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2019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累计2767个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认定,占比达到95.32%。
这也意味着,自 2013年国家正式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以来,义务教育正在从实现基本均衡的决战期,走向扎实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在众多进行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的县域中,河北邯郸市涉县以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围绕均衡优质发展这一重点,创新推出文化立校、管理强校、“大语文”战略、“三项革命传统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出了自己的独特样本。
“涉县的教育改革,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有好学校上。近年来,涉县走出了一条县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新路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明显提升。”涉县教工委书记、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旺生在专访中向记者表示。
作为这场教育改革的“领头雁”,陈旺生和他的团队在涉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新改革、力排众议,开启了涉县教育的崭新局面,为全国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河北邯郸市涉县教体局局长陈旺生
三个“倾斜”,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区学校生源与日骤增、乡村学校生源日趋变少, “城市挤、农村弱”,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难题”。
在解决“城市挤、农村弱”的突出问题上,涉县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改革。
改善办学条件是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难点在农村学校。涉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教育发展现情,创新启动“强基固本”战略,在硬件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幅度的倾斜。
陈旺生向中国网教育频道记者介绍,从2015年开始,涉县就按照“新一无两有八配套”标准,全方位改造40余所农村薄弱学校;2017年,涉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性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偏远微小学校也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屏幕”。
近年来,巨大的教育投入使涉县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安工程”、“取暖工程”累计投资12100多万元,加固改造校舍204栋,将230所学校的燃煤取暖改造升级……
乡村学校“变了脸”,优质均衡发展的“手脚”也得以放开。这一切,都离不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陈旺生和他的团队带领涉县教育人数年的创新和努力。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文化资源高度聚集在中心城市,县域在职教师受到各方面掣肘,资源与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教育质量堪忧,转型升级发展后劲不足。
教师队伍的建设被视作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任务,涉县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涉县实施一系列培养与激励措施为教师赋能。比如,新聘用的教师首先遣往基层锻炼三年且不能调动;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动刀切蛋糕”科学合理使用绩效工资等等。
当然,这不过是涉县抓好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除此外,在优秀校长人才的选拔培养上,涉县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
创新推出副校长竞聘上岗,连续两年从全县学校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中择优选拨22名副校长。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去存在的靠关系提拨上任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2019年,关防后池小学等6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新校长,就来自城区学校多名骨干的成功竞聘;
创新实施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所有校长必须通过聘用、续用、收官三道“关卡,才能连续任职,任期目标不能完成的要调换岗位或者降职,打破校长”终身制”、“铁饭碗”。
“涉县通过资金倾斜、师资倾斜、管理倾斜多措并举,下‘活’了城乡教育一盘棋。”陈旺生表示,乡村学校建设是教育之基、发展之本、扶贫之重,为乡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责任更是时代使命。
乡村教育改革成效卓著,“秘诀”不仅在于资金与师资的扶持倾斜,更在于管理思路上的创新。
涉县教育的管理创新,来自于对现代企业管理思维精华的吸纳,并应用进教育管理当中。教体局提出“三全”管理模式,将“全员管理、全要素管理、全过程管理”内涵融入教育办学,指导涉县教育教学工作打破常规思路,在创新中又保持井然有序。
陈旺生告诉记者,对“三全”管理模式的理解与应用,对教育管理者的线性、交叉、立体三种管理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向记者举例,校长在日常校园巡检时发现卫生死角,从线性管理思维出发,校长不能停留在解决卫生的层面,而是延展到制度、执行、监督等层面进行思考。这也更能考察一位校长是否能承担责任、善于谋求学校发展。
均衡是基础,优质是关键。涉县还创新将全县12所初中,与其招生区域内的乡镇中心校或国办小学组建成教育集团,且实施统一管理、统一科研、统一招生、统一资源,打造初小共同体,以此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贯通优质教育体系。
如今,亮眼的“成绩”讲述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2017年以来,涉县中考成绩与各单科成绩均获邯郸市第一,且多年保持;高考一本上线突破700人,高考万人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二,且多年名列前茅。
一大批乡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反超城区优质学校。家门口有了好学校,许多到城区、县外就读的家长和学生也选择“用脚投票”,重新回流到涉县。
2019年返流学生达500余人,其中吸引城区返流学生300余人、县外学生200余人;2020年返流学生人数增至600余人,逆流态势愈发明显。
“文化”引领,助推乡村教育纵深发展
文化建设滞后、重视不足,是乡村教育质量提高路上的“绊脚石”。
在教体局推行改革前,涉县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缺乏精准的、深层次的理解。
搭建一个花池、树立一块标语展牌等,是一些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惯常做法;在师生口中,一些所谓的“校园文化”,其实是没有主题与具体内涵的空洞词汇。
“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刻不容缓。”陈旺生认为,学校文化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校园环境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另一类是包含校训、校风、师生、作风等的精神文化,再一类就是链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管理文化,在环境优良、管理有方的基础上,精神文化建设应言之有物、脚踏实地。
如何挖掘、提炼并整合出匹配学校发展定位,同时内涵丰富又个性鲜明的文化主题?
