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用好红色资源,是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相辅相成的重要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精神的提炼,更是对党百年精神形态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党的伟大精神的本质特征,蕴蓄在丰富的红色资源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用好红色资源,是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相辅相成的重要途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善于保护好、挖掘好、宣传好红色文化资源。
一、认真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丰厚载体。
精神不能凭空存在,必须要有实质性载体。伟大建党精神的起源也是红色文化形塑的起点,数量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是精神呈现的重要载体。
摸清家底、科学保护是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调查梳理,2022年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包括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共612处,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类共236件/套,为进一步推进上海红色资源保护事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应不断强化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设计,持续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相关立法落地落实。目前,上海市委成立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定印发了《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上海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范》《上海市红色资源认定标准》《年度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要点》等规章文件,为构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体系打下良好基础。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我们持续坚守和努力。
二、深入挖掘好红色文化资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思想伟力。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精神力量,具有高度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指引作用,要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深入挖掘好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尤其要重点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自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以来,上海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又与教育部共同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集合全市社科理论界、党史界学者,从学理高度、历史厚度、哲学深度等层面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随着红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拓展,也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如近年来海外版《工人之路》的发现,约2500万字的浩瀚文本,是上海红色报刊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
在不断挖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还需积极搭建合作研究的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专业研究的新机制,有效整合优化各方研究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系统研究红色资源的强大合力。如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推动全国多地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建设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深化馆校合作。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海大学共同携手,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在加强革命文物科学保护、深化研究与阐释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努力探索一条协同研究的新路径。
三、创新宣传好红色文化资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广阔平台。
增强红色文化的活化利用,不断促进宣传教育方式的推陈出新,是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旨归。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在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上需要力求多元,不断提升宣传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通过开展主题宣讲、节目制播、红色展演等,积极开拓红色教育的互动性、沉浸式和趣味性,使人们触摸到更多历史的温度与厚度,使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展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样貌。
当下大型革命纪念馆都善于运用场景复原、艺术再现、综合多媒体技术等逼真手段使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小型纪念馆也普遍使用裸眼3D、互动体验等方式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使革命纪念馆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同时,创新开展大思政课也是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一个创新抓手。不但学校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课外主题教育和研学活动,纪念馆也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打破传统的“守阵地”式宣教模式。日前,“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特别的仪式环节,结合多媒体、沉浸式、馆校合作的模式将文物带入课堂,主动将红色文化送进校园,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载体和深邃的精神指向。而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树立起一面精神旗帜。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探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留给当下和未来,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张玉菡 渠雨桐,作者分别为上海市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馆员、陈列研究部主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