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易娜 制图 郑丽萍

当“80后”纷纷为人父母的今天,他们对下一代的关注呈现一些新特点:童年时代缺乏兄弟姐妹构建的小社会圈子,无法和混龄朋友沟通、学习。如何为子女弥补这一教育环境呢?日前,来自教育工作者、儿童心理研究者、家长三方面的观点共同反馈:青少年成长需要混龄教育,幼儿阶段是动作机能、个性培养、逻辑概念、书面语言、音乐学习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关键期,这一阶段开展混龄教学更具可行性。

混龄教育

核心仍是因材施教

分析当前上海运用混龄教育的机构和课程,几位专家都认为,高校学分制是贯彻较为全面的混龄教育,课外兴趣类、技能类培训、幼儿有“混龄”的现实性,无论哪一阶段的“混龄教学”,其核心仍是因材施教。

以目前家长比较关注的儿童情商课为例,龅牙兔儿童情商乐园校长张新建介绍,儿童情商课程基于儿童心理发展学,其理论基础是以每个孩子在一定年龄阶段的特征为切入点进行的混龄教育。 “并不是说每个孩子到了两岁,他的身高一定会达到多少;也不是说三岁的孩子就一定比两岁的孩子更壮。只是在某一个阶段内,这些孩子的特征是相似的。 ”

张新建以每个孩子都玩过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分析,有些孩子喜欢当老鹰,有些则情愿做小鸡,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他们会分别体会到服从和主动给予的乐趣,这是他们基于自身性格特色做出的选择,同时也会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对各自能力成长有帮助。 “同样的课程,每个人都会收获‘适合’,适合他们的角色和能力提升过程,老师只会根据孩子们自己的选择恰当做出引导,这就是因材施教。 ”

幼儿阶段

混龄教学更具可行性

对比国外混龄教育的成熟发展,上海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张华认为,目前有必要在青少年群体中实行混龄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他分析,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作为伙伴,而兄弟姐妹对于儿童最大的意义在于合作、竞争、妥协、帮助、表达、示范、模仿等,以弥补与成人交往的不足,这些表现尤其强烈地反映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学会和不同年龄孩子交往,在帮带和示范中成长,在欣赏和模仿中学习,在差异和比较中适应,在动态变化中发展进步。在需求层次上除了可以满足归属感和友谊的需要,还可以在年龄差距中获得尊重的满足,避免因在同龄儿童中的劣势地位而缺失尊重,进而提高自信,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

另外,张华个人认为,幼儿阶段的混龄教育更具可行性。 “无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还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说,3-6岁的儿童都可以划分到同一个阶段中,也就是这个年龄段基本有着共同的发展任务:通过鼓励主动探究行为,形成主动性、发展责任感、培养创造力。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示范学习,可以更好地强化大龄孩子的责任感,激发低龄孩子的探究心和想像力。即便失败也可通过大龄孩子的经验获得鼓励和学习。

混龄前景

悲观与乐观并存

未来青少年的混龄教育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担任白鹤中学初二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的邵卫敏认为混龄教育的未来前景广阔。她认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只要家长和实施混龄教育的机构协商进行教育,就能促进混龄教学的发展。 “家长要善于激发发现孩子的各种兴趣并提供机会,切忌打压他们的学习信心,说‘学这个有什么用’;不能创造条件时最起码也要鼓励孩子们坚持学下去。对于机构而言,要参考先进经验,分析个体特征,做到普及教学和特色教学,帮助个体完成个人价值最大值。 ”

相反,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张新建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当前的混龄教育只能在非学历类领域、不与考试挂钩的知识界有所作为。像一些课外辅导机构宣称 “个性化教学”,对报名的学生进行能力测试再按水平分班,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混龄教学。 “这种做法仍是以学业能力为基点的选优,很可能酝酿现代版的‘伤仲永’;同时忽略了目前并不太优秀的学生,可谁能预料这帮孩子的未来呢? ”

同时,从事幼儿教学的李勋也认为,混龄教育对老师要求太高。老师很难掌控学习进度,有的教育活动在同龄班中只需要一个单位时间,在混龄班中却需要几个单位时间才能完成。如果组织得不好,还会造成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混龄教学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即长幼孩子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如何规避竞争伤害,尤其是独二代的心理价值建构不受摧残,是个很艰巨的大问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