陈旺生和他的团队为涉县的众多学校总结出了定位校园文化的三大方法论。
在学校的名称上做文章。涉县的井店中学,结合学校井水文化底蕴,凝练出“水文化”。学校“以井为坐标,以水为引线,以泉为文脉,以经典为基因,以生命教育为内核”构建文化体系,确立“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校训、“润育潜质、培养习惯、发展个性、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井中清泉涌、东方红日升”的办学愿景。
校内,生活区、教学区主建筑“饮泉楼”、“问泉楼”,课堂氛围“笃学善思、滴水穿石”等承载着无处不在的“水文化”。
从学校的特色课程切入。涉县第四中学拥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绳舞飞扬”社团课程,在教体班子的指导下,学校对“绳”这一概念进行文化品质解读,以“行绳墨文化,做人生典范”为核心价值观,做出“文化兴校,绳品育人”的决策。
立足学校地域文化传承进行挖掘。索堡小学毗邻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之处——“娲皇宫”。陈旺生他们指导学校依托这一地域文化,打造以“五彩”文化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提炼出“朵朵花儿开,人人放光彩”的办学理念,研发和实施“润德、修身、启智、强体、践行”的多彩课程,意为力争让每个学生德育出彩(红)、智育出彩(蓝)、体育出彩(绿)、美育出彩(紫)、劳动教育出彩(黄),成为光彩熠熠的栋梁之才。
大语文改革,筑牢乡村基础教育根基
这几年,得益于“得语文者得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重要性的越发明显,“大语文”频被提及。无论是校内课程还是校外的教育企业,都纷纷对“大语文”概念重新定义,在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各类试水和探索改革。
不同于把“大语文”只当做一个新鲜的概念、热门的风口的“追风者”们,陈旺生带领他的团队,基于对“语文”的认知、与涉县教育发展情况的理解,梳理出了一条有涉县特色的“大语文”改革思路。
“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得重视工具学科、基础学科的习得。”在陈旺生看来,“语文”就是这个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具学科。
他向记者分析,语文具有“以讲促写”与“以写促讲”两个基本功能,也正因为语文的功能特点,它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习得、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促使陈旺生紧紧把“大语文”理念贯穿到涉县教育的系统改革的,与涉县教育发展的“原生”状况有紧密关系。
涉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地理位置带来的条件“先天不足”,在过去不仅给带来了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也使得当地许多学生在性格涵养上都呈现出内向、自信不足等特征。
而陈旺生发现,语文讲究“听说读写”,但学校教育往往有意无意地在“写”上面倾注过多精力,间接导致了“说”“读”指向的表达能力的缺失和偏废。
他说道,“咱们教育的通病,就是全国各地都把‘讲’给丢了。而且,‘讲’是最重要的,你想咱们第一次和陌生人交流,开口就是看‘讲’的能力,不是看写字水平。”
如果要从根子上把涉县的学生变得更有表达力、开朗自信,他认为,语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陈旺生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成为了涉县推行“大语文改革”的先锋。
学生不会读、不会讲,就不会写、不敢写。只有口头表达流畅、准确、生动,书面才能下笔有物、下笔有情。
固定班会、课前10分钟、国旗下讲话、大课间集训等,无不被利用起来,成为学生讲诵的平台和空间。有的学校为了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每当外来宾客来校参观交流,还会安排不同学生讲解。
“学前、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黄金期,我们组织语文教研员和一线优秀语文教师编制了《讲故事评分标准》,分幼儿组和小学低、中、高四个阶段,从主题内容、表达能力、精神风貌等维度进行全面考核,形成了全员讲诵的良好局面。”
“大语文”改革的覆盖面也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不止针对学生,也指向了校长等教育管理者。陈旺生的说法是,“要以身作则”,哪怕是校长讲话致辞的小事上,陈旺生也严格要求校长脱稿,“不许照着稿念”。
效果显现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却是卓有成效的:
