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村:校园提升焕新颜

“坐在新教室了,感觉自己很幸福。”10月27日,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星渊说。西夏区第十七小学原为西吉县自发移民小学,由西吉县教育体育局管理,2017年8月移交西夏区管辖。2018年,西夏区委、区政府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整体迁建西夏区第十七小学。

为什么要整体迁建?校长杨峰最有发言权。

2018年,在西夏区第七小学任教的杨峰被任命为第十七小学校长。上任第一天,杨峰高高兴兴走进这座位于富宁村的校园,看到的景象却让他心凉半截。

一个破旧的篮球架立在高低不平的水泥操场上,几排平房教室里光线昏暗,红砖地还不平整。上任没几天,一场大雨,就让12间教室出现不同程度的漏雨,水泥操场因为地势低,雨水淹到脚脖子······

一次,杨峰带着孩子去其他学校参加活动。看到塑胶操场,一名学生兴奋地躺下来,问杨峰:“校长,我们什么时候也能用上这样的操场?”“快了,快了!”杨峰不假思索地回答:“新学校不仅有塑胶操场,还有大图书馆、大体育场、大教室······”

杨峰和孩子们的愿望很快变成了现实。近3年来,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累计投入资金3820多万元,十七小学相继建成教学楼、教学辅助用房、生活服务用房等,新学校占地面积26.64亩,建筑面积8808平方米。9月24日,西夏区第十七小学的家长们牵着孩子们的手,一起迈进了新校园。

近年来,西夏区扎实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建设,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促进巩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积极推广实验小学、西夏九小等5个集团化龙头学校经验,深入推进区域内集团化办学。与宁夏大学共建西夏九小、西夏十一小学,与北方民族大学合作共建银川市第十四中学,积极探索推进跨区域办学发展思路。和银川市第一幼儿园、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银川市第一中学构建发展共同体,扩大跨区域办学发展思路,积极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

红翔新村:产业奏响移民致富曲

10月28日,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的大棚里,一股淡淡的甜瓜香味扑鼻而来,整齐吊挂的藤蔓上,一个个小巧圆润的甜瓜静待上市。

“我们村是‘十一五’期间从泾源县、隆德县等4个县(区)搬迁过来的生态移民村,大部分为劳务移民,一些上了年龄不好找工作的村民便承包了村集体的大棚种植瓜菜。”红翔新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学说。

近年来,红翔新村依托平罗县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实施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园区和设施瓜菜园区等项目,培育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让产业成为发展的有力支撑、增收的源头活水。

通过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瓜菜等特色产业,引进宁夏瑞丰源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万头现代化奶牛养殖场9个,存栏3.1万头,吸纳务工人员285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改造提升肉牛、肉羊养殖场各1个,69户肉牛肉羊小群多户实现出户入园集中养殖,户均年增收4.5万元。

走进红翔新村菌菇基地,工人们正在制作菌棒。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进行种苗培育、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引导群众发展瓜菜产业。建成菌菇大棚46座、高标准节能日光大棚38座,带动16户移民租赁种植,户均年增收5万元。

围绕产业发展、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就业双向需求,红翔新村持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建成劳务工作站1个、劳务中介公司2家,培育劳务经纪人6名,通过园区务工就近就业850人,劳务输出转移就业110人,培育粮油加工等创业实体26个,公益岗位托底就业12人,就业创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人数的87%,人均年收入3.5万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移民群众逐渐走上了新路子,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户均住房面积由搬迁时的54平方米增加到100平方米,72%的移民家庭拥有汽车。”朱成学笑着说,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4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44万元。

