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8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试行学区制”的要求,旨在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重要讲话,鲜明指出了我国教育坚持内涵、均衡和科学发展的改革方向。海淀区学区制改革的推行,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上地学区管理中心(简称上地学区)作为北京市海淀区所属的17个学区之一,自2016年初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学区制改革,建立完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积极调动区域内各方面力量,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走出了一条具有上地特色的学区制改革之路。今天,我们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分享给您。
为什么整合资源
——立足高位发展
● 基于区域背景
上地学区地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关村软件园的交汇处,对接上地、清华园、燕园三个街道。区域内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院校,同时云集了百度、联想、神州、浪潮等上千家高新企业,学区的资源特点与海淀区的文化、科技创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完全契合,这一地理环境赋予了上地学区在海淀教育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辖区内共有5所小学和4所中学,其中,5所小学分别是清华附小、北大附小、上地实验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以及清华附中上地小学(原清河五小,2017年7月被清华附中承办后更名);4所中学分别是上地实验学校、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原北达资源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区域内品牌名校较多,教师队伍素质较高,办学基础设施较好,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同时仍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品牌名校辐射作用发挥不明显,办学层次和设施存在校际差距等问题。
● 基于学区职能
上地学区,是隶属于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独立法人机构。学区下设发展规划部、教育教学部、资源统筹部三个职能部门。从职能上看,学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之间的重要枢纽,其主要职能为:统筹规划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组织学区地域内各界人士协商共治;统筹协调学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组织开展学区内中小学教育教学交流研讨;配合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督导评估和质量评价工作;统筹学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学区内设施、课程、师资资源共享。
学区是海淀教育两委的助手、学校的帮手、区域教育发展的推手,这样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各个部门之间必须相互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随着学区职能不断延展,上地学区确定了“党政工团队是旗帜,发展规划是统领,教育教学是核心,资源统筹是服务”的部门职能定位 (图1),资源统筹部全方位支持服务于各部门,通过挖掘补充、拓展整合、统筹供给,建立 “学区协同”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新格局。
图1 上地学区管理中心各部门职能定位
● 基于共同目标
学区制的政策价值在于通过学区内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区域内成员校教育优质和均衡发展。这就需要学区内各校、各部门结合区情制定一个共同的区域发展目标和发展愿景。为此,学区注重顶层设计,在“聚上而优资,汇地之宏图”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征求学区内各校校长及委员会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内未来教育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制定了《海淀区上地学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学区,形成均衡、优质、创新、开放的上地区域教育总格局,为上地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文、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基础教育服务支持。具体目标:一是教育发展高位均衡;二是教育治理规范高效;三是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四是学校师生持续发展;五是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高位均衡的目标是基于海淀区“十三五”教育规划中提到的“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这一目标。作为海淀区优质教育高地的上地学区,理应担当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任,理应调动教育系统内、外优质资源支持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整合什么资源
——构建资源体系
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论认为,教育均衡是人们相对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首要因素。
● 对教育资源的界定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要实现上地学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需要学区从资源供给方角度,合理规划区域教育资源,通过协调、重组现有教育资源实现配置优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妥善解决区域内校际差距,实现优势互补;不断补充、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优质资源的供需矛盾。
为此,上地学区将教育资源整合内容锁定在与本区域各校办学相关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空间资源三类教育资源上。其中,以课程资源整合为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共享,以实现区域各中小学由资源分散的独自发展到资源整合的整体发展。
● 上地教育资源框架
通过不断摸索,上地学区积极发挥优质学校、优质学科、优质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校际间开展合作办学、学科共建、同步教研等活动;同时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将其转化成教育资源,逐步构建起上地学区资源框架(图2),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造高位优质均衡、特色鲜明的上地学区。
