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代的大单元教学,对有意成为语文教师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我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觉得有三个字特别重要:杂,深,实。

一是杂,读书要博杂。

语文是杂学。古代传统的文学教育本来就和经学教育及史学教育混杂。现当代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1934年,叶圣陶就说:“有些人认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低落吗?》)

当时中学的国文教材像是大杂烩,而直到今天这种杂的特点仍旧保持着。看看高中统编教材就知道,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老师所学也要杂。

以前我接触到专业研究人员经常会有一种自卑感。

比如看到在座的詹丹老师我就心里发虚,他的红楼梦研究,我这辈子也不可能追上,连追的想法都没有。所以他上周邀请我来上师大参加红楼梦研究的那个会议,结果我不敢来。这也是这种畏惧感的遗留。

但是我后来慢慢想通了。语文教师的特点就是博杂,什么都要懂一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达到专家水平。这既是我们的缺点也是我们的长处。

我所接触的优秀的一线教师,几乎都是大量阅读的。而且几乎都是非常广泛地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涉及各种学科。没有各领域知识的储备是没法回答的。

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个同学问我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主角杰克是不是工具理性主义者。

这个问题包括了一部名著,还有马克斯韦伯的一个理论。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海明威我是不熟悉的。

我因为本学期的课文中有狄更斯的小说,所以先把狄更斯的主要小说按出版年代几乎全看完了,但是还没有轮到海明威。

我就老老实实地回答她,我没读过这本书,让她等一段时间。后来我就赶紧把这本书读完,回答了她的问题。

但是你不能每次都这样回答,否则学生会觉得没水平,会看轻你。你要求学生读什么书,至少你自己要读过。而开的书目,必然也是各个文科领域都要有的。

目前提倡的大单元教学,对知识的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想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当中,恐怕要先培养他们广泛学习的意识。

二是深,要专精。

专精在某种意义上跟博学是矛盾的。深度学习的反面当然就是浅尝辄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博了就不容易专,不专就容易浅。

所以要博中有专,再由专到博。由博入专有个办法,就是在博学的基础上找到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读书时导师黄霖先生有句话:在战斗中学习。就是说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入手学,就指导他选择一个研究项目。

在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结合实践,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他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自己能力的短板,加以弥补。

更重要的是他花了几年在这个研究项目,至少这个方面他就比较深入,他就可以形成研究领域、研究方向。这就就可以成为往里深挖以及往外扩展的根据地。

在座的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以我最熟悉的詹丹老师和徐樑老师为例。他们都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深入的领域。

比如詹丹教授的文本解读和红楼梦研究等等。而徐樑老师在读书时我记得中华书局就出了他编著的《溪山琴况》。我那个时候经常看他的博客,博客的名字叫“白眉大侠”(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单田芳的评书),可惜后面就断更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座的王意如老师也是我熟悉的,她是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研究的积累,又兼及语文教育研究的。

作为借鉴,我觉得在师范生的的培养方面,应该尽量早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的可以深入的点,当作一个项目做起来。

况且目前我们每个单元的教学,每堂课的教学,也就是一个个研究项目,师范生也得应该有这种项目意识。

三是实。

(1)专业功底扎实。

总有人觉得语文老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做,编报纸,写汇报,写发言稿,什么活都可以派。

认为语文老师什么事都能做,不算糟糕;糟糕的是认为语文老师什么人都能做。

我以前曾经参加教师资格证的面试。有些连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都搞不清楚的人,也进入了面试。

有时候我忍无可忍,问:“你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才知道原来什么环境科学系的,什么旅游专业的,都来报考高中语文老师。

我很愤怒,他们怎么没胆子去报物理老师呢?看来大家都觉得做语文老师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可是照我看,语文教师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比别的学科更高。中文专业相关的固然需要,教育教学相关的也同样需要。浩瀚无边,简直是个耗费时间精力的无底洞。

中文专业知识是本,是内功;教育技巧是外在的招式,内外兼修才行。

十年前我曾经请教一位老前辈,问:“我应该看什么教育刊物,了解什么教育理念?”她回答说:“你先不要急着看形形色色的理论,你先把你的中文专业弄好。”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所以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实践的。