隆源村:“五连模式”引领开拓小康路

10月27日,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农牧场隆源村,新型菌菇温棚正在建设中。

隆源村有耕地2948亩,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收成不乐观。2017年,南梁台子农牧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招商引资发展多个产业项目,转变发展思路,把土地流转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得益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这两年隆源村的乡亲们种的西瓜、线椒等瓜菜喜获丰收。但每年露地蔬菜下市后,村里的田地便提前进入了休耕。”隆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振雄介绍,为了让土地释放出最大的产出效益,村里推进的“党支部+企业”“党员+群众”“种养+休闲”“基地+农户”“收益+保险”的“五连模式”,通过村企联合、党群连心、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责任连体的模式带动群众融入产业发展,实现露地种植加设施大棚“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为隆源村的乡亲们脱贫增收蹚出一条新路子。

村民张燕娣说:“每年我都会去蔬菜基地择菜,平时就在村里打扫卫生,一年能挣3万多元。”最近,村里菌菇大棚马上竣工了,到时候张燕娣还打算去学种菌菇的技术。

目前,隆源村设施蔬菜产业园共建设40座日光大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60万元,带动移民250余人务工,务工增收460万元。“土地流转后,解放了当地劳动力,村民可以出去务工,也可以就近在基地干活。”南梁台子农牧场党委书记马立坤介绍,隆源村采取“5+5”致富带头人机制,由5名党员干部和5名致富带头人主动承接设施大棚自主经营,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兜底收购,目前正在逐步收益。

隆源村进一步促进移民致富提升,扩大群众务工范围,在线椒单一种植模式下,今年又实施了蘑菇和蔬菜综合种植园区的建设,打造羊肚菌种植基地,增加了韭菜种植,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带来蓬勃生机。

海和村:产业振兴 致富有路

暮秋时节,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海和村经果林产业基地,一排排苹果树间隙码放着刚刚从泥土中翻出来的红薯。

马海花和十几位同村村民,两三人一组忙着收红薯。这是马海花在产业基地务工的第3个年头。如今的马海花也是“上班一族”,“今年3月以来几乎不得闲,种西瓜、摘辣椒、摘苹果,现在又忙着收红薯。”马海花说,“忙是忙,有钱挣呀!”基地按月及时结算工资,每天按时上下班,中午还能回家给孩子做饭,老公还能在外再打一份工。“收入越来越稳定。”

海和村是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新村,2012年搬迁安置海原县5个乡镇近2270人。

自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海和村通过实施苹果产业园建设、养殖园区改造提升、建设移民就业服务站等项目,提档升级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养殖产业、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夯实三大主导产业基础。

海和村经果林产业基地是中卫市玉龙水电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于2019年建立的优质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占地面积2270亩。

“目前,海和村经果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90%,栽植苹果11万株,预计2024年全面挂果,同时拓展林间间作地1600亩。”基地负责人冯永宏介绍,通过对土地进行改良,补植果木、套种林下经济作物、引用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现种植乔化富士果木7万余株,通过规范化管理,逐步将基地建设成为高效、智能的经果林基地。

基地以推动林果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苹果产业,解决搬迁移民的就业增收和致富问题为主导,建立企业创新引领,政府部门联合扶贫新机制,实现企业丰收、群众脱贫增收的梦想。

“我们进一步利用好土地资源,引进了山东一家中药材种植公司种植北沙参、白术、半夏等中药材,一亩纯收入能达到3000元。目前,基地已完成平整土地、施地肥等前期工作。技术人员一到位,就指导群众先行试种200亩的北沙参。”冯永宏说。

“海和村将继续围绕移民群众产业、就业和融入‘三件大事’,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移民搬迁标杆村。”海和村党支部书记马小平说。

康湾新村:用双手建起富美家园

“村集体合作社示范养殖蚯蚓20亩,带动50户群众搞庭院养殖。今年,村上建了一个蚯蚓养殖基地,引进蚯蚓种苗20吨,搭建了30座大棚,明年开春覆膜,这个项目成功实施后,可实现村集体和农民的‘双增收’。”10月28日,中卫市中宁县喊叫水乡康湾新村党支部书记康付东说。

康湾新村是“十一五”移民村,移民都来自同心县,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业和劳务产业为主。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

