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
为全面提升全省普通高中发展水平,推进高品质高中创建,保障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工作顺利实施,根据《省教育厅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苏教基〔2018〕12号),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评估理念
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学生中心,强调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配置办学资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成果导向,强调以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创建成效为导向,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学校理念创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为重点,全面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品质建设成效;持续发展,强调以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为抓手,以学校构建自我评价和不断改进提升机制为着力点,推动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品质的持续提升。
二、评估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强化标准引领,发挥评估导向作用,引导普通高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优质特色发展,聚焦内涵品质提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发展性原则。以建设理念新、师资强、课程优、管理精、质量高、特色明、声誉好的高品质高中为目标,突出强化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实施、学校治理、育人模式和办学特色等,引导学校改革创新,构建持续提升的质量保障机制,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强化学校高品质建设的主体意识,通过外部评估推动学校落实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提升的主体责任,引导学校自主规划、自主实施、自主管理,促进学校积极构建自我发展、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持续发展机制,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目标。
(四)以评促建原则。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以评促强”,通过诊断、鉴定、指导、整改,帮助学校准确定位,完善建设规划,深入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与挑战,促进学校形成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整体提升方案,取得同行广为认可的建设成果,建成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的样态,形成可资借鉴和推广的高品质高中建设经验。
三、评估标准
《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评估细则》(见附件)遵照《省教育厅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苏教基〔2018〕12号)明确的建设要求制定,是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的依据。《评估细则》设10个一级指标,即立德树人、办学思想、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学校治理、校园生活、人才培养、智慧教育、国际交流和发展生态,设28个二级指标。
四、评估对象
坚持规范办学,近三年无违规办学行为,原则上取得四星级高中资质10年以上、复审合格的普通高中。
五、评估组织
(一)省教育厅负责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和评估工作的规划部署和结果认定,省教育厅基教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指导学校创建工作。
(二)省教育评估院具体实施高品质示范高中的评估工作,负责研制评估标准,组织申报、审核评议、现场答辩、常态监测、随访指导等,建立专家库和组建评估专家组,形成建议结论和评估工作报告。
(三)成立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审议评估结果,仲裁评估申诉。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省教育评估院。
(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指导本地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创建与评估工作。各普通高中和被列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项目的学校,要对照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要求和评估标准,全面加强建设,锐意改革创新,大力提升评建成效。
六、评估程序
(一)学校自评与申报
1.学校在深入学习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要求和本评估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制订创建规划,明确整体推进建设的目标、路径,以及2~3方面突破点,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地方政府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学校创建,为学校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2.学校对照标准进行全面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同时按要求如实提供相关发展状态数据信息。
3.学校向所在县(市、区)、设区市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创建规划和自评报告。
(二)县市审核与推荐
1.申报学校的主管教育部门依据省定建设要求和评估标准,全面审核学校申请材料,重点审查申报学校的资质条件、发展状态数据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和创建规划的适切性与可行性。
2.各县(市、区)、设区市教育局根据本地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建设规划和学校发展质态,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择优推荐。
(三)省级监测与评估
1.常态监测。省教育评估院依据评估标准建立高品质示范高中学校建设状态数据平台,动态监测学校建设状态数据信息,及时分析并掌握学校发展质态。
2.材料评审。省教育评估院组织评估专家对各参评学校的申报材料、创建规划进行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确定进入现场答辩学校名单。
3.现场答辩。现场答辩在学校进行。主要程序包括实地考察和答辩。
实地考察。评估专家全面考察学校办学环境、设施设备、课程教学、师生活动等。
答辩。答辩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学校校长报告学校创建规划及2~3方面重点突破的建设内容;地方政府介绍支持学校创建的政策、经费及创设的良好发展环境。二是评估专家围绕创建规划和支持保障等提问,学校及相关方面作出回应。答辩会邀请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人员代表等列席。
4.准予立项。对现场答辩审核通过的学校准予立项建设,建设期一般为3年。
5专家随访。对立项建设学校,省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团队定期、不定期地进校考察指导,重点了解建设成效,指导学校创建工作。
6.综合评价。规划建设周期完成,省教育评估院组织开展同行学校评价与社会认可度、师生满意度调查。评估专家依据常态监测、现场答辩、专家随访、问卷调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形成评估建议结论。
(四)结论审议
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评估建议结论,形成初步结论。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三种。结论为“不通过”的学校取消立项。结论为“有条件通过”的学校可以继续建设一年,一年后评估仍未达标的,取消立项。
(五)认定公布
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形成的初步结论由省教育厅审定后予以公布。对审定通过的,命名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对在某些方面确有鲜明特色的,可认定为“江苏省高品质特色高中”。
(六)意见申诉
学校对评估结论有异议,可在收到评估结论和意见后30个工作日内向评估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诉以书面形式提出,详细陈述理由,并提供相关支持材料。逾期未提出异议,视为同意评估结论。
七、评估保障
(一)组织保障。各地党委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创建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引导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省教育评估院要组织做好专家的遴选和培训等工作,切实加强项目学校的创建指导。
(二)经费保障。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所需经费从省财政教育评估专项中列支,不向参评学校收取任何费用。
(三)纪律保障。评估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严格执行评估纪律,开展“阳光评估”,广泛接受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省教育厅设置监督平台,接受问题反映和举报。
附件: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评估细则(试行)
附件
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评估细则