图2 上地学区三大资源框架
1.搭建课程资源平台。学区建立五位一体课程平台,即开放式的学校特色课程,参与式的学区主题课程,体验式的社会实践课程,互动式的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式的融媒体微课程,通过共享、共融、共建,达到学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互补。
2.组建人力资源库。学区构建涵盖区域内部人力资源和外部人力资源的资源库。其中,学区外部人力资源特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区委员会、教育志愿者在内的各界专家和精英人士,为区域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专业指导。尤其是本学区所在区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大量的国内乃至国际的顶尖人才,这些人才也是上地学区所拥有的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同时上地学区又毗邻三所国内顶级高校,因此学区将大学教授、企业导师等作为教育志愿者纳入到整个资源生态系统中(图3)。
图3 上地学区人力资源框架
3.创建空间资源站。学区创建“固定、移动、网络”三大空间资源站,以作为资源辐射、释放的载体。固定空间包含了学校内部可共享的教育空间和社会外部的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企业展馆等可提供师生实践活动的场所;“移动空间”特指根据学校师生需求(内容、时间、地点、频次)定制的学区“行走的大讲堂”;网络空间旨在通过教育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学区教育资源的采集、管理和推送,建立开放、多元、交互的在线教育空间资源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如何整合资源
——因“需”配置供给
上地学区一直以“学习者、服务者、探索者”的身份不断摸索,以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持续的深耕挖掘、精准服务,纵横搭桥、系统育人,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初步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
● 问题驱动,聚焦区域供需矛盾
试行学区制是国家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发展不均衡、择校风愈演愈烈等问题提出的一种体制的创新。上地学区成立初始,便开展下沉式走访调研,深入学校、街道、社区、派出所、村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听取各方的呼声与意见,认真分析调研区域教育发展现状,找准供需矛盾,相继撰写了《上地学区资源调查报告》《上地学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上地学区教育教学干部调研问卷报告》《上地学区学位情况调研报告》等调查报告,掌握了区域教育资源、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真实数据,从而确定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可行方向和政策导向。
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明确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有四个:一是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因区域内新建、回迁小区激增,现有中小学学位无法满足老百姓上家门口满意学校的需求;二是部分学校办学空间小, 生均占地面积不足,影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三是区属公办学校优质师资匮乏,名师优师过多的集中于他办校,师资专业结构不能满足优质教学需要;四是区域教育系统内、外资源缺乏深度整合,无法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等。以上问题和需求,驱动着上地学区着力探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策略,是上地学区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 筛选整合,扩大优质资源存量
为了更加精准地整合教育资源,满足学区内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以及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上地学区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筛选整合,调动教育系统内、外的优质资源,以补充各校在课程资源、人力资源、空间资源上的不足,服务基础教育的高位优质发展。
1.发挥委员会职能作用。学区委员会的建立是海淀区在学区治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具体而言,学区委员会是议事机构,由社区街道办事处、中小学校长、驻区相关单位代表、中小学家长代表等组成。学区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统筹协调各级资源单位,推动资源共享。上地学区充分发挥委员会委员的作用,由27位委员牵线搭桥,多渠道地探访区域内资源单位,从众多资源单位中锁定112家重点教育资源单位,并从最有代表性的资源单位入手,相继走进3所高等院校、40余家知名企业、10多家科研院所、20余家驻区单位,建立了沟通渠道,为教育资源整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2.建立高位实践基地。学区帮助学校与教育系统外的社会资源进行对接,相继与清华大学i.Center、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体育大学、清华科技园、北京人艺多家资源单位签署、达成合作协议,分别建立了上地学区基础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学科素养培训基地、基础教育体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戏剧教育基地等,初步建立起了区域空间共享资源,为学生和老师搭建更为广阔的资源平台。目前,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学区五个基地使用累计开展活动近50次,师生参与近4000人次。
3.筛选优质社会课程。学区构建了“互联网+教育”课程资源平台,通过筛选整合,初步统筹了区域内、外包含110门文化、体育、科技类社会课程资源,以菜单方式向区域学校推送。2017年10月,上地实验学校召开科技节,从学区推荐的课程菜单中遴选了青橙创客等三家公司提供的十门课程,丰富学校科技节活动,其中“小球马拉松”等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几年来,学区相继为各学校推送了74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均得到校方的好评,有效补充了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拓宽了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渠道。