劳务收入是康湾新村移民群众的“铁杆庄稼”。早几年,宁夏丰兴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宁夏鸿光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枸杞种植企业流转村里2300多亩土地种植枸杞,两家公司吸引务工人员400余人,移民通过就地务工,人均增收1.3万元。每年到丰兴源枸杞基地等就近务工达2500余人次,劳务收入达650余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今年,康湾新村搭建日光温棚100座,配套建设水电路及果品拣选车间等基础设施,种植小番茄、韭菜和芹菜。引进企业示范种植,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增加了村民就地就近务工收入。

康湾新村还建有140座标准化圈棚,今年,康湾新村鼓励村民积极申请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专项贷款,通过“托管养牛”模式增收。目前,已发放托管养殖分红贷款176户2640万元,户均分红1.2万元。另外,村集体利用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撬动银行贷款1000万元,对整户无能力贷款户、丧失劳动力、边缘户等5类重点人员进行兜底,共分红200人40万元。

“移民群众的耕地少,产业发展受限。目前,村上正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用地,对1100余亩土地进行平整。”康付东说,将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一个小规模的农贸市场和活禽交易市场,搞活村集体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产业兴旺了,环境也要变美。康湾新村围绕村庄美、庭院美、生态美、乡风美目标,提升村庄环境卫生水平。同时,在“美丽庭院”创建中,内塑美丽“小家”,通过一个个庭院的“小美”汇成整体人居环境的“大美”。

同乐村:乡村振兴绘新景

“自从去年承包了大棚种辣椒,一座棚一年净赚一两万元不成问题,我和老伴的生活都有了靠山。”10月29日,吴忠青铜峡市邵岗镇同乐村58岁的移民马福宝一边忙着给辣椒施肥一边说。

走进同乐村现代农业种植园,112座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棚内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应季蔬菜长势喜人。为了示范引领,该村把31座温棚委托给宁夏福润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通过手把手传授移民熟练掌握技术后,再将其余大棚交由村民打理。目前,已带动近百户村民务工就业,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2014年从固原搬迁到这里时,没有土地,移民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马福宝说,如今村里建起了种植和养殖园区,小学、幼儿园、卫生室一应俱全,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

“我们从老家海原搬迁过来五六年了,年年都在西鸽酒庄干活,每年3月底开始一直到11月底,从葡萄出土、抹芽、铲草,再到摘果子,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益,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村民王应花说。

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产区优势,该镇搭建移民群众就近务工平台,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酿酒葡萄种植及管护方面的田间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每年帮助该村1200余名移民在家门口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

“两个孩子在同乐小学上学,学校中午还提供营养餐,我们打工和顾家两不误。”村民侯素珍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大家搞文化活动的劲头很足,而且还有专业老师指导,只要把家里安顿好了,就会早早来与大家一起跳广场舞,学手工制作。

截至目前,青铜峡市累计投入3033.13万元,为同乐村建设设施大棚112座、养殖圈棚100栋,栽种经果林795亩,形成了以种养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大格局。累计投资4843万元实施排水排污、道路硬化、住房提升改造等工程,户户通上硬化路,人人住上安全房。

“今年同乐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7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9000元。”该村村委会主任李志林说,将采用科学种植技术,引进草莓、连湖西红柿、甘城子苹果等,着力打造集种植业、养殖业、微型加工为主的产业孵化园,让移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再上新台阶。

泾河社区:移民变居民 劳动换幸福

10月29日,在宁夏巨华运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帮扶车间里,纺织工杨彦绒有节奏地踩踏缝纫机,双手一前一后快速推送布料,伴随着清脆的哒哒声,一条笔直均匀的缝线瞬间呈现在眼前。

“每天上午、下午送孩子上学后,就来车间上班。孩子放学的同时,我也下班回家做饭,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家人,又能赚到钱,我从居家妇女变成了上班族。”杨彦绒笑着说。她家距车间很近,骑电动车五六分钟就能到。

