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
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也添加过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教师小结:
这种加在食物里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已经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种颜色,想不想把这块布变得五颜六色,更加美丽?请你们一起回到教师继续来完成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梳理和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正确认识,理解它们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喜欢探究,愿意问为什么。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PPT、问题板等。
活动过程:
一、找找“为什么”
1.(出示图书)孩子们,还记得这本书吗?书名叫《为什么》,里面藏着一些关于动物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书里到底问了哪些为什么,好吗?
2.说出自己找到的“为什么”(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出示动物,并将问题呈现出来)。把你找到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二、想想“为什么”
1、想想、议议“为什么”
孩子们,在这些问题中,你知道哪个问题的答案,并告诉大家。
从长颈鹿、大象入手
(1)从长颈鹿入手:为什么长颈鹿有很长的脖子。(图片验证)
(2)从大象入手: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大象有嘴巴,为什么还需要用鼻子来吃树上的香蕉和喝地上的水(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大象脖子短、腿粗短的特点)?
[体验]如果没有那根长鼻子,大象会面临什么(让孩子们学做没有鼻子的大象,并尝试摘树上的香蕉,从而体会长鼻子对于大象生存的重要性)?
大象会用这根灵巧的鼻子做什么(鼓励孩子说出大象鼻子的多种用途)?
[过渡问题]还有谁也像长颈鹿、大象一样,长得很特别,是为了吃到食物、不饿肚子?
从斑马入手
(1)为什么斑马身上要有黑白条纹(鼓励孩子大胆说出答案)?
(2)(邀请孩子们看斑马在草原上生活的照片)黑白色在草原上很明显,怎么能保护自己呢(引导孩子讨论分析)?让孩子谈谈盯着看斑马花纹后的感觉。
[体验]我们来做狮子吧,草原上烈日当头,在旁边紧盯不舍的狮子目不转睛地看着成群奔跑的斑马群时会发生什么事(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小结及过渡]用皮毛的颜色来保护自己真是聪明的办法,像这样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保护自己的动物还有谁?
从蜗牛入手
(1)为什么蜗牛身上要“背”座大房子(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出示图片来完善答案)?
(2)看来背着走的房子真是个好东西,好东西要拿来跟大家分享,把“房子”送给谁呢?送给狮子、送给长颈鹿(让孩子自由选择动物“背房子”,并尝试考虑合理性)……
(3)凶猛的狮子不需要房子保护,长颈鹿个子很大也不需要房子保护,为什么唯独蜗牛离不开这坚硬的小壳呢(蜗牛个子小、身体软)?
(4)还有哪些软体动物也是用背着壳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
从骆驼入手
(1)为什么骆驼背上要有驼峰(看视频验证答案)?
(2)驼峰里面藏了什么?里面的东西能供使用多长时间(鼓励孩子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并回答)?
2、梳理小结“为什么”的原因
教师呈现梳理板:边出示六个动物的外形特征,边进行梳理和总结。
每一种动物都有奇特的外形:有的有长长的鼻子,有的有长长的脖子,这是为了吃到食物;有的有坚硬的外壳,有的有刺眼的皮毛,有的有威风的.鬃毛,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骆驼有驼峰是为了适应环境吃到食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适应自己生活的环境,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
三、看看“为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里还有很多你知道或者还不知道的“为什么”,还有许多你想知道的问题答案,我们回教室再去找找问题、看看答案,好吗?
活动反思: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务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透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职责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构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忙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了解打喷嚏的原因。
2.通过观察、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了解一些保护鼻子的小常识。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挂图。
2、胡椒粉、五香粉、辣椒粉、香水、咖喱等材料。
活动过程
1.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一说鼻子为什么会打喷嚏?
——你打过喷嚏吗?什么情况下会打喷嚏?
——幼儿讨论,自由回答。
2.出示准备的教具。
师:老师这有好多东西,谁来闻一闻?
——他们闻过以后怎么了?请他们来说一说。
——打完喷嚏后有什么感觉?