(试行)
指标
建设要求
评估细则
一立德树人
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之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并富有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开发实践课程,广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有良好成效。深入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并取得创造性经验和成效。
1.1办学方向端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办学目标体现学校愿景、使命和特色,聚焦培养未来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育人目标体现全面而有个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聚焦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
1.2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科学,课程配套,措施有力。整体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形成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多元育人体系。党团组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互动,协同整合。
1.3育人成效显著。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育人经验和成果在省乃至更大范围进行交流或表彰。学校获得省级及以上文明单位称号。
二 办
学
思
想
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科学凝练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点的鲜明办学理念和思想文化,清晰回答并细化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炼本校独有的校训校风,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管理活动过程之中,持之以恒践行和坚守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成为学校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现代文化,建设学校特色文化,让学校成为区域文明、文化的高地,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校园品位,通过物型课程赋予校园建设更显现的文化立意、教育创意和课程寓意,以有美感、能品味、可体验、会生成的式样化室内外学习场所,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塑造符合教学规律、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文化。形成广大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2.1教育观念先进。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自身特点,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有鲜明主张,有清晰表述,有深入论证,凝练形成了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办学理念在国内有广泛影响,发挥了价值示范与引领作用。
2.2 实践彰显价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评价活动等充分体现办学理念,实践成效与价值指向一致。学生感受、社会评价与学校办学思想追求一致程度高。
2.3文化氛围浓郁。校园环境彰显办学理念与文化追求,精致有品位,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校风校训成为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学校文化传媒品质高,价值取向积极。校园成为区域文明和文化的高地,产生积极影响力,引领社会风尚。
三 师资队伍
建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发展机制健全,教师专业成长富有成效。学校管理团队德高、业精、善管,勇于担当,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执行力。校长和优秀教师在全国知名,水平一流。建有学科覆盖面广的特级教师或骨干教师团队,形成梯度,并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能力,教育教学成果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师德师风建设卓有成效,教师群体师德表现良好,学生、家长、同行及社会赞誉度高。确立并实施科研兴教、强教战略,校长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有健全的教育科研体系和广泛参与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成果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
3.1发展机制创新。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健全保障制度,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落实各种类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举措。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化经验,在省内外产生影响。
3.2 整体水平一流。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同行及社会赞誉度高。省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学科覆盖面广,示范引领能力强。校长或教师领军人物在省内外知名,水平一流。
3.3科研成果突出。教科研氛围浓厚,体系健全,教师广泛参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形成高质量教科研成果。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或其他高层次成果奖,教育教学成果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四 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开发建设并有效实施具有学校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发具有高品质的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择,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强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根据办学思想、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精心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并成为新课程方案创新实施的典范。开齐、开足和上好规定课程,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建立健全有利于学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制度,切实加强对学生理想、学业、择业等生涯指导。深入开展高中课程基地、前瞻性教学改革等项目,并取得比其他学校更为显著突出的成效。
4.1整体建构体系。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开发、管理的规范化体制机制。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整合国家课程,科学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课程规划整体方案,建立了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学生发展、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4.2落实素质教育。在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方面作出表率。在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形成可借鉴的经验。在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探索学生发展指导、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上发挥示范作用。
4.3 项目实施创新。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成效突出,课程改革项目全省领先,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引领改革,成为展示江苏高中课改成果的示范窗口,发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典型。
五 学校治理
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保障,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制度,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校长要努力成为学校管理专家,善于将办学思想贯穿、渗透到日常管理之中,善于用制度管人、管事和管权,强化人文管理,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发展。带头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杜绝违规办学。探索形成了可复制推广和可学习借鉴的高中管理规范与成功经验。
5.1学校制度先进。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充分落实,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规章制度健全,办学行为规范,学校规范管理成效显著。
5.2机制运行高效。尊重教育规律,具有先进的治校观念。积极改革治理方式,推进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岗位职责明确。注重人文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5.3经验示范辐射。学校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成效显著,治理经验丰富。治理经验为同行广为学习借鉴,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六 校园生活
