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养蛇名扬全国,来自湖南、东北等地的蛇博士、蛇教授相约前来考察调研,冯德进(左一)陪同参观养蛇场。
万千“神龙”现灵山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谢彩文 通讯员 劳纯昌 文/图
新年伊始,全国唯一的“中国养蛇之乡”灵山县传出喜讯:2016年出售肉蛇170万条,销售收入4.28亿元;全县“十二五”以来,养蛇1250万条,销售收入27.28亿元。
养蛇大户刘新宁全年卖出9000条蛇,收入200万元,全家6口人均收入33万多元。主人发自内心地说:灵山之蛇变“神龙”,全靠有个“龙头”带!
刘新宁说的“龙头”,指的不是企业,而是一个人——灵山县养蛇业领军人物冯德进。
这个“二马”老冯,没有与四条腿的马扯上关系,倒是跟没有腿的蛇结下缘份——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养蛇业,而且在灵山县尽心尽力推动此事。2013年,全国养蛇经验交流会在灵山县召开,奠定“中国养蛇之乡”地位。2014年至2016年,冯德进3次作为养蛇业的唯一代表,参加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务院环境资源政策研究所、国家林业局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的相关会议。
任职岗位只是县林业局副局长的冯德进,现在是中国蛇协常务理事、中国蛇协蛇类养殖专业委员会主任,在中国养蛇业成了当之无愧“龙头”人物,他16次在全国相关会议介绍广西灵山县发展养蛇产业的经验。
2016年,灵山县外销蛇类产品280万公斤。图为养蛇专业合作社正在组织销售蛇类产品。
A 三上京城——蛇从“地下”爬出来
2010年之前,人工养蛇才起步,蛇并没有合法身份,只能在“地下”养殖,效益却相当可观。实践让冯德进看到,养蛇确实是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振兴的好路子,于是上北京找有关部门咨询政策,知道个大概就星夜赶了回来。
有人见老冯两手空空,没带回“尚方宝剑”,私下议论:“养蛇也想合法?难!”老冯只认一个理:“只要农民能富,闯!”所以在材料准备个十有八九后,立马二上北京。遗憾的是:闯关还是没过。他又马不停蹄赶回来,边组织大家补材料,边开展“灵山县蛇王大赛”等活动,扩大知名度,为蛇争人气。
一天,夜深人静,老冯独自嘀咕:“养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显现了,也该好好总结总结了。”他找来当地“写手”,形成一篇《蛇在灵山变“金龙”》的“大报道”,顺利在广西日报发表,当天就被全国近百家网站转载,使灵山养蛇业扬名大江南北。2012年,灵山县养蛇协会被评为全区先进单位。
社会接受了,政府认可了,时机成熟了,老冯再上北京,终于为灵山捧回“中国养蛇之乡”的金招牌。养蛇合法了,从此不再躲“地下”。
B 三顾茅芦——“蛇师”出山破难关
灵山养蛇名气响了,规模大了,技术“瓶颈”也显现了。怎么办?请高人破难关!
武利镇安金村有个谢天绍,最早养蛇发了家,还带富一拨亲友,人称“蛇百通”。老冯首先想到这个高人,一天冒雨来到他家,请他出山担当全县养蛇技术指导。左说右劝,换来婉言谢绝:“我哪有什么技术,养蛇不过玩玩而已。”
有言道:独门技术就是独门生意,教会别人不是抢自己饭碗么!老冯深谙其道。过几天,老冯第二次上门,说了一大堆道理:让更多人学会养蛇,形成产业化优势,蛇在大市场才能跑得远,事业才能做得更大,钱财才会赚得更多。旁人听了都说在理,老谢还是不肯松口。临别,谢天绍送出一句话:“相识是朋友,过10天是中秋,我开坛泡足3年的蛇酒,请你来碰个杯!”
这话给老冯留下新希望。10天后,举国庆中秋,万家喜团圆,老冯第三次登门造访。古人是“青梅煮酒”,老冯老谢“青龙祝酒”;人家论战场英雄,他们论商场英雄。两人越喝越亲热,越谈越投机,谢天绍终于答应出山服务社会,将养蛇经验贡献出来。
“蛇师”带头,一呼百应,县里很快组成养蛇技术团队,创办养蛇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编写了《眼镜蛇滑鼠蛇养殖技术》等10多种教材,其中《南方养蛇100问》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灵山县逐步发展成了全国养蛇技术培训交流中心。
C 三过长江——“蛇军”挥师攻北方
技术关突破后,灵山蛇再也没疫没灾,条条猛若金龙,蛇群迅速壮大。老冯既开心又担心,开始操心蛇的销路啦!养蛇规模不太大时,两广市场都不够供应,现在单靠“老广”可消化不完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长江之北。
在灵山,养蛇人津津乐道一个故事——
安徽某市有一个经销灵山蛇的商人,因旧市场拆迁而新市场未投用,相关部门拟以经营场所未明确为由,取消其蛇类经营资格。老冯得知后,当即联系全国蛇协李丕鹏教授,组织人员远赴安徽,一番沟通协调,问题顺利解决。
为了进军北方市场,老冯之后又带队两过长江,随后大批灵山蛇穿江越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D 三赴广州——“金龙”腾飞新天际
“养好一条蛇,赚头可比一头猪。”在灵山养蛇圈,这句话一点不吹牛。养蛇利润高,已不是秘密。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仅仅供应餐桌,局限逐渐显露,老冯开始考虑延长产业链,发展蛇产品深加工,从食用延伸到药用、美容等。
老冯上网搜索,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寻求蛇产品开发的高端伙伴——我出资源,你出技术,合作共赢。
2016年,灵山人又津津乐道老冯和他的同事三赴广州谈合作的故事——
第一次,初次对接,谈了个意向。
第二次,材料未能满足对方要求,只好打道回府。
第三次,材料没说的,诚意更没说的,双方紧紧握手。
眼下,灵山蛇系列产品研制开发密锣紧鼓,千万“金龙”势必飞向更广阔的新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