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一摆一落,引来阵阵徐风。穿着白色背心的老人正坐在榕树下含饴弄孙,村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身边来来往往皆是匆忙上班的身影。记者近日走进深圳南岭村,看到这幅“一静一动”的画面。

致富经张_农村致富信息网_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

左图:改革开放前,南岭村旧貌;右图:2013年的南岭村。

如果不是“致富思源”展览馆陈列的张张旧照,你很难将南岭村与“脏乱差”联系起来。

“现在的生活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呀!”南岭村原党支部书记张伟基很是感慨。40年风雨征程,40年变幻莫测,40年由“鸭屎围”蜕变成“全国文明社区”,南岭村走出了一条广为人知的发展致富路。

曾经的南岭村贫穷落后,村民们过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日子;现在的南岭村净资产超35亿,生活富足。而这一切改变都因为一个机会。

致富经张_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_农村致富信息网

当年的南岭村,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

农村致富信息网_致富经张_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

南岭村旧屋内景。

农村致富信息网_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_致富经张

南岭村原党支部书记张伟基接受采访。(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郑晓鹏 摄)

发展村集体经济 贷款170万元建厂

“还不起我来还”

1978年,这个机会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南国,惊醒寻找机遇中的南岭村。1979年,时任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学习“外引内联”经验,率先在第一生产队引进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内联企业。

为了开发经济特区,政府征地开展基建工作。1982年,南岭村第一生产队拿到第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款。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款,瞬间成为村民的“希望”,他们都想把钱分了改善生活。张伟基说:“如果分钱,按照劳动力分,我家能拿到不少钱。但这钱分完了,对村里没有好处。从长远来看,把钱用于全村发展,以后能分到很多倍。”带着这样的想法,张伟基和干部们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

逐一做通工作后,这笔补偿款被用于第一生产队厂房建设,并引进港资兴办了第一家来料加工厂,成为南岭村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43万元补偿款”的故事在南岭村家喻户晓,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有关村史的经典故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拉开了集体经济的大幕。

1983年,布吉公社改为布吉镇,南岭村四个生产队合并成立村委会,张伟基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张伟基承诺一定让村民吃饱饭、住新房、有钱花、健康长寿。

“那时为了引进外资,老书记每天带着村民去招商点新安酒店等候港商,只要一有人来,就拉着他们到村里考察,风雨无阻。”南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张育彪谈起这段往事,直言真地很艰难,“那时候基本都是来看看就走了。”为了吸引港商,张伟基决定从环境入手,摘掉“鸭屎围”标签,组织成立村里第一支清洁队,花了一年时间整治村容村貌。

环境改善了,但标准的厂房和相关配套设施怎么办?当时,南岭村破旧的基础设施、厂房数量的缺少,让前来“踩点”的外商连连摇头。张伟基为了留住这些外商,经过一番计算后,打算向银行贷款170万元修建厂房。党支部干部会议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担心万一建厂失败,这170万怎么还?张伟基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最终用“还不起我来还”的大胆承诺,热火朝天地开干了。几栋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吸引了一批批企业进厂投资。

就这样,南岭村进入高效益、高发展阶段。

1984年,南岭村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村民在村里工作领工资;1986年,办南岭医院;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每年人均集体分红超1万元;1992年,建成4个工业区,引进十多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截至2019年,全村净资产已达35亿元!

农村致富信息网_致富经张_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

上图:改革开放初期,正在建设中的南岭村(摄于1983年);下图:初沐改革开放春风的南岭村,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小学初中学费全免

“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一步步富起来的南岭村,没有忘记过去吃的苦,两个“致富思源”展览馆的修建印证了这些。他们也没有忘记“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信念,更没有忘记“共同富裕”的理念。

为了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张伟基开办文化夜校鼓励青年参与学习,为村里上学的孩子提供帮助。“小学初中都在村里上,学费全免,上下学全程接送。我考上大学那天,村里还给了奖励,很开心!”南岭村第一位大学生李文菁,仍能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欢愉。