积极创造条件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高品质校园生活。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教育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坚持每天锻炼,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切实加强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坚持开展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积极发展学生社团,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1.5倍以上。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建有一批学生喜爱、品格高雅的艺体、科技等活动品牌项目,保障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增进校园生活的幸福感,促进学生蓬勃发展,成就梦想,终身难忘。
6.1保障充分有力。积极创造条件活跃校园生活,做到时间、空间、人员和财力的充分保障,图书、科技和艺体等场馆功能齐全,安排合理,师生喜爱,利用率高,满足学生自主活动的需要。学校提供的保障得到师生普遍赞誉。
6.2生活丰富多彩。学校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范式和鲜明的特色,在省级及以上范围有较大影响。社团活动类型多样,数量充足,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学生参与面广,形成一批高水平、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艺术团体、体育团队、科技社团等品牌社团和项目。
6.3样态健康鲜活。学生具有强身健体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体质健康水平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好。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校园氛围生机勃勃,生活内容健康向上,精神状态乐观积极,师生幸福感强。
七 人才培养
瞄准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形成彰显本校特点的育人模式。重视课程基地建设,形成课程基地群,打造高峰基地,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优势和作用,转变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突破长期存在的同质化、标准化培养模式,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实践的倾向,倡导启发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切实在“减负增效”上取得明显实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化合作等多种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积极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
7.1 创新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彰显本校特色的育人模式,模式研究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成果支撑,模式的借鉴价值高。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色基地等单位有稳定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特色人才的机制,成效明显。有完善的选课制度,有系统的活动体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形成科学指导学生学习、有效服务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
7.2 优化学习方式。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行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探索适合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教学范式,范式研究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成果支撑。教学范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成功经验可借鉴推广。
7.3培养关键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充分,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减负增效”取得明显实效,学生学业成绩优异,学校经验具有示范性、可迁移性。
八 智慧教育
高起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配具有先进水平的“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方法的变革和教学形式的改变,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评价、教育科研等,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的学校治理模式和“互联网+”的课堂教学范式,有效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着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有效获取、鉴别、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的意识。
8.1 建设水平领先。教育信息化建设起点高,既有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撑,又有课程、机制保障,“智慧校园”建设水平高。
8.2 应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充分,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运用水平高,教师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支持教学,学生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进行高效学习。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水平高,信息安全意识强。
九 国
际
交
流
着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开设若干国家相应课程供学生选修。广泛开展与国际著名高中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课程和师资,借鉴并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形态和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吸引外国学生来校学习、交流、生活。坚持文化自信、教育自信,鼓励教师学生去国外同类学校讲学、访问、交流,加强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努力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提升办学品质和国际知名度。
9.1 国际视野开阔。重视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加强国际课程与国内课程的融通与互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师资改进教育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并向国外同行推介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办学经验。
9.2 合作交流广泛。重视与境外同行、学校、机构等开展交流合作,与境外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造条件吸引外国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和生活;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内外教育交流,多次主办或承办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高中毕业生质量高,在合作与交流中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
十发展生态
地方党委政府注重指导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提供优质保障,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0.1引领正确方向。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并支持普通高中发展,注重提升办学品质,指导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实现发展目标,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10.2提供发展保障。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和关心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用人活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制定支持学校发展的政策,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地方财政积极满足学校发展的合理需求,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0.3营造良好环境。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创建,帮助学校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积极宣传学校创建成效、教书育人业绩,积极引导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