“十三五”期间,泾源县实施县内劳务移民,杨彦绒一家四口从农村搬迁到泾源县香水镇泾河社区,住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楼房。来到新的环境,杨彦绒很快就适应并喜欢上了城里的生活。

“在城里生活,看病、上学方便不说,出门就能找到活干。”让杨彦绒更开心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帮扶单位会定期组织缝纫、刺绣、厨师、电焊工、瓦工等技能培训,帮助移民提升就业能力。

泾河社区是泾源县44个移民安置区中移民数量最多最集中的社区,共安置县内劳务移民837户3610人,占县内移民总人口的20%。为了促进社会融入,社区配套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推动“移民”向“居民”转变。

“社区共有劳动力2185人,除去学生外,已实现稳定就业1883人。”泾源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禹广军说,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致富,社区经常性开展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并安排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

“结合开展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社区设立劳务工作站,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全程开展就业服务。目前,移民就业率达98%,实现户均就业1.8人。预计年人均收入1.2万多元。”禹广军介绍。

今年,社区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塑形工程”,更新一系列基础设施,并提升小区绿化水平。建立“社区联合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管到格、落到户,联管联治,共同管理。

镇河塔社区:有一种幸福是“家门口就业”

银川市的灵武市城区街道镇河塔社区成立于2015年7月,属劳务移民型社区,现有住户3830户11273人,劳务移民1980户7917人;社区直管党员92名,联合党委成员单位6家,公办幼儿园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所,社区文化艺术团3支,各种商业网点105家。社区党总支以“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目标,注重共驻共建,倡导文明新风,致力建设美丽和谐幸福家园。

“我每天早上都来劳务市场找活,这里有车接送,找零工也很方便,工资也是当天就结算。”居民黄先生说。为了更好解决移民就业问题,社区联合灵武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了镇河塔劳动力市场,成立劳务工作站,社区成立了移民就业服务专班,为移民群众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方便留守妇女就业,灵武市政府将企业引进小区,建起2个扶贫车间,引导居民就近就地就业。“没想到下楼就能上班,出门就是厂房。我以前到处打工,家门口的厂子开了以后,我就进厂工作了,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在厂里上班,只要勤快没有挣不到的钱,挺舒心的。”居民杨彩玲说。

据车间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车间能够同时容纳400人工作,在不影响照顾家庭的同时,工人月平均工资可达2000元,足以补贴家庭开支。每月都会评选优秀员工,鼓励更多的员工积极工作。

为给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就医条件,镇河塔社区配套建设了卫生服务站,各类医疗器材一应俱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常态化实行慢性病签约、家庭医生签约、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社区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看病就医。“社区卫生服务站里的大夫、护士服务态度都很好,很热情、很用心,我买药、看病都来这里,很方便。”居民温秀花说道。“有个头疼脑热,第一时间就会来这里看病,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很认可。”镇河塔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马海霞说。

徐套村:续写移民村新篇章

“一个星期前,我们村试验种植的巨菌草丰收了,巨菌草一年3至4茬,亩总产量可达10吨。明年,村里计划扩大巨菌草种植规模,彻底解决农户牛羊饲草料短缺的问题。”10月29日,中卫市中宁县徐套乡徐套村村支部书记田彦俊说。

徐套村是2019年整村脱贫出列的一个移民村,全村产业收入以种植、养殖业为主。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00元。

“徐套村现有2.4万亩耕地,其中9000多亩的砂地,大部分饲草从川区购买。”田彦俊告诉记者,今年,徐套村引进宁夏博豪有限公司和村集体合作社,共同试验种植巨菌草20亩。村里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运营模式,明年准备种植4000亩巨菌草。企业流转农户土地,农户每亩可获得5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

为加快产业转型,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徐套村探索实施设施农业。今年试验种植的13座温棚葡萄长势喜人。田彦俊告诉记者,这13座棚带动了村里的45名移民在此务工,明年,葡萄就可能见到60%以上的效益,不仅为村集体增加13万元的收入,还能带动更多的移民务工。