——请没闻过的幼儿都来闻一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回答后师小结。
3.出示挂图,和幼儿一起讨论:
——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呢?
——我们闻到哪些味道会打喷嚏?(冷气、尾气、灰尘等)
——你觉得哪些时候特别容易打喷嚏?(感冒、过敏等)
——如果打喷嚏了你会怎样做?
4.活动延伸
——将准备的教具(辣椒粉等)放到区角让幼儿继续体验打喷嚏的感觉。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春天气温反差大,是幼儿感冒易发的季节,一旦感冒,咳嗽、打喷嚏现象则随之而来经常可见。在幼儿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虽然我们为幼儿准备好了纸巾,但如何适时、恰当地使用纸巾,说起来简单,要真正落实在小班幼儿的行动上,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活动《打喷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它借助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入手,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小朋友感冒后,打喷嚏的不正确做法,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生活迁移,在来不及拿纸巾的情况下,会低头、转头或用手来掩住口鼻等等打喷嚏的卫生做法,帮助幼儿掌握文明、卫生的做法,对幼儿习惯的形成和素质的培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幼儿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所以,我注意设计简洁、形象、准确的.导入方式:师以自己感冒了,边说边用正确的方法打喷嚏,提问:感冒了会怎么样?幼儿马上边打喷嚏边说:“感冒了会打喷嚏”。“打喷嚏的时候鼻子里嘴巴里有什么喷出来?”“口水,鼻涕”。小结:对呀,打喷嚏的时候鼻涕、唾沫到处乱飞,细菌也跟着鼻涕和唾沫飞出来了,别人也会传染上感冒,很不卫生。让幼儿了解正确的打喷嚏的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学习儿歌前三段中,让幼儿判断小动物们打喷嚏的方法是否真确。出示第一张图时,我按儿歌的句式提问:谁在打喷嚏?怎么打喷嚏的?吓跑了谁?将口头表达提升,转化为儿歌中的书面语言,学习固定的句式,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在接下来第二、三张图片后提问后幼儿就能按儿歌的句式回答。其中在每段设置疑问:黄狗、河马、大象打喷嚏的时候,为什么其他小动物都吓跑了?这样做好不好?疑问能抓住关键的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喷嚏中带有细菌,会到处传播。接着让幼儿教小动物们正确打喷嚏的方法,将活动推向高潮,让幼儿轻松地掌握了打喷嚏卫生的做法。也让幼儿体验做小老师的喜悦之情。
反思:这个活动是幼儿现实生活地再现。利用了形象的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是个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且儿歌中小动物是幼儿所喜欢的,因此幼儿比较感兴趣。通过活动不仅知道打喷嚏的时候鼻涕、唾沫到处乱飞,细菌也跟着鼻涕和唾沫飞出来了,会传染给别人很不卫生,还让幼儿学会了儿歌,。幼儿也都知道了正确的打喷嚏的方法,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当然,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随时随地的提醒,以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百科: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这也是一种人体对体内细菌排泄的一种方式。
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了解风速的不同。
2、愿意积极交流自己对风的印象,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重点:
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活动准备:
风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师:看,今天我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风车)师:风车可以转吗?风车为什么能够转起来呢?
师小结:原来是因为有风吹着,所以风车就转起来了!
二、尝试用不同的风力转动风车,感受风力的不同对风车的影响。
1、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出风。
师:淘气的风娃娃来到了我们班藏了起来,小朋友们快把风娃娃请出来吧!(用嘴吹、用手扇)
2、引导幼儿用嘴吹气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风带动风车转动,观察风力不同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师:你每次用嘴吹出的`风力大小一样吗?
师:风车转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师小结:当我们风吹得大,风车就转得快,风吹得小,风车就转得慢些。
风娃娃要休息了,我们快把风车送回家吧!