需要特别提一提的是,中文专业相关的专业课中,我觉得文艺理论特别重要。而且因为它比较抽象枯燥,很容易成为语文教师的短板。这一块师范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

(2)要有实践指向。

现在我们倡导的教学是大情境教学。我们育人要响应学生人生成长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所以师范生的培养中,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实践,凭借想象来空谈是没有出路的。

在座的詹丹老师、徐樑老师都做过老师,另一个会场的郑桂华老师也做过老师。他们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所以我觉得,师范生的培养中,应该特别重视教育实践。刚才有老师提出,参加一些公开课活动很重要。我很赞成这一点。但是看别人上和自己上是两回事。所以还是要创造机会给他们上。

我就谈以上三点,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批评。

(本文系上海师范大学座谈会发言稿)

来源|梦观园

教师成长的关键——做好六个研究

研究自己,做到“知己”

要研究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我们不妨作这些思考。

1. 要研究自身总的知识结构如何

除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哪些知识领域是自已所了解的、熟悉的、爱好的和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

2. 要研究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如何

哪些专业知识是自己的所长,研究较深的,指导起来得心应手的,并已获得成功的。

3. 要研究自身特长如何

这些特长如何在教学中得到发挥?如何使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些特长可以是专业的、外显的:例如语文老师的书法、朗诵、表演。数学老师讲几何,不用圆规能随手画出标准的圆…

也可以是专业的、内显的:如语文老师长于哪些文体,哪种文学样式的教学;还可以是非专业的、外显的:诸如体育、艺术、电脑;也可以是非专业的、内显的:如擅长音乐、组织管理、作思想工作…

4. 要研究自己不足的方面有哪些

怎样去及时“充电”?什么时间去“充电”?用什么方式去“充电”?

这些研究,利于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施展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自己分析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和思考研究教学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从而使新研究的问题切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优质课比赛经验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

研究学生,做到“知彼”

重点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

我们提倡研究学生,不但提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各阶段的生理和身心的特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知识状况,更要研究他们学习的认知规律。

从认识论角度讲,学习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可把它概括为“通读、质疑、理解、积累、运用”这五大环节。

即认真读书,提出问题,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掌握知识、运用实践,如此反复进行,便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品味到本学科的所涵蕴的审美情趣和浓厚的人文韵致。

由此看来,研究学生,是从知彼的角度,在因材施教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研究教材,做到“知书”

即对教材的研究。

在观念方面,要着眼于学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更要审视自身的观念是否改变,因为教师观念上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法上的改进,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经验,教师就会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就会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研究新教材,首先要从客观上把握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比较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编排体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要做到心中有数。

还要研究各课之间、单元之间、各册之间的知识点、能力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最后,发现新教材有哪些不足。并对此进行弥补,不然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一落千丈。这些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比赛经验_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

研究教学,做到“知法”

1. 如何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因此一堂好课不重在看教师在课堂讲得如何神采飞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重在看教师能否能“惜口如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是否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其教法。

2. 如何处理“惜口如金”与“泼墨如云”的关系。

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观念上,我们的老师有待进一步明确。

两讲原则:(两讲要做到泼墨如云)

知识的难点,因为难,不讲学生便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讲。

知识的重点、关键之点教师不讲学生便不能把握,老师必须讲。这“两讲”,作为教师必须讲深、讲透。

三不讲的原则:(三不讲要做到“惜口如金”)

文本中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的不讲。

文本中的知识、学生还没掌握但通过自学能把握的不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把握。

文本中的知识,教师讲后学生也不能把握,不讲。要敢于“舍得”有“舍”才有“得”。

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比赛经验

研究考试,做到“知考”

面对考试,是我们教师离不开的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研究:

以上几点,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细细体味。

集体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比较繁杂的,如若靠单兵作战很难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了。有时候就需要同事帮忙评判,也需要大家集体钻研,诸多问题,必须靠群策群力才能办到。

长期研究问题,能使人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也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比赛经验

END

如何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附路径、案例)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大单元开发和设计路径有哪些?有没有案例可参考……一起来看↓↓