徐套村村民有养牛、养羊的传统,村子实施农户托管养殖模式,筹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撬动贷款1000万元,购买肉牛进行托管养殖,年分红50万元,这笔分红可实现对整户无劳动能力、单老户、双老户等105户181人进行兜底分红每人2000元。今年,徐套村还开展多层级就业服务等培训,帮助弱劳动力群众就地就业。

为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徐套村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和植绿增绿大会战。该村发动群众1000余人次,拆除违章建筑、清理村庄巷道、农户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杂物、粪堆、柴垛、杂草、垃圾等76吨。厕所革命有力推进,目前改造40余户。今年新种植生态林木10225株、经果林木7580株。在空闲宅基地、群众房前屋后,栽植经果林,通过树木围村、绿草种植,着力打造徐套村“微型公园”。

银河苑社区:奋斗不止步 人勤幸福来

10月28日5时30分,天还没亮,石嘴山市惠农区育才路街道银河苑社区门前有序站着一排人。一男一女忙着联系车辆,提醒大家注意戴好口罩。

“今天咋又没见你哥李尚勤?”有人问忙着组织打工者的李宗元。“最近要兼顾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他守在市场那边。”李宗元憨憨一笑。

对于李尚勤来说,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从凌晨5时就开始了。“银河苑劳务移民集贸市场10月20日举办交流会,不巧疫情突发,我们和来参展的17家经营户一起做好防控,确保经营和防疫都不耽误。”李尚勤说,市场的工作抽不开身,组织大家打工的事情只能先让三弟李宗元负责。“为了照顾市场,他从20日起就睡在集装箱里,每天1时休息,5时起床。”和李尚勤一起为商户保电的志愿者杨彦刚感叹:“尚勤,尚勤,人如其名,是真勤快、真肯干。”

“银河苑社区成立于2012年4月16日,是自治区第一个纯劳务移民社区,也是惠农区最大的劳务移民安置地,居民全部是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西吉县的‘十二五’政策性搬迁移民。”和李尚勤在现场值守的育才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李娟娟说,“社区有1391户6063人,人人乘着好政策的‘东风’努力打拼,李尚勤只是其中一位。”

翻开惠农区“民生画卷”,一个个“李尚勤”正以奋斗改变命运。上半年,惠农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9元,同比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4元,同比增长10.4%。

依托银河苑社区移民就业车间,惠农区先后引进宁夏爱邦工贸有限公司和宁夏新创和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驻,38人在车间稳定就业;利用社区周边54套商业房资源,为移民群众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实施银河苑劳务移民集贸市场项目,解决“临时马路市场”问题,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家底儿”更厚。

在惠农区的政策扶持下,李尚勤成立了石嘴山市天勤银河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帮助小区近百名移民群众解决了就业难题。今年,自治区全面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后,他又成立劳务服务公司,带动更多移民群众增收。

“眼下,银河苑社区的15位劳务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共带动移民自主创业就业400余人。”李娟娟说。

番茄种植收益_番茄种植效益_种植小番茄致富

新学校气派温暖的教学楼。

番茄种植效益_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收益

村民在菌菇基地工作。

番茄种植收益_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效益

通过产业发展,村民走上小康致富路。

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收益_番茄种植效益

“村在果园中”的海和村新貌。

番茄种植收益_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效益

移民群众就近务工。

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效益_番茄种植收益

孩子们在村里的幼儿园玩耍。

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收益_番茄种植效益

移民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务工,有了稳定收入。

番茄种植收益_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效益

俯瞰镇河塔社区民生佳苑小区。

番茄种植收益_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效益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调研组为徐套村的巨菌草项目提供指导。

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收益_番茄种植效益

银河苑社区居民制作人造花。

番茄种植收益_种植小番茄致富_番茄种植效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