三、通过故事,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课件展示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风娃娃的故事,仔细看,风娃娃都做了哪些好事和坏事?(欣赏视频:风娃娃的故事)
四、通过观察课件选一选巩固对风的了解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动画了解到了风娃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老师把小朋友们说的内容整理了一下,但是呢他们都藏在了数字卡片的后面,所以我们要玩一个《选一选》的游戏选一选哪些数字后面藏着风娃娃做的好事?(课件展示:《选一选》)
1、师:我们怎样可以减少不好的风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加强天气监测并及时预报,提醒大家在不好的风来之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多植树,树能够挡住一些风,这样带来的危害就更小。
2、教育引导小朋友从现在开始要学好本领,想出更多的好办法让风比现在更加听话、更有用、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师小结:生活中有一些会对我们生活带来危害的风,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防止不好的风破坏我们的生活。
五、游戏:"风吹树苗"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风吹树苗的游戏,起立。
我们现在是一棵棵小树苗在阳光下晒着太阳,然后吹来了微风(微动);接着又吹来了大风(晃动);吹来了龙卷风(被吹倒了),怎样才能不被风吹倒呢?(所有小树苗聚在一起)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探索斜坡高度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2、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分工合作带来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前,我在教室里让幼儿自主玩小车,在此基础上,幼儿能说出许多玩小车的方法,知道我们用了力小车就会开动。接着导入设疑:假如不用力,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车自己开动?可能多数幼儿回答不出,这时我出示跑道和积木,引导和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难题。幼儿会根据我提供的材料搭出高的斜坡和低的斜坡,而后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操作交流演示,分享成功。这一活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解决不要力气让小车自然下滑的方法,引出斜坡。
第二个环节就是探讨、感受汽车下滑速度与斜坡高度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曾说过:科学思维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幼儿有了思考就得让他去实践,凡事都要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就是通过猜想“小车从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滑下来速度怎么样”,而后付诸于实践操作,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去验证猜测。在幼儿操作中,我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小车从高的斜坡上滑下来速度快,斜坡越高,汽车下滑的速度越快。同时证明有时候猜想不一定正确,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答案。
最后就是斜坡在生活中的运用,科学活动来自于生活,为生活所服务,从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斜坡。同时出示毛糙的跑道,引导幼儿探讨比较小车从光滑的斜坡和毛糙的斜坡上滑下来速度的不一样。
根据《纲要》中“科学活动是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1、活动设计着眼于幼儿发展水平、经验与需要。
我班幼儿正处于大班上学期,他们善于探索,喜欢研究新鲜事物,乐于合作,表达能力强,无论在科学活动中还是区域活动中,总是能看到他们钻研、探索的身影。
2、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生活。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生活经历中引发出来的。在幼儿户外活动时,在幼儿自主玩小车的'过程中我触发灵感,形成了一个在不同坡度上开汽车的实验设想,并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品,如:搭建斜坡用的kt板和积木,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东西,让幼儿更多体会到科学的真实,为他们剥去科学的神秘外衣。
幼儿生活中的随机经验是最自然、最能使幼儿对科学产生一种切身的体会与认识,有益于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以探索方式进行科学实验
本次探索活动,实际上是幼儿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实践中,幼儿将根据材料的提供,变化坡面高度、反复实验比较不同高度对汽车滑行速度的影响。活动中是两两合作进行的,我主要是以引导方式,启发幼儿解决问题,从而给幼儿自主探索实践留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反思
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是以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为基本目标的探究式科学活动,也是高结构化的科学活动。活动前,教师引导幼儿自己玩小车,并以此为载体开展探究活动,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大胆操作和自主表达。其次,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让幼儿通过猜想与验证、分析与总结、交流与表达来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幼儿始终是主体,我只是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纲要》理念以及科学教育“做中学”、“玩中学”的思想。
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在上课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对教案的理解也尤其重要,只有老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才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在做好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更有信心。还有就是,科学的严谨性,许多事,我们不仅仅是预设,想想就好了,而是要去实践。还有就是通过几次的科学活动,让我明白了科学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探索后的交流,因为操作=探索。