校内,学校“大语文”教育氛围浓厚,校园里热情介绍的“小讲解员”们常常被夸“特别溜”;学生讲诵、写作等比赛的开展也愈加丰富;
校外,在2019年第二届“演说中国——全国青少年演讲与朗诵总展示”活动上,参赛的60名选手均载誉而归,擦亮了涉县“大语文”教育改革的名片。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家长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大语文”的讲诵中,表达更加流畅、性格也更加自信了。
三项革命传统教育,打好学生人生成长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继承革命传统,守好教育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育人使命”,这是涉县县委书记邢晟、政府县长董路明分别作出的重要题词,两位领导在重视上好思政科方面不谋而合。
涉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全县共有革命遗址227处,这些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现实载体。
涉县县委、县政府面对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背景形势,充分依托县域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率先在全县教育系统创新启动了“读革命书籍、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为主要内容的“三项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材,陈旺生告诉记者,为了扎实搞好“三项革命传统教”育,教体局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发掘涉县革命故事、收集经典革命歌曲、推荐革命书籍书目,编写《不忘教育初心》红色教育读本,成为上好思政课的特色教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掀起读革命书籍、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的强劲热潮。
2020年12月30日下午,涉县教体系统“三项革命传统(思政)教育”暨迎新年专题文艺展演在新北关小学凤凰厅精彩上演。革命故事讲颂感人肺腑,革命歌曲演唱催人奋进,革命情景表演激发斗志,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陈旺生向记者介绍,展演的所有节目都是经过校、乡、县层层选拨出来的优秀作品,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表演精湛,这得益于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已将“三项革命传统教育”抓成了习惯、抓成了常态,红色教育已经成为涉县思政教育的知名品牌,老区孩子成长将终生受益。
一位教育局长的情怀与追求
1967年出生于涉县合漳乡的陈旺生,少年志在为师。他从一线教师起步,一路历经教育督查室副主任、文教体局纪检书记、教体局长等岗位的历练。
这也是他与那些“跨界”到教育领域任职官员的不同之处。他的底气源自于长年养成的教育工作专业素养。持续而系统的教育教学经历,使得陈旺生在日后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更有“底气”——“因为我是一路从小学摸爬滚打上来的”。
“教体局局长不是官,得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他认为,办学一定要有专业性。
在诸如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新办法、自下而上全员“大语文改革”措施等等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过程,中间不无否定、反对的声音,陈旺生和他的团队选择用坚持和最后的成功来回应质疑。
在“大语文”改革推行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敢讲”“爱讲”感到欣慰,这也让他不禁真诚地提及自己的教育改革初心,“最关键的是成就了孩子!一个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孩子有希望则家庭有希望、则社会有希望。”
谈到身为一名教育局长的追求时,他这样告诉记者:“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和热爱是首要的;其次是对自己教育职责的长期坚守;第三,勇于担当好育人使命;第四,教育改革上要勇于创新,没有新思路、新发展理念就没有成果。”
陈旺生深知,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一代的教育人持续发力,持续创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