现任书记张育彪也深受这种氛围影响,毕业即返乡的张育彪27岁就被选为南岭村书记,他用“公心、责任心、事业心”为村民谋发展,践行共同富裕理念,持续关注脱贫问题。

生活富了,知识多了,南岭村将“先富带后富”、“扶贫先扶智”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

农村致富信息网_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_致富经张

南岭求水山度假村(摄于1998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南岭村就捐赠9万元在江西搭建一所希望小学,数十年来,先后在陕西延安、湖北应城、贵州仁县、广西河池,以及广东河源、雷州、韶关等地捐建学校。“我们还参与深圳市里的扶贫项目,也一直在支持国防建设,多年来向国防事业捐资5000多万元;今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向龙岗区慈善会捐赠200万元。”张育彪站在“致富思源”展览馆“感恩回报”板块前向记者介绍,“我们在喀什建的文化广场都成地标了,我打算再去那儿看看。”

过去40年,南岭村“先富带后富”“自富帮他富”;未来,张育彪希望南岭村能抓住“双区”机遇,实现转型发展,继续走共同富裕道路。

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_农村致富信息网_致富经张

南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张育彪接受采访。(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郑晓鹏 摄)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以前种田种房子,现在种高科技企业”

今年46岁的张育彪两鬓已生出白发,夹杂着客家口音的普通话没有影响他的思维表达,关于南岭村下个40年,他蹦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词。

“过去种田种房子,现在要种高科技企业。”从2016年开始,南岭村开始产业转型,玩起股权投资,涉及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南岭村也开始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5G通信等高科技名词接轨。“过去南岭村高速发展,留给我们的空间有限,所以现在发展必须要有质量,要靠科技创新。”张育彪希望南岭村未来能提升改造工业园区,孵化自己的科技企业,成为产业结构完整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此外,南岭村还成立了基金公司,聘请专业团队专门投资科技企业,培育本土优质企业。

当然,他也遇到过困难。张育彪坦言,当初把钱投入到股权投资领域,很多村民不理解,认为太冒险。股权投资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南岭村在这方面也曾交过学费,把钱投进去了,却发现项目不行。“我之前说过,3年内南岭村产业转型看不到成效,我辞职。”这是张育彪的决心,他希望用成功给村民一个交代。

南岭村已走过一味关注经济发展的阶段,建设绿色休闲社区也是未来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社区,追求生态环境发展,追求居民健康长寿,张育彪希望村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再提高。

影城、咖啡厅、健身房、购物广场一应俱全,空地被开辟成社会停车场,村里的求水山公园、酒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南岭村的旅游、休闲行业日益兴起,为实现产业转型带来较大效益。

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一直被延续。图书社、艺术队以及书法班、夕阳红合唱团、刺绣班的开设,让南岭村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

在村民看来,两任书记的“接力赛”完成得很漂亮。

农村致富信息网_致富经张_致富张大良养黄鳝视频

左图:第一条水泥路;右图:2018年的南岭村

摆脱当包租公两代人共话未来

“带着村民敲钟上市”

回望过去,那些火红年代抒写的故事拼成了一部南岭村脱贫致富的奋斗史。南岭村两代人、两任书记的对话,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征程,也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的一个缩影。

提起下一步的发展规划,老书记张伟基说到了城市更新建设,“要把村庄搞得再漂亮一点,要做好高质量规划建设,这是我的愿望。”

除了社区环境改造,现任书记张育彪再次强调了“摆脱当包租公”的想法。南岭村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被称为“房东经济”,村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厂房出租。到2014年,靠收租过活的模式仍给南岭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还要坚持转型?

“我们能留给后代什么?我希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南岭村。”张育彪明白,更好的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老一辈的成功经验,让张育彪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坦言,要比前人做得更好,感到很有压力。

这些年,他带领村民投身创投行业、探索产业转型道路。“我一直希望能带着村民敲钟上市,明年这个梦想很可能就要实现了,随后几年,我们都会有企业IPO上市。”张育彪很庆幸当初坚定了转型的决心。于他而言,老一辈身上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鼓舞他持续前进的动力。虽说二次创业很困难,但他相信只要大家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抓住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机遇,努力做社区建设的排头兵,南岭村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