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曾指出:“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列宁也曾指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 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 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实践育人工作极为重要, 且是一项关涉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结合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 探索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建共享、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积极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 多途径优化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 无疑是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多方共同发展的有效且必由之路。面向未来, 我们要持续探索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 并总结和推广经验, 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支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