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_优质课比赛经验_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新时代教学变革,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评价“四新”背景下的“新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如何改变落后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让学习由浅层走向深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很多教师所面临的重要教研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在其《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大单元教学有三层内涵:一是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倡导大概念、大任务、大观念与大问题的设计,以此来改变教师的格局;二是针对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与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培养的问题,应着眼于全面育人的‘大道理’;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

简而言之,作为教师应该在深度研读和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开展课程设计。在设计之前,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分解课标

2.研读单元教材

3.研读单元章前页(如有)

4.认真研读单元课文

5.分析单元内容并整合

6.单元拓展运用

7.深解单元习题

事实上,大单元教学设计既可以依据教材的自然单元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本学科或多学科整合进行重组,当然重组大单元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样开展大单元设计?

如何研究落实新课标,进行大单元设计,实现教学评一致?教育部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西南大学教授荣维东在《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与实施路径》中指出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大致有如下四个:

第一,确定情境性任务目标。

衡量教学目标,一要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目标分解;二要依据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三要合理利用教材文本,对教材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分析梳理;四要将这些教学目标转化为情境性的任务和活动设计,这也是更为关键的。

第二,设计统整性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内容统整,首先面对的是基于情境性任务的核心知识(大概念)研发。此外,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是否是一个“爱读书、广涉猎”的人,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文本和课程资源,对于大单元教学以及任务群教学极为关键。

第三,课程活动和经验设计。

即设计教学活动、支架、策略、流程,促使学生形成有效课程经验。如何设计富有创意的、学生喜欢参与且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大单元教学最重要的一环。

第四,课程经验交流和评价。

这个环节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甚至前置性评价。逆向教学设计将这个环节前置,就是想发挥评价的引领、指导、监控作用。

在备课实际中,教师可这样来操作:

1.分析:把握与理解课标,分析教材和学情,明确大单元目标(核心素养)。

2.设计:根据单元目标撰写大单元设计理念,并制作教学结构图、课时规划表。

3.开发:对大单元主题下的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梳理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

4.实施:分课时实施。

5.评价。

【案例】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具体了解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实施案例节选自湖南地质中学黄尚喜团队——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大单元教学设计。

0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青春激扬”为人文主题,由三课构成,选入诗歌五首《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小说两篇《百合花》《哦,香雪》。

本单元学习中外现当代诗歌与小说,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国古代诗歌、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中国古今散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中外古今戏剧、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中外古今小说,共同构成“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02

单元目标

1.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春青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写作诗歌。可以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的范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03

单元大任务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及助读系统,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确定本单元的大任务为“编写班级诗册”:

在阅读、鉴赏本单元五首诗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创作规律,制定诗歌鉴赏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结合阅读本单元诗歌和小说所引发的对青春的感受和思考,为班级诗册《青春之歌》创作诗歌。依据诗歌鉴赏评价标准,对创作的诗歌进行鉴赏与评价,并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结集成班级诗册《青春之歌》。举办“青春礼赞——以诗歌的名义”诗歌朗诵会,从班级诗册《青春之歌》中挑选适合朗诵的作品进行朗诵表演。

04

具体任务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教学设计从诗歌意象和小说叙述艺术两个维度,分两个板块教学。

第一板块 如何阅读、创作诗歌(七课时)

重点研读第1课《沁园春•长沙》和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第一课时 初读感知,知人论世

第二课时 分析诗中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第三课时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第四课时 分析诗中意象与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第五课时 把握诗歌语言特点,学习创作诗歌

第六课时 制定诗歌鉴赏评价标准,评选诗歌

第七课时 诗歌朗诵会

第二板块 如何阅读小说(三课时)

重点研读第3课《百合花》《哦,香雪》。

第八课时 梳理情节,总结小说叙述技巧

第九课时 鉴赏人物,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作用

第十课时 鉴赏物象,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05

思维导图

优质课比赛经验_优质课获奖经验发言稿题目_优质课经验材料博客

学无止境,关于教学设计永远不止于一个定义、一种做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融合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育人。相信好学、勤学的老师一定可以变得更加优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