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笔者来到宣汉县天宝乡茶子村,蜿蜒的山岭,全是小碗粗壮的枳壳树,场景十分壮观。该村2组村民陈福珍一边清理树枝周围的杂草,一边高兴地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把这样的产业发展到了家门口。”

在宣汉,像这样规范化的产业非常多。宣汉县政协主席徐代琼说:“近年来,通过‘乡情感召、内引外联’等形式,激发了一大批在外乡友为家乡发展献智出力,已有400多名在外乡友回到家乡投资兴业,融入到家乡的工业、农业、旅游、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助力脱贫攻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乡友返乡创业已经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

乡情聚活力筑巢引凤归

宣汉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有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15.04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均居全省第一;同时,又是外出劳动力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在40万人以上。不少在外打拼的乡友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和理念,有的已经成为相关产业的行家里手和优秀企业家。

2012年以来,宣汉县政协把智力支乡联谊工作列入重要事项来抓。针对在外乡友地域分布广泛、人员众多、资金雄厚、事业发展成熟等优势,宣汉县政协采取主席会成员分片联系、委室具体负责的方式和召开乡友联谊会、政情通报会、乡友迎春座谈会、支乡联谊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利用《宣汉政协》杂志、短信、QQ、微信、微博等,为乡友联谊工作广泛搭建交流平台,先后在重庆、广东、京津、海南、成都、浙江、上海等地成立了支乡联谊组织,并在西藏、新疆、山东、福建等10多个省(自治区)明确了片区联络人,让各地乡友有了温馨的“家”,搭建起了合作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尤其为更多回乡创业的乡友提供就业、法律、融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与信息,极大地增进了乡友之间的情谊,为乡友回乡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宣汉县政协还积极探索帮扶模式,在各地乡友中广泛建立乡友联动机制,发出了“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为扶贫攻坚作贡献”的倡议书,开展了“为发展富民产业出实招”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目前,宣汉在外的2000多名乡友,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部分乡友还与结对帮扶的贫困户量身定制了1至2项帮扶措施,助力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产品研发、乡村旅游等产业。

农田变农场农民变工人

近年来,宣汉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使一大批在外乡友回乡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依托产业基地,创新合作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精准脱贫,进一步拓宽了帮扶路径,让农民得到实惠。

在三河乡长扁村石板梁,李国玉等村民真切感受到乡友回乡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给村民带来的好处。李国玉说:“老板们回到农村发展,不仅带回了资金和致富产业,美了乡村,还让我们这些60多岁的老年人干点轻松的活也有钱赚。”

石板梁村民们称道的老板便是过去在成都打拼的张忠平。2017年初,张忠平来到石板梁流转土地480多亩,成立了柳湾养殖专业合作社、荣潭种植专业合作社、九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柳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桃树14000株、李子树24000株、樱桃树3500株、红心蜜柚8600株,并建有紫薇、桂花树苗圃园;同时铺筑水泥路15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村民全部搬出了土坯房;建水塘21口、蓄水池5口,并对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新增土地8亩,使昔日贫困的石板梁成为人们开展乡村旅游、体验采摘瓜果乐趣、欣赏美景的好地方。

为带动家乡的发展,助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让荒芜的土地换发生机,2017年初,在重庆打拼20多年的王千寿回到家乡先后成立了四川浓腾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四川斯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发展柠檬产业,流转土地3000余亩,建立了东林乡柠檬园和东乡镇田家岩柠檬园两个柠檬种植基地,种植柠檬树苗近20万株,让柠檬产业成为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土地流转不仅让500多农户有了收入,还与柠檬种植园区周边的300名村民签订了常年用工合同,使他们在家门口就有了可观的收入。

在毛坝镇的天平村、冒尖村、大堰滩、大水凼村同样发生着惊人的奇迹。2016年,在深圳打拼的饶猛返乡流转土地7000多亩,成立了集农副产品生产、研究、开发、销售于一体的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皇冠李、高山青脆李等20多万株,将农田变农场、农区变景区,与常年在公司务工的600多名村民签订了用工合同,购买社保或农保,吸纳为园区产业工人,并带动周边群众3000多人从事相关产业,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如今这里已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赏雪”的生态观光农博园。

深山结远亲 助力挖穷根

“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不仅仅是党委、政府的事情,也不只是县级部门和乡村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一位宣汉人动员一切力量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一起来完成。我虽不是大款,但扶贫助困、帮助他人,责无旁贷。”这句话对在北京打拼的田小兵来说,他是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并且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在外人士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中。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田小兵所在的汉田农牧公司就把全县最为偏僻、最为贫困的红峰镇石龙村作为对口帮扶村,与这里的38户贫困群众结为帮扶对子。针对农村的不同季节,田小兵都会带领公司员工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到村里,摸清贫困户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与贫困户拉家常、盘家底、出主意、算细账、谋发展,详细了解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先后为贫困户送来化肥、鸡苗等,为留守儿童送来慰问金,还请来专业种养殖人员,为贫困户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还选择了一至二家养殖肉牛的贫困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通过示范带动发展肉牛助农增收。今年5月,田小兵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周德等村民种植了蔬果,养了蜜蜂、肉牛,还有竹笋、野生菌、豆类、家禽等,因居住地道路不通,一直犯愁农副产品无人来收购,卖不出好价钱。田小兵听后当即表态:“请你们放心,你们的所有农产品,汉田农牧公司在不低于市场价格的前提下,有多少收购多少。”田小兵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一直困扰贫困户的心病。该村“第一书记”崔吉松感慨地说:“田小兵与贫困户结对认亲戚,扶真贫,不仅为贫困户带来了温暖,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给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信心。”

与此同时,宣汉县政协还组织在外乡友与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结为帮扶对子,为贫困学子和贫困家庭排忧解难。在上海打拼的余兴红在宣汉成立了“兴红基金会”,注入资金120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深圳打拼的何刚,2018年底在南坝镇创办了培训学校,与南坝几所学校的30多名精准贫困家庭学生结为帮扶对子,免费为他们进行学习课程辅导;今年5月,在海南、广东、上海、北京、重庆、成都等地工作的110名乡友,自发加入到全县关心下一代的行列中,与贫困家庭学生结为“一帮一”对子,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帮助贫困学生直至他们大学毕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