4.引入高端人力资源。学区已初步搭建了人力资源体系,聘请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企业人才为学区发展出谋划策,为师生成长提供帮助。2018年10月,学区召开“阅享上地”阅读展示活动,邀请著名作家曹文轩、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人艺著名导演唐烨、中科院科学家陶建华博士从不同领域给孩子们分享“阅读改变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读好书、广读书、善读书,引发学生阅读共鸣。在活动现场,学区聘请几位专家为学区智库专家。目前,学区人力资源库已在册428人,为学区及各学校累积提供政策、科研、课程、教学、活动类服务约312人次,有效提升了优秀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
● 因需供给,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现代教育治理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区需要改变工作作风,将职能中的管理走向转变为服务走向,把教育资源投放的落脚点放在服务对象的需求上。几年的摸索,也让上地学区确立了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师生层面解决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需求问题的具有上地模式的教育资源整合路径。
1.“务需”定位,协同学校持续发展
学区制定“务需”制度,一是应两委之“需”,不折不扣地完成行政部门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挥两委与学校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二是建立“需求台账”,每学年初以不同形式向区域各校校长、干部征求意见,并将各校的“需求”纳入到学区年度工作计划中,根据需求调动资源,支持学校的发展。其中第二点,是上地学区资源整合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学区资源整合路径的特色之一。
以学区内办学规模小的学校为例,该校生均占地面积小,没有体育训练基地,无法满足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需求,该校向学区提出希望帮助协调运动场地的需求。学区随即协调区域资源单位,多次与北京体育大学沟通接洽,最终不仅成功满足了学校这一需求,更促成了学区足球基地和学区足球联队的建立。
2.共同体建立,协同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优质的关键是教师优质,依据海淀区教委赋予学区教育教学部的职能和区教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学区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统筹管理,加强教研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就需要学区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所以,上地学区成立了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教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多渠道、多样态的合作交流,实现教师自身专业的提升和团队教学力量的增强。
(1)区域内部资源构建 ——学科基地,辐射引领。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课堂,学区落实“教研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步骤在于营造课堂教学研究的“场”,引领教师聚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基于海淀区“三级联动,深度教研”的教研要求,上地学区充分发挥清华附小、上地实验小学、北大附小的学科优势,分别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教研基地,每学期制定研修专题,以项目形式开设研修课程,通过多种研训方式,分阶段分专题开展研究。这种整合、联动基地学校优质学科资源且精准有效的教研方式,弥补了区级和校级教研的不足,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给养,也打造了学区学科品牌和优质教学团队。
(2)区域外部资源注入 ——鸾翔凤集,指导实践。学区积极整合区域外部资源,多次与市区教研员、专家沟通,促成上地学区与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的三年专题研修方案,即主题为“学科素养与教学改进” 三年持续跟进的市级全学科视导活动。目前,近400名教师得到了专家们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覆盖中小学 24个学科,对281节课形成了书面诊断评估,并反馈各校,指导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视导活动为抓手,将区域外部的高端人力资源融入学区的举措得到了区域内所有学校校长、干部、教师的高度评价。
(3)区域内外资源重组 ——多样研修,共享共研。学区开设“上地大讲堂”,先后邀请知名教授为教师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和学业规划等多方面的讲授;邀请科技专家带领科技教师开展创客工作坊体验;邀请北京人艺、电影学院专家为教师进行戏剧、演讲、朗诵等艺术素养培训……学区开展“共享开放”专题研修,开放优质校本教研,引进区外专业资源,围绕不同主题,相继开展“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建立评价反馈与教学改进的桥梁”“人教版和课外阅读材料整合教学”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对中考策略”“高考语文命题与评阅”等20多个专题研究,促进校际间、学科间、学段间、团队间的多维交流,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上地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立,带动了学校团队教研的整体提升,拓展了教师研训的广度与深度,是探索区域内外资源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大胆尝试,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3. 项目推进,协同学生终身发展
学区结合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以项目活动推进资源的挖掘、配置与使用,协同各方资源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创想大赛、科技节活动,吸引全社会共同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实施阅读工程项目,开展“阅享上地”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文化滋养的良好氛围;实施组织育人项目,召开学区少代会,让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少先队员心中生根发芽;实施体育健康项目,组织学区足球联赛,成立学区足球联队,普及足球运动,推广校园足球文化……
一个典型的案例,2017年上地学区开展了首届“IDEA-创新成长 孵化梦想”科技创想大赛暨科技节活动,打破了以往学校科技节仅邀请特定资源单位参与的固有模式,创新性地整合调动了所有可利用的科技资源——将“清华科技园”“清华大学i.Center”等基地作为科技节活动的空间资源;将“高校师生”“企业创新人才”作为孵化学生创想的人力资源;将线上线下科技讲座作为面向师生全员培训的课程资源,打造了一场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科技盛宴。借助此次活动,初步构建起了区域内教育系统内外多元主体合力参与的相嵌、链接、互补、共生的育人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生态。