小百科:斜坡一般是指在原始地貌中,地面线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的地貌区,夹角一般为10-30°。
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对三原色的认识,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通过操作,认识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
2.每张桌子上放一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烧杯和滴管三根,每组准备一幅画有大树、鲜花等的背景图。
3.每个幼儿一个果冻空壳,一根棉签,一张纸。
4.词卡:红色、黄色、蓝色等词卡各一套,每组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一认
1.神秘水:
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摇晃瓶子,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1)“老师这儿有三瓶水,都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把它变成红色,画红红的太阳,好吗?”老师左右摇晃瓶子三下。“咦?怎么没有变成红色呀?哦,我忘了说口令了。小朋友一起帮老师说口令,好吗?”老师上下摇晃瓶子,请小朋友说口令:“变呀变,变呀变,变出红色画太阳。”
(3)同样的方法,分别变出黄色、蓝色的水。
(4)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揭示瓶盖的秘密:“原来秘密都藏在瓶盖里。”
2.小结: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其实都是由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变成的,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
3.“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水,请你们自己玩一玩,小心点,别把水洒出来。”请幼儿自由玩色。
4.“你是怎么玩的?你变出了哪些颜色?”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展示他的作业纸。
5.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发现,同样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颜料,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却变出了“橘红”和“橘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呢?
6.小结:原来加入不同量的颜色,能变出不同的颜色。
(二)画一画,比一比
1.游戏:变色龙: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颜色,用棉签蘸着给图画涂色。
(1)教师介绍“变色龙”:这是“变色龙”,它最奇特的本领是,能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如果变色龙躲在绿叶下,它会变成绿色;如果它蹲在橙色的树枝上,
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它爬在蓝色的花朵中,会变成什么颜色?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变色龙”,请你在给“变色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棉签蘸着颜料涂上相应的颜色,再把“变色龙”藏好。比一比,谁把“变色龙”藏得好,
不让它的敌人发现。
2.欣赏幼儿的作品,集体评议。
3.布置画展:机灵的变色龙。
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科学探索区”里,让幼儿探索添加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变出更多的颜色。
活动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一节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玩游戏,初步感受颜色的变化。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色的乐趣。整个活动我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首先以老师的小手有魔法“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从简单的“摇摇摇变变变” 一边摇一边念“魔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参与活动,使幼儿兴趣高昂。此环节幼儿感觉我的手真有魔法会变出黄颜色。第二个环节尝试配色,感知体验色的变化。以再次变魔术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老师拿出另外一个瓶口已涂上蓝色颜料瓶子里有黄色颜料的瓶子又一次变,顿时变出了绿色,幼儿十分的兴奋,感觉很神奇。第三个环节梳理归纳,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秘密。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在幼儿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时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感知吸管的位置与喷壶喷水的现象的关系。
2、乐意随着发现不断地参与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装有水的'瓶子、吸管、橡皮泥。
2、三张图表。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对制作小喷壶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给小花,小草浇过水吗?平时是怎么浇水的?用什么工具?
2、老师也做了一个浇水的工具,这喷壶使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让喷壶喷出水来?
3、教师交代规则:用正确的方法握住瓶子,放正、不倾斜。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瓶子上的号码。
二、幼儿尝试制作小喷壶。
1、幼儿制作,用吹的方法让喷壶吹出来。
2、集中交流分享:(将瓶子分两边放好—成功的,还没有成功的)
(1)先请制作成功的幼儿介绍: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小喷壶为什么能喷出水来?
(2)你觉得为什么喷不出水来呢?
(3)请幼儿上来示范,教师小结:请幼儿观察瓶盖小孔的大小,并用吸管演示,让幼儿感知小孔的大小。
(4)请刚才没吹出来的小朋友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想办法让小水壶喷出水来,已经喷出的小朋友帮助他们。
三、猜测,吸管的位置与喷水现象的关系。
1、现在我们小水壶都喷能喷出水来了!
2、出示三张图表,先看看,你觉得这样水会喷出来吗?这三种情况你都去试一试,你又会有新的发现。
3、幼儿再次操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