目前,上地学区正携手各高新科技企业采用“一条主线,双向互动”的方式,打造“上地学区科技硅谷教育名片”,即以创建科技园区实践活动课程为主线,以创新产品、项目、课程进校园,学生走进科技企业的“双向互动”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辖区内中小学搭建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实践交流平台。
上地学区资源体系的构建,不仅盘活了区域资源存量,丰富了教育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共享资源不会因某一学校负责人的变动而削弱,也不会因学校自身发展受限而消弭,从而保障了资源运转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整合效果如何
——初现治理模式
四年中,上地学区根据海淀区教工委组织建设之需,构建党团队进阶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少活动,推进全过程育人;根据海淀区教委综合治理之需,发挥学区委员会作用,完成学前教育整治、学校安全督查等工作;根据区域学位紧缺之需,联动街道、教委,寻找、规划教育用地;根据学校个性问题之需,帮扶学校解决难点问题;根据教师发展之需,着力打造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助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学生链条式发展之需,注重中小衔接,通过毕业课程、创想大赛、学校特色课程开放等活动,加强学生贯通培养。可以说,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中,上地学区资源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资源共享特色彰显
在学区治理模式下,学区打破资源壁垒,因需精准投放资源,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间的资源融合;学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纵横搭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对教育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实现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融通;学区在凝聚、共享、开放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打造资源框架体系,建立资源整合机制,以保证资源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持续性,实现学区资源整合的融远。
● 多元机制有力保障
1. 融通机制——学区与社会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发展好教育,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还要动员家庭、社区、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上地学区与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驻区部队等资源单位建立了融洽的互通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其对学区和各校各项活动的支持,实现教育资源充分、均衡、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
2.沟通机制——学区与学校
在进行校际教育资源整合时,会受到意愿、沟通、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成员间的有效沟通能够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协同开展各项工作。在沟通机制下,上地学区与各校干部教师建立起平等、尊重和互信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取了区域各校校长、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逐步实现区域资源的精准投放。
3.共同体机制——学区与教师
成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上地学区“十三五”时期重点工程项目,旨在鼓励各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质量的提升,开展基于问题和实践导向的教学研究,为教师打造成长发展的平台和环境。在共同体机制下,学区依据教师需求积极整合各级各类研修资源,在市级、区级、学区级研修中发挥纽带作用,通过线上、线下跨校、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学科基地建设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方式,打造具有“上地印记”的教师发展团队,促进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4.项目管理机制——学区与学生
结合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上地学区实施一系列聚焦学生学业和终身发展的重大项目,如科技项目、阅读项目、组织项目和体健项目等,并以项目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在项目化的活动中,积极协同项目相关各方主体,拓展、筛选、整合相关资源,因需、精准、高效使用各级各类资源,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协同学生特色发展。
● 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作为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和民生之首,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应主动作为,率先突破。上地学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给出了教育管理和教育治理的不同路径(表1),验证了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高级形态,并初步形成了教育系统内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治、民主对话、多回合互动的现代化管理形态。
表1教育管理和教育治理的多维度对比表
维度
教育管理
教育治理
实施主体
政府主责
多元主体
基本特点
强制权威
协商共治
管理方式
自上而下
民主沟通
对话模式
单向少次
互动多回
管理系统
封闭
开放
工作基础
控制与服从
信任和互惠
工作目标
政策制定
问题解决
价值方向
把事做正确
做正确的事
构建资源整合和校际关系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海淀区学区制改革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经过四年时间的探索前行,上地学区冲破原有管理体制,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实现多主体协商共治;破解择校难题,优化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突破教育学段禁锢,关注教育的系统、整体、协同发展;打破资源壁垒,帮助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进入新时代,为了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上地学区将以优质而有差别的多元资源供给为教育远景,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学区治理模式下教育资源整合策略的研究与实践”(CAGA1709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